摘要:科學分析構建贛粵閩湘邊際區域農村綜合改革試驗區的戰略定位,構建贛粵閩湘邊際區域農村綜合改革試驗區的指導思想與基本思路,推進制度創新與管理創新,實現贛粵閩湘邊際區域農村綜合改革試驗區的戰略構想。
關鍵詞:邊際區域;農村綜合改革試驗區;戰略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1-148X(2007)10-0166-03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中央在新世紀新階段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而采取的重大戰略選擇,對于加快我國贛粵閩湘邊際區域經濟社會的跨越式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城鄉發展,全面推進贛粵閩湘邊際區域農村城鎮化、農業產業化、新型工業化進程,解決我國贛粵閩湘邊際區域農村、農業和農民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一、構建贛粵閩湘邊際區域農村綜合改革試驗區的戰略定位
處于贛粵閩湘邊際區域的江西贛州,自2004年9月起開始試點探索欠發達地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贛州模式,以建設新村鎮、發展新產業、培育新農民、形成新機制、樹立新風貌和創建好班子的“五新一好”為主要內容,構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城鄉面貌煥然一新,已引起全國理論界、學術界的高度重視和廣泛關注。贛粵閩湘邊際區域是我國泛珠三角區域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江西贛州、廣東韶關、梅州、福建龍巖和湖南郴州等構成跨省行政區域,占地9.64萬平方公里,占全國國土面積1.20%,人口約1 895萬,占全國人口1.85%,該邊際區域同屬典型的江南丘陵農村山區、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是客家搖籃和客家民系聚集區、是聯接珠三角、閩東南和長三角區域的重要戰略腹地。整合區域經濟資源、生態資源和教育資源,發揮資源優勢,調整發展戰略,創新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模式,實施科教興國與人才強國戰略,為我國贛粵閩湘邊際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支持、技術支撐和智力保障,切實加快我國贛粵閩湘邊際區域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1.構建贛粵閩湘邊際區域農村綜合改革試驗區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堅持以人為本,落實科學發展觀,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重大現實意義。創建贛粵閩湘邊際區域農村綜合改革試驗區,是促進我國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和時代要求。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已成為國際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趨勢,亞洲金融危機之后,東亞各國明顯加快了區域經濟合作與發展步伐,《清邁協議》的簽署,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啟動,以及“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倡導,都是亞太經濟走向一體化的具體體現。
2.構建贛粵閩湘邊際區域農村綜合改革試驗區,積極實施“對接長珠閩、融入全球化”發展策略,實現了贛粵閩湘邊際區域在我國泛珠三角區域的率先崛起。在經濟全球化、區域化的國際背景下,CEPA的簽署加快促成了大珠三角經濟區的崛起,為贛粵閩湘邊際區域農村綜合改革試驗區的構建和啟動提供了契機。贛粵閩湘邊際試驗區的構建,既體現了粵港澳經濟能量集聚急需擴大釋放的內在要求,也反映了周邊省區接受粵港澳經濟輻射的強烈愿望。贛粵閩湘邊際實驗區具有鮮明的區位優勢,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十分豐富,構建贛粵閩湘邊際實驗區對加強粵港澳經濟合作,對推進我國東、中、西部地區的區域經濟全面協調發展,對溝通大西南與東盟的經濟聯系,提高我國贛粵閩湘邊際區域的國際競爭力,推進贛粵閩湘邊際區域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為贛粵閩湘邊際區域經濟社會的跨越式發展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技術支撐和人才保障。
3.構建贛粵閩湘邊際區域農村綜合改革試驗區,進一步加快我國贛粵閩湘邊際區域新型工業化、農村城鎮化、農業產業化步伐,加快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重點解決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推動贛粵閩湘邊際區域經濟社會的均衡發展與繁榮進步,贛粵閩湘邊際區域農村綜合改革試驗區是一項包含多領域的系統工程。就贛粵閩湘邊際實驗區而言,要在經濟層面展開合作,贛粵閩湘邊際區域將啟動的合作領域包括:基礎設施建設的協調發展、自然資源開發及優化配置、產業結構的分工和配置、旅游資源的互補與整合、物流運輸服務系統的建設、統一共同市場的籌建、區域內法律法規的協調等。由于經濟社會發展與科技、教育、文化的密切互動,積極推進科技、教育、文化、人力資源等領域的全面整合與開發,促進贛粵閩湘邊際區域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切實提高農村勞動力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能,整合教育資源和人力資源,優化資源配置,實現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發展策略,加強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贛粵閩湘邊際區域農村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提升贛粵閩湘邊際區域的核心競爭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二、構建贛粵閩湘邊際區域農村綜合改革試驗區的指導思想與基本思路
1.構建贛粵閩湘邊際區域農村綜合改革試驗區的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屆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著眼于豐富發展內涵、創新發展觀念、開拓發展思路、破解發展難題,以農民為主體,以政府為主導,科學制定贛粵閩湘邊際區域新農村建設戰略規劃,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戰略資源的科學理念,培育農村人才市場,營造各類人才科學發展、和諧創業的濃厚氛圍,堅持自愿參與、市場主導、開放公平、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原則。按照政府推進、市場運作的模式,創新合作機制,制訂和實施合作規劃,以落實合作項目和消除行政壁壘為重點,整體推進、分步實施,共同推動區域合作。完善區域綜合交通網絡,重點推進區域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實現產業、人才、教育、科技、信息對接,形成多領域、多層次、全方位的合作格局,逐步消除影響區域合作的制度障礙,建立公平開放的區域市場體系。地方政府要科學定位,把握機遇,創新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健全管理制度,加快政府職能轉變與管理創新,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加強地方院校與各級政府的合作共建,探索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新模式,實施贛粵閩湘邊際區域經濟社會一體化,促進贛粵閩湘邊際區域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實現贛粵閩湘邊際區域農村經濟社會的跨越式發展。
2.構建贛粵閩湘邊際區域農村綜合改革試驗區的基本思路:在認真比較、科學分析贛粵閩湘邊際區域新農村建設現狀、問題的基礎上,提出建立贛粵閩湘邊際區域協作經濟區的戰略構想,以創新機制、開放市場為核心,以政府職能轉變為重點,以新農村建設為總抓手,以統籌區域發展、統籌城鄉發展、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為目標,以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為重要載體,以建立新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為突破口,以實現資源整合、優勢互補、利益共享、區域聯動為基本原則,科學制定贛粵閩湘邊際區域新農村建設戰略發展規劃,爭取國家財政和政策支持,在贛粵閩湘邊際區域建立以新農村建設為重點的國家級農村綜合改革試驗區。農村綜合改革試驗區將打破地區封鎖、行政區劃,成立跨區域的農產品出口保稅區、建立配套的公共基礎設施、產業、交通、物流、勞務、教育、科技、旅游和政府合作機制,加快試驗區農村財稅、金融體制改革,試點進行農村土地流轉、戶籍制度改革,探索建立農村合作醫療、社會保障體系,推進各級政府機構改革、職能轉變與管理創新,進行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建設、農村流通體制、農村教育體制改革、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與農村社區管理改革等,打造生態強區、和諧邊區、新農村示范區,實現贛粵閩湘邊際區域的跨越式發展,提升贛粵閩湘邊際區域的國際競爭力。
三、推進制度創新與管理創新,構建贛粵閩湘邊際區域農村綜合改革試驗區的戰略選擇
實施農村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不僅涉及經濟領域的改革,而且涉及政治、社會、文化等領域的改革,是一次重大的制度創新與社會變革。通過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創新有利于進一步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有利于對正在進行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體制保障、財力支持和動力源泉,增強贛粵閩湘邊際區域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源泉與活力。
1.轉變思想觀念,創新發展理念,統籌兼顧,開放市場,全面實施贛粵閩湘邊際區域農村綜合改革試驗區戰略構想。爭取國家政策與財政支持,在贛粵閩湘邊際區域構建跨省區的國家級農村綜合改革試驗區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創舉,可以彌補我國農村綜合改革實驗的空白點,探索建立農村綜合改革試驗區工作新機制,是一次重大的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同時也是一項需要協調各方、強力推進的系統工程。各級政府必須加強組織領導,加強區域協調與統一規劃,增強綜合改革合力,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的要求,創造公平、開放的市場環境,促進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與優化組合,加強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協調,推動解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相互關聯的重大問題,動員和組織社會各方共同推進,打造區域合作品牌,增強區域整體影響力和核心競爭力,共同促進贛粵閩湘邊際區域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將農村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擺到重要議事日程,通過農村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尋求在中國邊緣區域社會、經濟發展中一些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和體制機制方面的實質性突破,為全國同類地區推廣建設節約型社會、發展循環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和創建和諧社會起示范作用。建立區域協調機制,建立健全跨省區的政府組織與非政府組織的定期協調聯系會議制度,舉辦區域改革與發展論壇,尊重基層和群眾首創精神,鼓勵大膽探索創新區域發展新模式,充分調動農村基層干部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緊緊圍繞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要求來謀劃農村綜合改革試驗區的健康發展,深化贛粵閩湘邊際區域農村綜合改革試點,不斷創新贛粵閩湘邊際區域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體制機制。
2.以轉變政府職能為核心,深化鄉鎮機構改革,加快建立贛粵閩湘邊際區域農村綜合改革試驗區相適應的基層行政管理新機制。建立健全依法行政、分工負責、執行通暢、監督有力的行政管理體制,以及與之配套的科學、規范和有效的民主管理決策機制。這是實現公共型、責任型政府的具體體現,也是提高政府公共服務質量和管理效率的制度保證。轉變政府職能對于破解“三農”問題、加快自主創新、改進經濟增長方式和實現社會公平具有全局性的影響。地方各級政府應加快職能轉變與管理創新,牢固確立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宗旨,創新發展理念,轉變思想觀念,調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規劃,深化縣鄉機構改革,加快建立基層政府行政管理新機制,切實解決政府職能的越位、錯位、失位和缺位問題,創新公共政府管理機制和運行方式,努力建設學習型、法治型、服務型和責任型政府,為贛粵閩湘邊際區域經濟社會轉型和新農村建設提供強有力的公共服務。
3.以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和“多予、少取、放活”為重點,加快建立贛粵閩湘邊際區域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新機制。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本要求是:其一、在農村城鎮化進程中,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使新農村的現代農民走向職業化;其二、在農業產業化進程中,不斷提高現代農業生產和農產品流通的組織化程度,提高農業的勞動生產率,從根本上改變農業發展滯后于其他產業的格局;其三、有效提供包括鄉村公路、水利設施、義務教育、職業教育、農村醫療、社會保障等農村社會公共產品,逐步使新農村的農民享有城市的生活方式。繼續深化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建立健全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完善縣鄉財政管理和農村金融體制改革,進一步增強基層政府的財政保障能力,促進公共服務更廣泛地向農村延伸,加快建立覆蓋城鄉的公共產品供給制度,為贛粵閩湘邊際區域廣大農民群眾提供更多的平等就業、公平競爭的機會。
4.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導向,大力構建多元服務網絡,加快建立贛粵閩湘邊際區域“三農”社會化服務新體系。培育農村市場,健全農村市場體系,發展適應現代農業要求的現代物流產業,強化農村流通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現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業態,培育多元化、多層次的市場流通主體,構建開放統一、競爭有序的農村市場體系。同時要統籌推進贛粵閩湘邊際區域農村其他各項改革,積極探索推進農村合作金融組織創新,全面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制度、戶籍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吸引更多人才到新農村自主創業的良性機制,進一步激活各類生產要素,增強農村發展活力。要始終堅持發展為先,發展為上,把農村生產力是否得到發展,作為檢驗贛粵閩湘邊際區域農村綜合改革得失成敗的根本標準,把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贛粵閩湘邊際區域廣大農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農村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5.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加快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培養新型農民,是加快贛粵閩湘邊際區域農村綜合改革和新農村建設的關鍵。高等院校要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技術和智力支持,必須為農村綜合改革試驗區的可持續發展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優化學科專業結構,更新教育教學內容;鼓勵各級地方政府與地方高校開展戰略合作,深化高等教育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改革,參與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為高等院校的可持續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當前贛粵閩湘邊際區域農民的科學文化水平制約了科學技術和先進裝備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制約了農村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也制約了農村自我發展能力的提高。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戰略資源的理念,構建地方院校與各級政府的新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實現贛粵閩湘邊際區域新農村建設的戰略目標;創新農村人力資源開發體系,打造地方院校與農村社區教育互動網絡培訓平臺、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合作平臺、農村人才就業創業服務平臺、農村教育信息資源共享與綠色證書普及平臺;堅持以人為本,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推進教育制度創新,構建我國贛粵閩湘邊際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與教育科技合作機制;優化各級政府的制度環境和政務環境,統一思想,凝聚合力,營造支持新農村建設的濃厚氛圍,建立贛粵閩湘邊際區域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保障機制;加強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我國贛粵閩湘邊際區域農村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事業的全面協調發展,促進地方院校的可持續發展,實現贛粵閩湘邊際區域的科學發展與和諧發展。
6.以現代理念教育農民,實施新農民培育工程,以工業理念謀劃農業,實施新產業優化工程,以城市理念建設新農村,實施新村鎮建設工程,發展現代農業,全面推進贛粵閩湘邊際區域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和新型工業化進程,打造區域合作品牌,提升核心競爭力。贛粵閩湘邊際區域農副產品豐富,名優特色產品多,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最大優勢,要在創建區域特色、打造區域品牌上下功夫,利用現代生物技術、基因技術和克隆技術,培養農業新品種,改造傳統產業,加大生態農業、綠色農業、旅游農業開發力度,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優化農業資源配置,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和國際競爭力,建立健全農村經濟合作組織,促進農業產業化,提高農民收入。贛粵閩湘邊際區域農業人口比例明顯高于全國,城市化水平較低,應采取積極發展小城鎮,穩步發展大中城市的發展策略,同時推進數字化、信息化、新型工業化道路,有序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切實解決新型農民的就業創業問題。
參考文獻:
[1] 盧衛強,汪青松.聚集效應與長江三角洲的經濟一體化[J].商業研究,2005(16).
(責任編輯:呂洪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