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發展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是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一條有效途徑,對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生成機理的深入分析和準確把握是推進我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進一步發展的關鍵。從我國整個農村社會系統出發,對我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生成的基本動因以及農民組建合作經濟組織的潛在收益和合作成本進行深入剖析,力圖把握我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生成的內部機理。
關鍵詞: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生成;機理
中圖分類號:F325.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148X(2007)10-0149-03
The Analysis on Forming Mechanism of Chinese Farmer Coopera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s
SUN Hao-jie,WANG Zheng-bing,WANGYun-hui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Yangling 712100,China)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farmer coopera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s is an effective way to solve the “San Nong”problems. The in-depth analysis of forming mechanism is the key to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farmer coopera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s. By viewing the rural society as a whole system, the paper analyzes the basic forming factors and the potential benefits and costs of founding farmer coopera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s, trying to grasp the internal mechanism in it.
Key words:farmer coopera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s;formation;mechanism
一、我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現狀
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是在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同類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同類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的提供者和利用者,自愿聯合、民主控制的互助性經濟組織。發展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是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一條有效途徑。目前,我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已經有了相當程度的發展,根據農業部統計,全國已有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140多萬個,其中相對規范的合作經濟組織有14萬個,參加農戶占全國農戶總數的4%左右。對于其中規模較大、管理較好、活動比較規范的,據農業部2004年初提供的材料,全國30個省區市(不含西藏)共有95 330個,會員1 150多萬人。根據有關資料,我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大體呈現以下幾個特征:
(一)從分布地區看
農民合作組織在全國各地的發展不平衡。浙江、山東、江蘇、北京、四川、安徽、河北、陜西、山西等省發展較快,規模較大,運行比較規范。
(二)從覆蓋行業看
農民合作組織主要集中在種植業和養殖業。根據《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法立法專題研究報告》可以看出,蔬菜、水果和養殖業的比例分別為31.3%、22.5%和34.4%,占總數的88.2%。
(三)從組建方式看
農民合作經濟組織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以農民牽頭領辦的,包括農村能人和專業大戶;二是企業牽頭領辦的,主要是從事農產品加工的龍頭企業;三是依托涉農部門、鄉村干部領辦的,主要包括農技推廣部門、七站八所、基層供銷社、鄉村干部。以浙江省為例,依托農業部門組建的1204家,占45.1 %;依托科協部門組建的340家,占12.8%;依托供銷部門組建的90家,占3.4%;依托政府其他部門組建的362家,占13.6%;農民自己組建的529家,占19.8%。
(四)從服務內容看
目前主要有四種類型:一是農產品銷售型;二是農業生產資料供應型;三是產加銷一體化經營型;四是技術服務型。當前無論是在發達省份還是欠發達省份,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經營內容多數還只局限在提供技術、信息服務方面,從事農產品營銷、對初級農產品進行深度開發和加工增值的較少。
(五)從組織結構看
農民合作經濟組織以專業協會為主體。專業協會在這些省份中的平均比例是59. 74%,而專業合作社的平均比例為30. 21%。
二、我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生成的基本動因
(一)農業生產的根本特點
農業生產的根本特點在于它既是一個人類勞動過程,也是一個自然生長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既有對勞動者的責任心和努力程度進行激勵的困難,又有對勞動過程的監督和對勞動效果計量的困難。而這個問題交由家庭來處理就簡單多了。從世界范圍來看幾乎所有國家的農業生產都是以家庭制的形式進行的,即便在土地規模經營、機械化程度較高的條件下,也依然以家庭生產為主。而在我國,正是農業的產業特性和分散經營特點決定了農民生產的家庭經營制是必然的長期的制度選擇。
雖然農業生產的家庭分散經營具有其必然性,但是農業生產資料供應,農產品收購、營銷通常是不經濟的。這就決定了農業和農民必然需要通過提高組織化程度來克服先天劣勢,提高競爭能力,增加利益所得。分散生產的農戶需要從家庭外部得到大量的經濟和技術服務,而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正是分散農戶將外部服務“內部化”的重要組織形式。農戶通過農民合作經濟組織以獲取諸如規模經濟、市場進入、降低交易成本、獲得附加值等效用,這是我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生成的根本原因和動力基礎。
(二)農民分化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我國的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發生了一系列巨大的變化。農民作為占我國總人口70%的特殊群體,不可避免的受到了這些變化的影響,農民階層不再是一個基本同質的群體而是急速分化幾個特征明顯的層次,基于眾多學者的研究,筆者將我國的農民劃分為五個階層:一是農業勞動者階層;二是農民工階層;三是鄉村私營企業主階層;四是鄉村知識分子階層;五是村務管理者階層。目前我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參與的主要群體是五大階層中的農業勞動者階層。根據對國家楊凌農業高新產業示范區200個農戶的隨機抽樣調查結果發現,農業勞動者階層在戶年總產值、農業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農產品商品化率等諸多方面也存在很大不同,已分化為純農戶、一兼農戶、二兼農戶和專業戶四個層次,其中參與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主要是二兼農戶和專業戶。
根據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課題組的報告可以發現這樣一個規律:在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絕對數量和入會農民比例上,東、中、西部的差別并不明顯,但在結合比較緊密、服務內容較多的專業合作社數量上差別卻十分明顯。如組織數量上東、中、西部分別為29 837、40249、22 594;會員數占鄉村總戶數的比重分別為4.84%、6.47%、3.94%;而專業合作社的數量上山東7 313、江蘇1 816、湖南2 879、四川756、貴州119、云南97、甘肅93。這說明具有一定生產水平和經營規模、具有較高的專業化程度和商品率的專業農戶更具有組建合作經濟組織的需求和動力。目前在我國農民急劇分化的情況下,具有一定經濟實力、專業化程度和商品率較高的專業戶的比例正穩步增加,這將為我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生成提供強大的動力基礎。
(三)農產品交易特性
威廉姆森認為,交易成本分析就是以一種區別對待的(主要是交易成本節約的)方式,把屬性各不相同的交易與成本和效能各不相同的治理結構相匹配。亦即不同的交易需要不同的組織形式來支持,以實現交易成本最低。使交易各不相同的主要維度是:交易重復發生的頻率、不確定性和資產專用性。研究交易的性質是為了確立與之相適應的治理結構(組織形式)以降低交易成本,決定交易性質的維度應是那些與人的機會主義和有限理性相結合對交易成本產生影響的方面。將這一理論應用于農產品交易可以發現衡量一種農產品交易性質的維度有以下幾個方面:資產專用性、產品專用性、產品易損性、交易頻率、不確定性、市場遠近等。從這幾個維度出發農產品交易具有以下幾個特性:農產品的生產都是資產專業性比較強的生產活動;產品有特殊的用途,具有較強的產品專業性;農產品與工業品相比易腐爛、變質,不易貯藏和保存;交易頻率較低,往往具有較強的季節性;交易的不確定性較大,容易產生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農產品交易半徑受到限制,市場一體化程度不高等。
農民合作經濟組織作為與之相適應的組織形式,已有獨到的制度優勢很好地契合了農產品交易的特性。這種制度優勢的特點在于它可以發揮市場和企業不同協調機制的功能優勢而克服了單一協調機制的制度缺陷,它沒有市場組織較高的市場交易費用,但又保持著市場的靈活性;沒有企業組織高昂的管理成本,而具備企業配置資源的優越性。不僅可以減少外生交易費用,而且還可以減少內生交易費用。而從我國的實踐來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率先興起于農產品商品率較高、農業剩余較多、市場風險較大、單個農戶博弈弱勢較明顯的情況下,同時也興起于具有較明顯季節或時間約束、易損性較強的農產品領域內,以及規模經濟較顯著、專業化程度較高、資產專有性較高的行業中。農產品交易的這種特性是我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生成的基本動因之一。
(四)生產集群狀況
規模經濟是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生成和發展的基本動因之一,而規模經濟是建立在產業集中基礎上的。只有在產業集中基礎上的合作組織才有可能獲取規模經濟收益。事實上,農產品生產集群的存在本身就為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創建和發展提供了基本的同質性基礎。這就是為什么目前我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總是創建于一些農業專業化生產比較發達的地區的緣故。同時這種生產集群因素不僅取決于集群中個體成員的數量,還取決于個體成員經營規模。熱心組織和加入合作社的往往是農產品生產者中那部分具有一定經濟規模,農產品生產的市場化、商品化程度較高的專業大戶。如果農戶的生產規模過小,農戶則沒有興趣進行合作,因為合作后的收益太小,農戶缺乏合作的激勵。
(五)制度環境
任何制度供給、制度創新或制度變遷都是在既定的制度環境中實現的。就制度變遷而言,制度環境既決定著外部利潤的存在空間,也同時決定著通過制度創新將外部利潤內部化的可能路徑。目前我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生成和發展,就整體而言,既非單純的政府推行的強制性制度變遷,但也不是單純的農民在逐利動機驅使下自發行動所能實現的誘致性變遷,而是介于兩者之間的政府主導下內生需求誘導型制度變遷。正因為如此,制度環境對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生成至關重要。這里的制度環境既包括宏觀體制、法律法規、行政介入等,又包括知識、慣例、習俗等。
三、農戶合作的潛在利潤和合作成本對比
諾思的制度變遷理論認為,制度變遷的誘致因素在于行為主體期望獲取最大的潛在利潤。所謂“潛在利潤”就是“外部利潤”,是一種在已有的制度結構安排中行為主體雖然已經觀察到,但無法獲取的利潤。由于外部利潤不可能在既有的制度結構中獲取,因此,要獲取外部利潤就必須進行制度的再安排或制度創新。這種新的制度安排的目的就在于使顯露在現存的制度結構安排外面的利潤內部化,使現存制度下的“潛在利潤”轉化為真正能夠獲得的利潤。
農戶從分散經營走向合作經營,無疑是一種制度變遷,這一變遷的收益是現有制度框架下無法得到的潛在利潤,但是,從某種現行的制度安排轉變到另一種不同的制度安排的過程,是一個要支付費用的過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生成,同樣需要制度創新者花時間、花精力去組織、談判,并得到這群人的一致同意,即需要支付制度變遷的成本。農民參與合作與否,取決于潛在利潤與制度變遷成本的比較:當潛在利潤小于制度變遷成本時,農民不可能參與合作;當潛在利潤大于制度變遷的成本時,農民才有可能參與合作;作為一種集體行動,農民又有著強烈的搭便車的動機。因此,只有當凈收益足夠大時,農民才會積極參與合作。
(一)農戶參與合作經濟組織的潛在利潤
1.從國外合作社的產生原因可以看出,合作組織多是在經濟危機或農業發展面臨困境時產生,或得到快速發展的,體現出合作組織是弱者聯合的本質。農戶組建合作組織將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規模經濟,改變單個農戶的弱勢地位,增強在農產品賣方市場和生產資料買方市場的討價、議價能力,增加農戶的生產者剩余和消費者剩余,使農戶獲得潛在的利潤。
2.農戶組建合作組織后將有可能進入農產品流通和加工領域,延長農業產業鏈,分享流通領域和農產品加工領域的利潤,獲得潛在利潤。
3.農戶合作將節約交易費用獲得潛在利潤。農戶組建合作經濟組織變個體行動為集體行動,將有效地降低搜尋交易對象的成本,大幅的降低與交易對象的談判成本,而農戶實力的增強也將明顯降低交易的監督成本和履約成本。
(二)農戶組建合作經濟組織的合作成本
1.組建成本。組建一個組織是耗費人力資源和物質資源的過程,組織的初期開展活動需要必要的經費和物質條件,農戶由于自身經濟實力有限,組建成本往往成為影響合作組織生成的主要因素。
2.運作成本。組織的運行需要相應的人員配備、固定資產和資金等。目前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資金來源渠道狹窄,主要靠農民交納少量的會費,很難支持組織的有效運轉。
3.協調成本。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組建涉及注冊、納稅、處理與政府相關部門的關系、與村集體組織關系等諸多問題,農民在這些方面有著先天的劣勢,必然增加組織的協調成本。另外組建農民合作經濟組織,作為一種集體行動,農戶又有著強烈的搭便車的動機。根據產業組織學的理論,如果成員個體對組織的貢獻和其所得到的收益不對稱時,即使是在潛在總收益大于制度創新的總成本的情況下,制度創新仍然有可能不發生。這必將增加農民合作的協調成本。
四、結語
我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生成是一個系統的、復雜的過程,從我國目前的情況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生成已經具備了廣闊的空間,而農民合作經濟組織作為一種獨特的組織形式也可以讓農民獲得其他組織形式無法提供的潛在利潤。但我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生成還面臨著諸多的障礙,潛在利潤和合作成本的對比是一個動態的,存在著許多不確定性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外部力量的介入將成為影響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生成的關鍵因素。從我國的實踐看,政府在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生成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政府的支持政策,一方面可以降低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組建成本,另一方面可以降低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運作成本和協調成本,有效地促進合作組織的生成。當然,在合作經濟組織的生成上還應逐步發揮大戶、能人和相關企業的作用,政府的支持也應靈活多樣。
注釋:
① 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課題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法立法專題研究報告[R],2004-09.
參考文獻:
[1] 王征兵.村干部合法收入標準的確定[J].中國農村經濟,2004(10).
[2] 黃祖輝,徐旭初.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J].農業經濟問題,2003(5).
[3] 張曉山.促進以農產品生產專業戶為主體的合作社的發展——以浙江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為例[J].中國農村經濟,2004(11).
[4] 褚保金,戴國海.加強政府扶持引導 促進農村合作組織發展——對江蘇省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調查與思考[J].現代經濟探討,2004(9).
[5] 黃祖輝,徐旭初,馮冠勝.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的影響因素分析一對浙江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現狀的探討[J].中國農村經濟,2002(3).
[6] 郭紅東,蔣文華.影響農戶參與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行為的因素分析[J].經濟研究參考,2004(5).
(責任編輯:古 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