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按照主動性、重要性、能否量化三個標準,將股東、管理人員、職工、債權人、國家、供應商六個主體,作為所界定的主要利益相關者。分析他們的主要顯性利益要求,并以傳統財務報表為基礎,從各報表中科目的組合對主要利益相關者顯性利益進行量化。
關鍵詞:利益相關者;顯性利益;量化;財務報表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148X(2007)10-0007-03
The Analysis and Quantification on Explicit Benefit of Main Stakeholders
REN Hai-yun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orthwest Sci-Tech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y,Yangling,712100,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he standards of being initiative, fundamental and quantified,this paper defines shareholders,managers,employees, creditors, the State, suppliers as main stakerholders. It analyzes their main explicit benefits and quantifies them by combining the accounting subjects in traditional financial statement.
Key words:stakeholder;explicit benefit;quantification;financial statement
利益相關者理論產生于20世紀60年代,它是在對美、英等國奉行“股東至上”公司治理實踐的質疑中逐步發展起來的。在研究對象的認定上,利益相關者理論遠沒有“股東至上”治理理論明確。因此,在利益相關者理論形成過程中,主要圍繞利益相關者參與治理的基礎即利益相關者治理的必要性、“利益相關者”界定和分類展開了長期的討論,對利益相關者利益的量化問題未曾涉及。筆者認為,在研究利益相關者治理問題時,首先,明確各利益相關者在企業中的具體利益要求,也就是要進行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分析;其次,設計指標對其利益進行量化,分析各利益相關者利益受保障程度的差異;最后,依照適當方式對利益受損的利益相關者進行保護。顯然,利益相關者利益的量化研究,是利益相關者治理理論不可缺少的研究方向之一。基于此,筆者以傳統財務報表為基礎,通過各報表中科目的組合實現對主要利益相關者顯性利益的量化。
一、主要利益相關者的界定
誰是企業的利益相關者,企業利益相關者應當如何定義?對此問題的討論,從1963年斯坦福研究院首次提出利益相關者概念以來從未停止,據統計,截至20世紀90年代中期,西方學者共提出了20余種具有代表性的定義[1]。20世紀90年代是利益相關者理論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西方學者在各自研究中所界定的利益相關者至少包括:股東、管理人員、職工、債權人、國家、行業協會、教育機構、媒體、政治團體、宗教團體、工會、競爭對手、供應商、客戶、非人物種、人類下一代、社區、公眾等等[2]。不難看出,企業利益相關者目前呈現多元化趨勢,應當考慮它們之間的差別,進行分類研究。筆者正是以此為出發點,將企業主要利益相關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其利益要求及其量化方式。
已有的相關文獻對利益相關者的分類的研究較為豐富,國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多維細分法和米切爾(Mitchell)評分法,多維細分法具體又包括Charkham, Clarkson, Wheeler等人的分類方法。國內學者在借鑒國外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具體情況提出了一些代表性的觀點。萬建華根據利益相關者是否與企業有正式的、官方的契約將利益相關者劃分為一級利益相關者和二級利益相關者[3];李心合從合作性和威脅性兩個維度將利益相關者分為支持型、邊緣型、不支持型和混合型四類[4]。陳宏輝和賈生華借鑒國外學者的“多維細分法”和“米切爾評分法”的分析思路,從利益相關者的主動性、利益相關者的重要性和利益相關者要求的緊急性三個維度對所界定出的10種利益相關者進行分類,以評分的方法將國內企業的利益相關者分為核心利益相關者、蟄伏利益相關者和邊緣利益相關者[5]。在他們研究的基礎上,筆者選擇以主動性、重要性及能否量化三個標準,確定本文涉及的主要利益相關者。
(一) 主動性標準
在企業的利益相關者中,有的利益相關者會對企業主動施加影響,往往主動地承擔企業經營風險,如股東、管理人員、職工、債權人、國家、行業協會、供應商、工會、環保組織、客戶及競爭對手;另外一些利益相關者則被動地受企業經營行為影響,被動地承擔企業經營風險,如教育機構、媒體、政治團體、宗教團體、非人物種、人類下一代、社區、公眾等。
(二) 重要性標準
不同的利益相關者對于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性是有差異的,對某一特定的企業而言,有的利益相關者是絕對不可或缺的,有的則可能影響不大。按照這一標準對上述主動性強的利益相關者進行再次分類,分為重要相關者和非重要相關者,企業重要相關者,是企業生產經營不可或缺的利益主體,倘若沒有他們連續性的參與,公司就不可能持續生存,股東、管理人員、職工、債權人、國家、供應商、客戶、工會為企業重要利益相關者;而非重要利益相關者則間接地影響企業的運作或者受到企業運作的間接影響,但他們并不與企業開展交易,對企業的生存也不起根本性的作用,行業協會、環保組織及競爭對手為企業非重要的利益相關者。
(三)能否量化標準
有的利益相關者在企業中的利益要求能量化,并體現在企業的財務報表中;有的則不能量化,當然也無法在財務報表中得到體現。按照這一標準,企業重要相關者分為兩部分:能夠量化的重要利益相關者,如股東、管理人員、職工、債權人、國家部門、供應商;不能夠量化的重要利益相關者,如客戶、工會,客戶與工會不能夠量化的主要原因,是他們在企業中的利益分別屬于感官及安全度等軟性指標,無法通過貨幣予以計量。
按照以上三個標準,在20余種利益相關者中選出股東、管理人員、職工、債權人、國家、供應商等六個主體,作為筆者所界定的主要利益相關者。
二、主要利益相關者顯性利益分析及其量化
美國著名倫理學家托馬斯·多納德遜(Thomas.Donaldson)和托馬斯·鄧非(Thomas W .Dunfee)認為“企業是社會系統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利益相關者顯性契約和隱性契約的載體”, 將企業與其利益相關者之間所遵循的所有契約形式總稱為綜合性社會契約(Integrative Social Contract) [6][7]。依據綜合社會契約理論,企業各利益相關者在企業中的利益都包含在顯性(受法律保障)或隱性(無法律保障)契約中。因此,企業之所以需要慎重考慮其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要求,根源就在于企業事實上是與其利益相關者簽訂了一份綜合性社會契約,從倫理責任角度來看,企業必須履行綜合社會契約中的各種顯性及隱性利益要求,只有這樣企業才能長久生存和持續發展。
多納德遜和鄧非的研究,不但深入剖析了企業關注利益相關者利益要求的根本原因,而且將這些利益分為顯性與隱性兩類要求,值得借鑒。一般來說,顯性利益能夠量化,而隱性利益難以量化,所以筆者主要對利益相關者的顯性利益進行分析和量化。
財務報表是反映利益相關者經濟利益的主要依據,所以有些學者倡導應該設計滿足利益相關者共同信息需求的通用報告模式,以此“向各利益相關者報告利益相關者共同利益的產生、價值總和計在各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分配情況”[8]。 應該說,這種為了反映各利益相關者在企業中經濟利益而重新設計財務報告的設想,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但明顯缺乏現實意義。在傳統公司治理理論依然占據著主導地位的背景下,按照利益相關者理論改造財務報告非常困難。因此,在對企業利益相關者利益量化的研究中,應將注意力從重建財務報告轉向挖掘傳統財務報告的內涵,通過各報表中科目的組合實現對主要利益相關者顯性利益的量化。
本文涉及利益相關者中,股東與債權人顯性經濟利益的量化只需利潤表,經營者、職工、國家及供應商則需要資產負債表與現金流量表共同量化其顯性經濟利益。值得注意的是,六類利益相關者中,經營者與職工作為兩類相關者,雖然在公司中地位、權力差距懸殊,但他們同為公司雇員存在于企業,具有明顯共性,同時他們主要顯性經濟利益——薪酬福利在財務報表中也以統一形式表現,因此,將二者看作一個整體——雇員進行研究。下面,逐一分析各相關者的顯性利益及其在現有三大報表中的量化。
(一)股東
股東是目前法律規定的企業所有者,對企業擁有最終的產權,并承擔最終風險。從理論上看,股東是企業的所有者,需要關心企業的全面財務狀況,但在有限責任制度下,由于股票自由轉讓,股東經常變化,因此股東在企業中的利益追求主要集中在獲利能力,即股東的投資收益、留存收益與股利的分配比例以及反映企業運營狀況的股價波動等顯性經濟利益。股東在企業中的顯性利益,體現在利潤表中的凈利潤和資產負債表中的所有者權益項目中。但資產負債表中所有者權益項目反映的是自公司成立之日起股東累積的顯性經濟利益,不能夠反映某一會計分期股東顯性經濟利益的真實數值,所以應以利潤表中的凈利潤來量化股東某一會計期間的顯性經濟利益。但是應該注意,在凈利潤分配的過程中,公益金作為公司雇員集體福利開支的主要來源體現雇員的部分顯性利益,因此,在某一經營期間股東的顯性經濟利益應當是除去公益金之后的凈利潤余額,即股東顯性經濟利益=凈利潤-公益金。
(二)雇員
雇員包括經營者與職工。經營者作為公司里一個重要的內部利益相關者,負責執行董事會所制定的若干決策,在公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與股東的有形投入不同,經營者對公司的投入主要為高水平的經營能力。員工也是企業重要的利益相關者,與經營者類似,職工投入企業的也不是有形資產,主要是專業化程度較高的特殊工藝。在他們所追求的利益中,屬于顯性契約利益的主要是薪酬福利,體現在利潤表中的公益金科目、資產負債表中應付工資、應付福利費兩個科目和現金流量表中“支付給職工以及為職工支付的現金”科目。公益金科目反映雇員的集體福利;應付工資、應付福利費兩個科目,反映公司應付而未付的雇員薪酬; “支付給職工以及為職工支付的現金”科目,反映公司本期實際支付的雇員薪酬。即雇員的顯性經濟利益=應付工資+應付福利費+法定公益金+已支付現金。
(三)債權人
債權人作為公司經營的資金供給者之一,是企業不可或缺的利益相關者。但債權人向企業投入的資金與股東的投入存在著本質差別,他們投入企業的是資金的使用權,而非所有權。因此,債權人只能按照約定利率享受借出資金的到期利息,無法參與稅后利潤的分配。債權人關心的信息重點是企業的償債能力,他們對借出資金所獲利息收入的多少及保證性感興趣。總而言之,債權人在企業中的顯性利益主要集中在利息收入方面,體現在利潤表中的財務費用科目。財務費用主要包括利息費用與現金折扣兩個項目。一般來說,現金折扣數額較小,因此,將財務費用看作是債權人的主要顯性經濟利益,即債權人顯性經濟利益=財務費用。
(四)政府
政府對企業的投入主要是允許企業依法經營的權利以及各種公共設施。總體來說,政府對單個企業的具體運營既不應也無力過分關注,它的焦點主要是企業的納稅情況、對環境保護的投入情況、以及企業對社會的綜合貢獻情況等。在這些利益中,納稅情況無疑是政府最為關心的項目,屬于主要的顯性利益項目,體現在利潤表中的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科目、其他業務支出科目、管理費用科目及所得稅科目和資產負債表中的應交稅金科目以及現金流量表中的“支付的所得稅款”、“實際交納的增值稅”、“支付的除增值稅、所得稅以外的其他稅費”三個科目。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科目反映消費稅、資源稅、城市維護建設稅;其他業務支出科目反映營業稅、土地增值稅;管理費用科目反映房產稅、土地使用稅、車船使用稅、印花稅;所得稅科目反映所得稅;應交稅金科目反映企業應交而未交的所有稅種數額; “支付的所得稅款”、“實際交納的增值稅”以及“支付的除增值稅、所得稅以外的其他稅費”三個科目,反映企業本期實際交納的各項稅款。即政府的顯性經濟利益=應交稅金+已交增值稅+已交所得稅+已交其他稅。
(五)供應商
供應商作為企業的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提供者,處于供應鏈的上游,有時也被稱為上游企業。作為供應鏈(供應商——核心企業——顧客)的源頭,供應商的專業化程度不斷提高,引起他們所承擔的風險也相應上升,因此供應商與核心企業的利益緊密相連。供應商在企業中顯性利益主要是提供原材料而應收的貨款,體現在資產負債表中應付賬款及預付賬款科目和現金流量表中“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科目。資產負債表中應付賬款及預付賬款科目核算公司因購買材料、商品或接受勞務供應等而發生的應付未付及預付款項;現金流量表中“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科目,核算公司本年度因上述業務而實際支出的款項,三者之和為本期供應商從企業中獲取收入的總額。即供應商的顯性經濟利益=應付賬款+預付賬款+購買商品與支付勞務現金。
參考文獻:
[1] Mitchell, A Wood, D. Toward a Theory of Stakeholder Identification and Salience: Defining the Principle of Whom and What Really Count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7, 22(4): 853-886.
[2] 賈生華,陳宏輝.利益相關者的界定方法述評[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1(5):13-18.
[3] 萬建華.利益相關者管理[M].北京:海天出版社,1998.
[4] 李心合.面向可持續發展的利益相關者管理[J].當代財經,2001(1):66-70.
[5] 陳宏輝,賈生華.企業利益相關者三維分類的實證分析[J].經濟研究,2004(4):32-36.
[6] Donaldson, T. Dunfee, T. W. Toward a unified conception of business ethics: Integrative social contracts theory[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4,19(2): 252-284.
[7] Donaldson, T. Dunfee, T. W. Integrative social contracts theory: A communitarian conception of economic ethics[J].. Economics and Philosophy. 1995,11(1): 85-112.
[8] 程宏偉.利益相關者財務論——財務范疇的新探索[J].四川會計,2001(1):14-15.
(責任編輯:孫桂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