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企業技術聯盟是建立在企業間知識資源組合的基礎上,知識是企業技術聯盟產生超額利潤的關鍵資源。在了解企業技術聯盟的知識特性的基礎上深入剖析企業技術聯盟與其他聯盟形式的聯系與區別,以及企業技術聯盟的形式與知識特性、知識獲得途徑的關系。
關鍵詞:知識;企業技術聯盟;界定
中圖分類號:F272.3文獻標示碼:A
文章編號:1001-148X(2007)10-0089-04
Knowledge Resource and Common Definition of Enterprise Technology Alliance
ZHANG Jian
(Guanghua School of Management,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7,China)
Abstract:Enterprise technology alliance is establish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knowledge resource between enterprises. It believes that knowledge is key resource on which alliance to gain excess profit. In this paper, knowledge characteristics of alliance is analyzed to indicate the differences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enterprise technology alliance and other kinds of alliance, and the relationship among knowledge characteristic, knowledge obtain approaches and alliance forms.
Key words:knowledge;enterprise technology alliance;definition
企業技術聯盟是建立在企業間知識資源組合的基礎上,知識是企業技術聯盟產生超額利潤的關鍵資源。在復雜多變的技術密集型產業之中,企業技術聯盟被應用于聯合研究和產品開發,從而帶來了高水平的知識交流和技術轉移,如:韓國的三星和金星公司在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與美、日、歐企業結成戰略伙伴關系,成功地進入動態存儲器(DRAM)和通訊領域。麥肯錫的研究表明,強、弱聯盟的成功率一般只有30%左右,而弱弱聯盟的成功率為40%,強強聯盟的成功率在67%。這主要是由于共有知識在聯盟成員企業間共享并恰當地使用,從而形成知識生產的良性循環。通過技術聯盟,企業不僅能夠學習到其它組織的知識和能力,還能夠與其它組織合作創造新的知識,形成更強的創新能力和組織的知識優勢。
一、 知識的屬性
(一)知識的構成
1996年,經合組織(OECD)在題為《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報告中,將知識定義為關于事實的知識(know-what)、關于科學原理和自然規律的知識(know-why)、關于知識的來源和擁有者的知識(know-who)以及做事的技能和技巧(know-how)。前兩類“知道是什么”和“知道為什么”的知識為可編碼化的顯性知識(explicit-knowledge);后兩類“知道是誰的”和“知道怎樣做”的知識為非編碼化的隱性知識(tacit-knowledge),它難以公式化和明晰化,無法明確地描述,只有通過不斷的經驗積累,從干中學(Learning by Doing),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獨占性和排他性,難以與他人交流和共享。
隱性知識是不斷創新的主要源泉,常常成為自主知識產權(Proprietary Knowledge)的核心,是知識管理的重點。
(二) 知識的屬性
1.知識的依附性和無形性。知識是精神的范疇,所以知識是無形的,它不能獨立存在,必須依附于載體才能存在,如:文字、圖表、公式和語言等形式。但人們可以表達和記錄下來的知識只是整個知識集合中很小一部分,這使得知識的傳播、共享存在很大的困難。
2.知識的非排它性與非競爭性。知識本身的準公共物品的性質,即:(1)知識的使用是非競爭性的;(2)知識存在部分排它性。因此必須建立相應的產權制度,賦予知識所有者一定程度的專有權利。當知識的公共性和專有性達到相對平衡時,知識共享才是合理的。
3.知識的外部性。“溢出效應”是知識的“外部性”的表現,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新知識本身的溢出效應;二是新知識創造的新市場的溢出效應;三是新知識創造的新利益的溢出效應。
4.知識的外生與內生。所謂知識的“內生”和“外生”,是指如果知識產生于知識的應用過程之外,甚至是由專門的知識生產活動(如:RD)生產的,則知識就是外生的;如果知識產生于知識的應用過程之中,則知識就是內生的。
5.知識的累積性和路徑依賴性。知識的擴展總是立足于現有的知識基礎,在與其目前的實踐緊密相關的領域內學習。由此,使得企業知識沿著特定方向擴展,形成累積效應,表現出很強的路徑依賴(path-dependence)。
6.知識生產的邊際收益遞增。知識的反復使用和消費不僅不會使知識損耗減少,而且還會使知識增值。而且,由于增加知識產品消費所帶來的邊際成本等于零,因此,知識資源共享能體現要素邊際收益遞增,成本呈遞減趨勢。
7.知識交易的高成本性。企業在進行技術交易時,買方與賣方之間信息是不對稱的,可能會產生道德風險。為了最大限度地減少由于投機技術開發而帶來的損害,很多企業不得不采用技術的保護機制,使得技術的買方很難涉及賣方的商業秘密。
8.知識的時效性。隨著時間的推移,知識的價值會發生變化。知識在一定時間被一部分人或者組織專有,在相關的新知識出現之前,隨著對該知識需求的增加,知識價值會變大。相關的新知識出現后,該知識的利用價值逐漸減少,逐漸貶值,直至沒有價值。
可見,知識具有準公共物品的屬性。企業技術聯盟正是充分利用了知識的準公共物品特性,把知識資源的外部性通過技術聯盟使其內部化,技術聯盟中各成員企業的知識資源共同形成了可以共用的知識池(the pooling of knowledge),產生了馬歇爾所謂的資源池效應,通過正的外部性增強了技術聯盟的競爭優勢,從而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社會福利達到Pareto最優。
二、 企業技術聯盟的概念及性質
企業技術聯盟是狹義的技術聯盟,其聯盟主體就是企業,是兩個或兩個以上企業(大多為集團化企業,同一國家的或不同國家的皆可)為實現某一技術創新戰略目標而建立的一種合作伙伴關系[6]。學者們分別從合作競爭的角度、資源配置的角度、企業能力的角度、知識學習的角度、法律特征的角度、組織形態的角度等不同的角度對企業技術聯盟進行了界定。雖然著眼點不同,但都具有以下共性:(1)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企業組織互相聯合致力于技術創新的行為。單一企業內部各部門、各機構之間的技術開發合作不屬于技術聯盟;(2)是企業為了獲得競爭優勢而進行的相互依存的戰略性合作,這種合作以技術創新和傳遞、分享、整合為核心和紐帶,具有一定的連續性,基于長期的戰略目標就獲得可持續的競爭優勢;(3)是指契約規范下的共同研究和開發合作,共同開發新技術和共同研制某種新產品,共同提供、共同分享開發所需的資源,共擔風險、共享研制所產生的利益;(4)是以信任為基礎的伙伴合作關系,既超越一般的交易關系,又不存在控制與被控制的隸屬關系,在密切合作的同時保持著各自企業的獨立性與平等性。能夠較為有效地降低機會主義行為;(5)企業技術聯盟在強調技術開發資源的互補或加強的同時,更注重企業之間在合作技術開發過程中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協調運作;(6)分享聯盟的收益并控制特定業務的績效。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企業技術聯盟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有著對等實力或者互補資源的企業之間,出于對長期戰略目標的考慮,結成的資源共享、優勢相長、風險共擔,致力于RD領域的松散型合作競爭組織。通過在RD領域、技術創新領域的合作研究與開發,聯合控制技術的發展方向與發展速度,構筑排他性技術壁壘,比如:確定技術路徑、控制主流技術標準、實施專利保護等,共同占有并維持競爭優勢。
與其他聯盟形式相比,企業技術聯盟更強調通過技術競爭與合作來開拓市場,在聯盟伙伴間以知識紐帶為基礎、以知識的學習和創造為特征、以知識的創造、傳播與利用為主要內容的動態知識聯系日益突出[2]。
因此,企業技術聯盟的本質是一種以知識活動為基礎的動態合作關系,是組織之間實現知識傳遞、分享和整合等知識互動的過程。它有助于企業拓寬自身的技術知識領域,保持持續的創新能力。
三、 企業技術聯盟的形式
(一) 企業技術聯盟與其他聯盟形式的聯系與區別
企業技術聯盟是企業之間利用不同的技術優勢,通過相互的知識分享,加速技術創新的速度。與企業技術聯盟不同的是,產品聯盟是企業之間運用各自的特定技能與資源、對新產品進行共同的開發與設計。動態聯盟,又稱為虛擬企業,是當市場出現新的機遇時,具有不同資源與優勢的企業為了共同開拓市場,共同對付其他的競爭者而組織的,建立在信息網絡基礎之上的共享技術與信息,分擔費用,聯合開發、互利的網絡式企業聯盟體。這種組建隨著市場的消逝而解散。
企業技術聯盟與產品聯盟、動態聯盟的共同點表現在以下七個方面:(1)三者都是通過利用外部資源,形成一個資源共享、優勢互補、風險分擔的利益共同體,提高企業競爭力。其中,技術聯盟在合作行為上更具有技術創新的特點;(2)三者都是以各種契約為紐帶形成的中間性組織形式,是界于市場交易機制和完全的內部交易機制之間的一種獨立的組織形式;(3)三者都需要資源的投入以及合作運作的行為;(4)三者都依賴于以信任為基礎的社會資本;(5)以一個聚焦的戰略中心或公司,即核心技術者,作為控制作用點;(6)三者都能夠實現風險的分散和轉移;(7)各成員企業在聯合范圍內合作,而在其他領域則可能是競爭對手。
三者在合作的目標、內容、動力、主體和組織形式等方面都存在異同(見表1)。
(二)企業技術聯盟的形式及選擇
企業技術聯盟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見表2所示。根據分類標準的不同,企業技術聯盟的形式也有所不同,這將直接影響聯盟內部成員企業的行為,如:資源的投入、利益的分配和風險分擔、沖突的解決方式等,進而影響聯盟的績效。
如前所述,鑒于聯盟內部存在知識性的動態聯系,企業在進行技術聯盟形式選擇時,除了要根據聯盟的戰略目的、聯盟各方資源的種類、聯盟在價值鏈中的位置,企業的技術能力、技術生命周期、產業競爭力[3]和風險規避外[4],還必須兼顧知識特性。
由于企業知識資源的類型包括:核心知識、與核心知識高度相關必不可少的知識、與核心知識緊密互補的知識、與核心知識松散互補的知識,對應的知識編碼化程度呈現出逐漸增強的趨勢。[5]其中,核心知識是企業核心能力與競爭優勢的源泉。通常,企業的邊界與規模受制于核心知識的利用、生產與共享的特征(見圖1)。企業間為了有效地避免專門性知識的過度投資而組建技術聯盟,通過彼此間知識的傳遞、交流、共享、整合以及有效互動,形成開放、互動的知識網絡。因此,企業技術聯盟的形式應該與知識資源的特性聯系起來。對于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而言,由于隱性知識的編碼化程度較低,接受難度較大,風險也相對較高,但是收益的獨占性較高。而且隨著隱性知識的編碼化和外化,知識輸出方的核心能力將受到不利的影響。反之,顯性知識的編碼化程度較高,接受難度較小,風險也相對較低,收益的獨占性較低。
可以把企業技術聯盟視為一個與環境發生知識和能量交換的完全開放的系統。協同學理論認為在一個原無序或有序開放的系統中,通過控制參量的變化,達到一定閾值,使系統內的各子系統間通過競爭與合作,并最終由幾個序參量支配著整個系統朝向有序或更為高級有序方向發展,最終達到一定功能的有序結構。隨著控制參量的連續變化,就會造成一個不穩定性譜系,系統活動也相應的由簡單、低級向越來越復雜、高級演化。企業技術聯盟的演化過程表現為經過一輪又一輪的學習、評價和調整的循環,能力不斷得到提升,最終達到預期的績效目標。
依據表3所示知識的特性與企業技術聯盟形式之間存在的關系,企業在結盟過程中,可以選擇股權聯盟的形式來獲取或共享隱性知識,也可以采用非股權聯盟的形式來有效控制隱性知識的泄漏。如:在技術研發早期,更多采用的是非股權聯盟;在技術成熟期,主要采用的是股權聯盟。
四、結論
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上升為企業最具有戰略性的資源。在企業技術聯盟中,通過網絡實現了技術知識的共享。基于信任的強大關系資本能夠有利于在聯盟中營造自由開放的交流氛圍,促使聯盟伙伴緊密接觸,從而推動聯盟界面信息與專有技術的交流與轉移,增大交流的透明度,增強協作能力,并使成員之間真正共同擁有知識。
注釋:
① 混合型聯盟是指在聯盟內部同時存在相互交叉的橫向關系和縱向關系的一種復雜的聯盟形式。例如:研究型合資企業(Research Joint Venture)。
② 知識生產型聯盟主要是通過與其他企業進行合作RD來獲取新技術;知識吸納型聯盟,主要通過購買和許可證協議來獲取新知識,以及分享在某一個方面的新知識。
③ 互惠合作:主要包括短期的或者長期的非正式的技術秘密交易,例如:Du Pont和ICI之間長期的非正式技術合作關系已經成為了企業文化的一部分。
參考文獻:
[1] 蔡兵.試論企業技術聯盟的特點和實質[J].學術研究,1997(9):39-41.
[2] 薛瀾,沈群紅.戰略技術聯盟研究的基本問題及其新進展[J].經濟學動態,2001(6):47-51.
[3] 郭炎,張世英.戰略聯盟形式選擇實用策略[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4,25(2):94-98.
[4] 嚴浩坤,王慶喜.基于風險感知角度的戰略聯盟構建分析[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4,25(1):97-100.
[5] 席酉民,姚小濤.環境變革中的企業與企業集團[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
[6] Gamal.A.vertical RD spillovers,cooperation,market structure,and innovaqtion,Economics of Innov. And New Tech.,2002,11(3):179-209.
[7] Rajneesh.Narula,John Hagedoorn,Innovating through strategic alliances:moving towards international partnerships and contractual agreements,Technovation,1999,(19):283-294.
[8] Peng.S.Chan;Dorothy.Heide.Strategic Alliances in Technology:Key Competitive Weapon,SAM advanced Management,1993, (autumn).
[9] [日]首藤信彥.超越國際戰略聯盟[J].世界經濟評論,1993(8):25-27.
[10]Yoshino.Michael.Y.,U.S.Ragan.Strategic alliance: an entrepreneurial approach to globalizati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5.
[11]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1992.
[12]蔡兵.論企業技術聯盟及其社會學問題(博士論文)[C].北京:中國人民大學,1996.
[13]Gerard Georgea, Shaker A. Zahrab, Kathleen K. Wheatleyc,Raihan Khand.The effects of alliance portfolio characteristics and absorptive capacity on performance A study of biotechnology firms.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2001(12):205-226.
[14]鐘書華.我國企業技術聯盟的組織行為[J].科技管理研究,2000,20(2):24-26.
(責任編輯:櫻 紫)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