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蔬菜作為重要的農產品,在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會的發展,蔬菜的安全問題以及保鮮問題也已經為人們所關注。蔬菜從生產環節到銷售環節形成較為完整的供應鏈體系,但目前蔬菜供應鏈存在著中間環節多、效率較低等一系列問題。應以蔬菜供應鏈效率為著眼點,探討蔬菜供應鏈提高效率的途徑,進而提出蔬菜供應鏈結構一體化的優化措施。
關鍵詞:蔬菜供應鏈;效率;結構
中圖分類號:F762.3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1-148X(2007)10-0032-03
目前,蔬菜供應鏈存在兩種基本形式,一種是以農貿市場為供應鏈終端(直接面向消費者)的蔬菜供應鏈體系,另一種是以連鎖超市為供應鏈終端的蔬菜供應鏈體系,這兩種模式相得益彰,滿足著人們日常生活的蔬菜需求。但同時它們各自也存在著一些弊端,農貿市場較為突出的競爭優勢是價格優勢,較為突出的劣勢在于蔬菜安全性( 蔬菜來源及二次污染問題)、污染性(對經營環境的污染)、競爭無序性以及供應商的不穩定性等方面;對于連鎖超市來講,其較為突出的優勢在于安全性相對較高( 正在建立和逐步完善“蔬菜身份證”的溯源體系 )、供應商相對穩定、經營環境較好、信譽度較高、品種較為齊全,競爭劣勢突出表現在價位較高,可能還存在路途較遠不甚方便,安全度還未達到令人滿意的程度等方面。
消費者所追求的是“物美價廉”,即較高的顧客讓渡價值。如何擴大總顧客價值,包括產品價值、服務價值、人員價值、形象價值等;降低總顧客成本,包括貨幣成本、時間成本、體力成本、精力成本等已經成為零售商或批發商日益關注的問題。提高顧客讓渡價值其實是一個系統問題,應當說與商品整個供應鏈條均有一定關系,特別是在產品價值與貨幣成本方面。對于蔬菜來講,較為完善的供應鏈體系可以有效地在保鮮、避免二次污染、降低成本等方面起到較大的作用。因此,蔬菜零售商或批發商之間的競爭,最終會演化為其供應鏈之間的競爭。
蔬菜生產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生產,由于蔬菜具有含水量大、保鮮期短、易腐爛變質、受自然條件影響較大等特點,使其對從生產到銷售環節的供應鏈體系有一些要求更為凸現:快捷、低耗等。蔬菜供應鏈實際是一個完整的系統,蔬菜生產(農戶或基地)——加工——運輸 ——批發——零售等各個環節應當是一個有機整體。然而企業經營的最基本目標是追求利潤最大化。因此,這就構成一個“個人”理性與“集體”理性的矛盾,導致整個鏈條較為松散,不能作為一個整體有效地參與市場競爭。
要實現整個供應鏈的利益最大化,使之成為一個內在相對統一體,就要求該供應鏈具有較高的效率。
一、供應鏈及供應鏈管理的一般理念
一些學者的研究表明:產品在全生命周期中供應環節的費用(如儲存和運輸費用)在總成本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加拿大英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的邁克爾·W·特里西韋教授研究認為,對企業來說,庫存費用約為銷售額的3%, 運輸費用約為銷售額的3%,采購成本占銷售收入的40%-60%左右。而對一個國家來說,供應系統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0%以上,所涉及的勞動力也占總數的10%以上①。供應鏈已經作為為贏得競爭優勢而進行的一種資源整合而引起高度的重視。
Chopra等的觀點是:供應鏈管理由所有的直接或間接地涉及滿足顧客需求的活動所組成。供應鏈不僅僅包括制造商和供應商,還包括運輸者、批發商、零售商以及顧客自己②。史迪文斯(Stevens)也認為:“通過增值過程和分銷渠道控制從供應商的供應商到用戶的用戶的流就是供應鏈,它開始于供應的源點,結束于消費的終點。”伊文斯(Evens)認為:“供應鏈管理是通過前饋的信息流和反饋的物流及信息流,將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直到最終用戶連接成一個整體的模式。”③這種觀點更進一步地將供應鏈的外部環境考慮進來,從制造商到消費者之間形成一條有機的鏈接,概念更具系統性。
目前,供應鏈的概念已經從企業內部,拓展到企業外部,向前和向后延伸,將生產活動、供應活動、銷售活動納入一個整體,形成一種銜接。
關于供應鏈管理, Houlihan(1988)提出:供應鏈管理強調戰略決策。“供應”是鏈上每一個職能的共同目標,并具有特別的戰略意義,因為它影響整個鏈的成本及市場份額……供應鏈管理是一種系統方法——整合而不是接口連接④。
全球化供應鏈論壇(Global Supply Chain Forum,1998)成員定義為:“供應鏈管理是指從原料供應商到顧客一連串為顧客提供加值的產品、服務和資訊流程的整合。”這些觀點十分重要,它揭示了一個屬性,即供應鏈管理是一種整合,注重的是供應鏈的整體績效。
馬士華認為:供應鏈管理就是使供應鏈運作達到最優化,以最少的成本,令供應鏈從采購開始,到滿足最終顧客的所有過程,包括工作流、實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等均高效率的操作,把合適的產品以合適的價格,及時準確地送到消費者手中⑤。這個定義更為明確的表達了兩層意思,其一,供應鏈管理是一個最優化的過程;其二,供應鏈管理是一個整合資源的過程,它所追求的目的之一是高效率。所以,效率問題是供應鏈管理所不容回避的。
事實上,一些發達國家已經認識到:企業最根本、最核心的競爭力是對供應鏈的設計,這種設計既表現為結構上,更體現在由結構所顯現出的供應鏈理論和管理思想上。
二、蔬菜供應鏈效率的界定
經濟學鼻祖亞當·斯密認為,經濟增長的源泉在于分工和專業化,從而獲得分工經濟與專業化經濟,進而提高生產效率。但是,從管理學角度講,分工越細,意味著管理層級越多,管理成本隨之增加。現代管理發展趨勢是管理層級減少,組織扁平化發展,以提高管理效率。
為了研究方便,作以下假設:
(1)蔬菜供應鏈的基本模式為:農戶(或蔬菜生產基地)→ 產地批發市場→ 運輸商→ 銷地批發商→ 零售商。
(2)處于供應鏈同一環節上的廠商之間沒有交易。
(3)供應鏈的上下游之間存在交易,其交易成本不重復計算。
基于以上假設我們對蔬菜供應鏈效率作如下探討⑥:
設蔬菜供應鏈運行的一個較為完整周期是指從蔬菜收獲到零售商手中這一時間段,整個供應鏈的運作時間為t,這里面不考慮蔬菜的生產過程和零售商的售賣過程,只認定那是屬于蔬菜生產環節和零售商營銷環節(盡管從供應鏈環節上包括生產商與零售商,甚至顧客在內)。供應鏈上存在單位管理成本C與各節點之間的單位交易費用W。假設蔬菜產出價格為P0時產量為Q0,蔬菜供應鏈終端的市場價格為Pn,從供給角度來看可以得出:
假定蔬菜的反需求函數為:P= a - bQ0,則可以得出從需求角度的價格如下關系式:
當以上兩式相等時形成市場均衡價格。
經濟學意義上的時間不單是自然時間,而是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它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方面生產要占用時間,另一方面又在進行著時間的生產⑦。從這個角度來看:管理上所耗費的時間也是構成管理成本的主要成分之一。為此得出如下關系式:
即: C = α+βt (3)
得出等式:
將(3)式代入(4)式中:
上式是一個一元二次方程,可知其有一個最小值,也即當對t 求偏導,得出每增加單位供應鏈運作時間所增加的交易成本,邊際函數為零時,必然有一個t值與之對應,這個t值即為蔬菜供應鏈最少運作時間。
這意味著交易費用的增加與蔬菜市場均衡產量(當供給與需求平衡時的產量)的增加呈反向關系。同時也意味著蔬菜供應鏈效率的提高可以帶來蔬菜市場均衡產量的增加,這會給消費者帶來好處。
在經濟學中,要完成一筆交易活動必然涉及一定的成本付出,而這一成本付出也必然涉及一定的時間投入,在這里,成本付出與交易成本成正向相關,而時間投入與交易效率成負向相關,即完成一筆交易活動的交易成本越多,表明其交易效率越低,反之則反是⑧。
對于蔬菜供應鏈來講,其效率的提高不僅取決于各環節、各廠商的自身效率,還取決于其結合的緊密程度。借用著名的木桶理論:一只木桶能夠裝多少水取決于木桶中最短的一塊木板的長度,供應鏈就象一只木桶,其供應鏈效率取決于效率較低的那個環節或廠商。同時,一只木桶能夠裝多少水,還取決于木板間緊密程度。同理,供應鏈能否以較高的效率運轉,還取決于其個環節之間鏈接的緊密程度⑨。
蔬菜供應鏈內部的整合,自然包括其結構的優化,它不僅涉及到供應鏈成員的協調問題,更重要的目的是在市場競爭之中贏得競爭優勢。
綜上所述,蔬菜供應鏈效率是一個結構優化問題,當蔬菜供應鏈進行一體化運作時,會有效地降低其內部的交易費用,提高蔬菜的安全度和新鮮度。
注釋:
① 陳國權. 供應鏈管理[J].中國軟科學,1999 (10):101-104.
② Chopra, Sunil , and Peter Meindl, 2001,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trategy , Planning, and Operations,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 Inc. Chapter 1.
③ 供應鏈的概念及其特征[EB/OL].http://www.handlers.cn/NewsInfo/2004-06-03/24626.shtml, 2005-10-26.
④ 馬士華,林勇.供應鏈管理[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41.
⑤ 馬士華,林勇.供應鏈管理[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41.
⑥ 借鑒資料: 趙紅軍. 交易效率、城市化與經濟發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50-52.
⑦ 馬費成等.信息經濟分析[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5:409.
⑧ 趙紅軍. 交易效率、城市化與經濟發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50.
⑨ 馬震. 木桶理論新解[J].經濟學家,2003.
參考文獻:
[1] 陳國權. 供應鏈管理[M].中國軟科學,1999(10):101-104.
[2] Michael Hugos/左莉譯.供應鏈管理精要[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2-3.
[3] Lambert, Douglas M, James R. Stock, and lisa M. Ellram,1998, Fundamentals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Boston, MA: Irwin/McGraw-Hill, Chapter 14.
[4] Ganeshan , Ram, and Terry P. Harrison, 1995, “An Introduction to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Department of Management Sciences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303 Beam Business Building, Penn State University Park,PA.
[5] Chopra, Sunil , and Peter Meindl, 2001,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trategy , Planning, and Operations,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 Inc. Chapter 1.
[6] 供應鏈的概念及其特征[EB/OL].http://www.handlers.cn/NewsInfo/2004-06-03/24626.shtml, 2005-10-26.
[7] 馬士華,林勇.供應鏈管理(第2版)[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37.
[8] Michael Hugos/左莉譯.供應鏈管理精要[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37.
[9] 馬士華,林勇.供應鏈管理(第2版)[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41.
[10]趙紅軍. 交易效率、城市化與經濟發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50-52.
[11]馬費成.信息經濟分析[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5:409.
[12]趙紅軍. 交易效率、城市化與經濟發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50.
[13]馬震. 木桶理論新解[J].經濟學家,2003.
[14]楊德權,陳兵,楊德禮. 供應鏈的效率與協調問題研究[J].沈陽建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2).
(責任編輯:古 巖)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