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分析農業物流基礎設施的涵義和組成,總結出農業物流基礎設施具有實現現代農業物流的載體、組織和管理以及組合優化農業生產要素三大功能。同時從“立足現實”、“借鑒經驗”、“采取對策”三個方面分析和探討如何建設和發展我國農業物流基礎設施。
關鍵詞:農業物流基礎設施;立足現實;借鑒經驗
中圖分類號:F25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148X(2007)10-0196-03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Logistics Infrastructure
WANG Duo-hong,YAN Yu-song
(School of Logistrics,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Chengdu 610031,China)
Abstract:This paperfinds that the agriculture logistics infrastructure has three main functions by analyzing its meaning and constitution:medium,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and combining excellent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factors. In this case the paper raises three suggestions,i.e. being based on actuality,loaning lessons from experiences and adopting corresponding measures.
Key words:agriculture logistics infrastructure;based on actuality;loaning lessons from experiences
農村的發展、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有賴于完善的現代農業基礎設施;薄弱和落后的農業物流基礎設施無法支撐農業的現代化發展,并將嚴重制約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作為現代物流重要組成部分的現代農業物流,對改善農業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的現狀,解決“三農”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國要加快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業經濟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實現農產品“貨暢其流”和“物盡其值”,應立足我國農業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與發展薄弱和落后的現實,借鑒國外先進的農業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與發展經驗,推進我國農業物流基礎設施的發
展和創新。
一、農業物流基礎設施的涵義
目前,農業物流基礎設施的概念理解基本上趨于一致。有人從現代農業物流概念的角度理解,認為農業物流基礎設施是為實現物質資料從供應者所在地向需要者所在地位移的整個物流過程服務,能滿足農業物流組織與管理需要的、具有綜合或單一功能的一切設施。也有人根據農業生產過程的主要階段、物質轉化以及物流每個階段的任務和形式的不同來理解,認為農業物流基礎設施是在從事農業再生產過程中,所必需的物質條件和社會條件,是在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所使用的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等生產力要素的總和。
筆者結合上述對農業物流基礎設施的理解,將其定義為:在從事農業生產過程(產前、產中、產后過程)中所必需的物質條件和社會條件,以實現農業物質資料從供應者所在地向需要者所在地位移的整個物流過程服務,能滿足農業物流組織與管理需要以及優化組合所使用的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勞動者素質等農業生產要素。
二、農業物流基礎設施的構成及其實現的功能
從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此定義既指出了農業物流基礎設施的構成內容,又明確了其所要實
現的基本功能,實現了農業物流運作過程的載體及其功能的統一。
(一)農業物流基礎設施的構成
我們知道,農業物流基礎設施是農業生產過程所必需的物質條件和社會條件,即農業物流物質基礎設施和社會基礎設施兩大條件。
1.物質基礎設施,主要包括供應生產資料的產前環節的基礎設施、生產農業初級產品的農業產中環節的基礎設施、加速農產品流通的農業產后環節的基礎設施,如土地整治、農田基本建設,農業建筑,農用生產資料及其裝備,農村能源,農產品加工、貯藏、運輸、銷售等基礎設施。
2.社會基礎設施,主要包括農業綜合教育方面的基礎設施、農業科研方面的基礎設施、農業推廣方面的基礎設施、農業政策及法規方面的基礎設施、農業信息方面的基礎設施,如農業教育,農業科學研究,農業技術推廣,農村娛樂等。
不論是物質基礎設施還是社會基礎設施,其作用都是為了擴大和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生產水平,二者互為條件,互相補充,只有各方面基礎建設綜合發展,協調配套,相互促進,農業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才可能有所發展、有所提高。
(二)農業物流基礎設施的基本功能
農業物流基礎設施的功能,可以為農業生產或農業再生產改善創造必要的物質條件和社會條件,使農業發展的全過程處于一個良性循環的主觀與客觀環境之中。具體說來,農業物流基礎設施的機制或功能,至少有以下幾點。
1.實現農業物流的載體功能。農業物流基礎設施是實現農業物質資料從供應者所在地向需要者所在地位移的整個物流過程服務的載體。離開這個載體,整個農業物流運作環節都將無法實現,從而也無法實現農業物質資料從供應者所在地向需要者所在地位移的整個物流過程服務的功能了。
2.實現農業物流的組織和管理功能。農業產前環節主要包括機械、化肥、農藥、種子、燃料、飼料等農用物質投入的供應,以及為農場生產提供維修與技術咨詢等生產前的社會化服務;農業產中環節主要從事谷物、棉花、油料、湯、果、菜等種植業產品,樹木等林產品,家畜、家禽等畜產品,以及魚、蝦、貝類、藻類等水產品的初級產品的生產活動;農業產后環節主要包括農產品的采集、檢驗、分級、貯存、加工、包裝、運輸、批發與零售等流通活動。從這三個環節從事的主要物流活動可以看出,要想組織和管理好農業物流,就必須將這些物流活動置于“有形”和“無形”的聯結紐帶的基礎之上。農業物流物質基礎設施是滿足農業物流組織與管理需要的“有形”聯接紐帶,使得“物暢其流”;農業物流物質基礎設施是滿足農業物流組織與管理需要的“無形”聯接紐帶,使得“物盡其用”,從而實現農業在其生產過程中的物流、商流、信息流以及資金流的統一。
3.實現農業生產要素的組合優化功能。農業生產要素主要是所使用的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勞動者素質等要素。要實現其三要素的優化組合,就必須立足于確保勞動資料供應與投入、保障勞動對象的數量與質量、提高勞動者素質三者的有機結合和組合優化。在這三者中,最關鍵的就是在前二者的基礎上,努力提高經營農業的腦力勞動者和體力勞動者的人才素質。農業物流社會基礎設施的功能,主要在于適應這種要求而造就和培養勞動者的素質。
三、如何建設和發展我國農業物流基礎設施
(一)立足現實
我國的農業物流基礎設施的現狀類似于“窺一斑,見全豹”。據有關部門統計,目前,全國一半的行政村沒有通自來水,60%以上的農戶還沒有用上衛生廁所。全國農業主灌區骨干建筑物的完好率不足40%,工程配套率不足70%,中低產田占全國耕地面積的65%;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05年,國家財政收入達3萬億元,而中央財政用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資金約為293億元,不足全年財政收入的1%。
整體來看,我國農業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和發展的現狀不容樂觀,甚至悲觀,諸如資金投入不足、缺乏資產經營管理、保障能力下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落后于經濟發展水平、布局不合理、效益不高等等。
(二)借鑒經驗[1]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對全世界100多個國家或地區,從經濟制度和經濟發展水平綜合觀點劃分為三大類型:一是發達市場經濟國家或地區,包括北美、西歐、大洋洲與其它等;二是發展中市場經濟國家或地區,包括非洲、拉丁美洲、近東、遠東與其它等;三是中央計劃經濟國家或地區,包括亞洲等。
這三種不同類型國家都進行過或正在從事各類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并獲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就和效益,其中北美、西歐、日本等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成效比較顯著。用綜合觀點分析,所取得的成就和效益,主要表現如下:(1)從為農業提供最基本的生產資料要求看,開發和整治了地球固有的相當數量的土地資源,以確保農業、其它非農部門和社會發展對土地的利用;(2)從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的需要看,逐步擴大了物化勞動的投入,相應縮小了活勞動的耗費;(3)從農業投入與農業產出結果看,不斷挖掘了農業生產潛力和增強了農業生產后頸,逐步提高了農產食物的供應與相應滿足了人類對農產食物的基本需求;(4)從社會基礎設施成效看,重點提高了農業勞動者的素質和農業勞動生產率,從而使他們養活了更多的人口。
搞好農業基礎設施“硬件”與“軟件”系統工程的建設,必須廣泛采取多種措施。從三種不同類型國家看,建設農業物流基礎設施的重要措施如下:(1)采取經濟措施,諸如國家投資,合作經濟組織集資,本國私人資本或個體經濟自愿有償資助,吸收外國資本的投放,包括外國國家資本、外國私人資本與國際合作性資本的投放以及各種財政補貼和多渠道信貸等,以確保所需建設資金來源的可靠性和穩定性。(2)采取政策措施,諸如考慮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以及影響生態效益的政策,以協調有關各方利益,以調動農業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3)采取科學技術措施,諸如“短、平、快”的常規科學技術和“高、精、尖”的新技木,以確保農業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的科學性及其效益的持續性。(4)采取包括管理措施和社會措施等其它措施以使某個國家或某個地區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能夠建立在宏觀調控與微觀搞活的基礎上,具有可行性、最佳組合性、確定性與靈活性,能夠在資金籌集、物資供應、人力投放、廣泛利用與保護維修等方面,博得全社會的大力支持和珍惜愛護,以便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
世界不同類型國家和地區的具體情況不同,興辦農業基礎設施的重點、方向、政策、做法與效果都存在著一定差異。但是,從綜合分析結果看,他們之間仍然有著某些共性。這些共性可以概括為以下八條帶規律性的基本經驗:(1)農業物流基礎設施概念和內涵的全面化;(2)各類農業物流基礎設施興建的多元化;(3)農業物流基礎設施興建項目選擇的科學化;(4)既定項目貫徹實施方案的持續化;(5)確保農業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戰略重點的立法化;(6)尋求解決農業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問題的對策化;(7)農業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最終效益評估的綜合化;(8)未來農業物流基礎設施興建方向的均衡化。
(三)采取對策
1.明確農業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的實質。要想實現此功能,就必須建設好農業產前物流(農業供應物流)、農業生產物流、農產品流通物流(農業銷售物流)這三個重要環節的物質基礎設施。
農業產前環節基礎設施的興建與發展,就是解決供應的穩定性問題,以確保農業產前環節的農用生產資料及時、足量、優質、低耗與穩定的供應。
農業產中環節基礎設施的興建與發展,就是提高農業初級產品的產出率的問題,除了必須建設農用固定資產和流動資產等物質投入的基礎設施外,還必須大力興建農田基本建設方面的基礎設施,以增強農業產中環節的農業初級產品的生產能力與后勁以及挖掘增產潛力。
農業產后環節基礎設施的興建與發展,就是解決農產品的流通問題。加速這個環節的基礎設施建設,目的在于使農產品從生產者到消費者的時間最短,空間最小,中間部門最少,流轉量最大,流通費用最低,以提高農產品流通的時效。
2.積極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政府在制定農業和農業物流發展規劃時,著重考慮和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2]:(1)樹立農業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先行的意識,促進部門協調及相互配合,推動農業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向縱深發展;(2)將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與農業經濟結構調整相結合,從群眾要求最迫切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入手;(3)擇優扶持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堅持突出重點的原則。
3.體制、組織和技術的創新。探索農業基礎設施經營管理的新體制和投資主體多元化的新路子,引進先進的農業物流技術和管理方法,建立以信息技術為核心,以農業信息技術、儲運技術、包裝技術等專業技術為支撐的現代化農業物流技術體系,逐步實現農業物流基礎設施的機械化、自動化和計算機化。
4.采取立足現實與放眼未來相結合的戰略方針。從農業穩定、持續、協調發展的實際經驗和戰略需要看,應當重視和加強各類農業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的興建與發展;從增加對各類農業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來看,應當在資金投入、物資投入、科技投入與勞動力投入綜合安排和聯合運用的基礎上,采用國家、集體、個人一齊上的辦法,不斷擴大資金來源,逐步增加資金投入,大力提供資金保證;從農業物流基礎設施建設類型看,應當借鑒農業發達國家和農業發展較快的發展中國家的有效做法,全面規劃物質基礎設施硬件和社會基礎設施的建設與發展,拓展農業商品生產,活躍農村商品經濟,加速農產品流通。
參考文獻:
[1] 陳厚基.農業基礎設施建設[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11-13.
[2] 郎永建,張尚民,李長春.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現狀及對策[J].農村經濟,2004(7).
(責任編輯:習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