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令富藝術簡介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網藝委員會理事、徐悲鴻故居重慶磐溪畫院副院長、重慶石文化藝術協會常務副會長、重慶市渝中區美術家協會主席。
1942年生于重慶,擅長中國畫寫意人物,畫風獨具。作品多次參加中外美展并獲獎。曾4次赴日本高崎和東京銀座舉辦個人畫展。中國駐日本大使館總領事參贊到會祝賀,日本國家級三大報紙均作報道,畫展在日本產生廣泛影響。創作大型石碑畫《張飛義釋嚴顏》由國家級《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收藏陳列,《釣魚城之戰》等五幅中國畫作品由國家級《合川釣魚城古戰場博物館》收藏陳列。出版《曾令富中國畫集》多部。其業績載入《中國當代名人錄》、《世界名人錄》、《中國美術大事紀》等10余部名人辭典。
今年是中日邦交35周年,也是中日文化體育交流年。4月10日至15日在日本東京《鳩居堂畫廊》,中國美協會員、重慶籍著名畫家曾令富先生及其旅居日本的愛女曾勤、曾黎在日本聯合舉辦了《曾令富父女三人畫展》。共展出三人的人物、山水、花鳥作品共35幅,作品異彩紛呈、各顯其妙、情趣交融、令人心醉,充分展示出畫家高超的繪畫技巧和深厚的藝術造詣。
這次畫展是曾令富繼1995年、2002年和2004年之后在日本舉辦的第4次畫展,絡繹不絕的觀眾,體現出日本人民對中國水墨畫的極大興趣,說明了曾令富及女兒的畫贏得了日本人民的歡迎和喜愛,不少觀眾盛情相邀畫家在其作品前與他們拍照留念。畫展還收到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文部科學大臣伊吹文明等政界官員的賀信。日本的權威刊物《月刊美術》、《畫廊月刊》、《美術之窗》、《水畫之友》等刊物均刊登了《曾令富父女三人畫展》中的作品和畫展消息。
曾令富四赴日本辦畫展,與日本書畫界進行廣泛的切磋,在促進中日文化交流、傳播中國優秀文化充當了文化使者,作出了積極的貢獻,成為了日中友好的橋梁。
《夢回故園》為曾先生水墨作品中的上乘之作,體現了畫家深厚的水墨功夫和絕妙的畫面構思。作為傳統中國畫特殊的表現形式,有著時間的綿延和空間的有機轉換,因而在傳統的繪畫中實為罕見。展開畫面,明月高照,長空萬里,于昏暗的夜晚中月亮顯得格外的明亮。月下黑呼呼、灰朦朦的一片和向外不斷延伸、參差錯落的吊角樓躍入眼簾。隨著讀者的視線徐徐延伸,漆黑的夜空與朦朧迷漫的樓群既相對獨立,又整體連接表現出人與自然、情與景物的天然和諧。吊角樓窗外伸出一張張晴遮陽、陰遮雨的布篷,它們相互依偎著,坦露胸懷,親密無間。人們用眼光去撫摸它時,它同樣用心去承受著。陳舊斑駁的痕跡記載著歲月的滄桑。寂靜、清純、神奇帶著凝重,細細品味其中有訴說不完的故事和難以割舍的眷戀。平中出奇的是右側吊腳樓中下部伸出一角,從而險象頓生,把人帶入了大自然神奇、驚險的夢幻之中。整個畫面以黑、白構成,并以渾濁的灰色間或夾雜著烘托出大片屋頂與墻面。給人的感覺是實實在在、原汁原味的山城特有的民居。重重疊疊、古樸簡陋、放飛夢想、情趣濃厚留給讀者馳騁想象的空間。
中國畫歷來強調水墨,把水墨視為靈魂,而線條作為表現語言。曾令富在《夢回故園》中就是在線與墨的表現中大顯身手,透著一股超凡脫俗之氣,使畫面別有一番情趣。
當看到黑色時,人們就會聯想到寂靜的夜晚,從而產生寧靜、回憶、向往的情思。國畫筆墨的重要性在于極濃之墨處見深情和靈動、板淡之墨處見渾厚和韻致。因而筆墨跡化能起到抒情傳意之作用。黑色深深地潛伏在昏暗之中,而無顏色的白色素靜淡雅,令人眼目一新。《夢回故園》卻牢牢地抓住了黑白變化之奧妙,以濃墨布滿夜空,又以白點構成顆顆星星、穿越時空,實在是運墨獨到、巧奪天工,營造出一個純樸而寧靜的氛圍,也只有這種清新舒暢的純靜之美,才能給讀者帶來一個個心靈上的撞擊和深刻的感染力。
畫作以大片的墨暈和灰白來突出主題,達到煙霧繚繞、隱逸旨趣、郁悖盈懷的藝術效果。其黑白反差強烈,有機協調、筆下生趣、溢于畫面。看上去很不具體,但看久了又覺得很具體,給人特殊的視覺享受,使人久久難以忘懷。作者用墨濃淡相宜,即使潑墨潑彩也難以達到那種虛實枯潤之效,似有神助即將充滿巴蜀氣息的吊腳樓一覽無遺地烘托出來。
《夢回故園》充分地展示了畫家對空間運用分割和虛實對比的高超駕馭能力。畫面活、透、厚、重、潤,準確地把肅然寧靜的特征表現出來,顯示出勃勃生機。而線條的生動流暢,極具功力。其聚散、粗細、長短、輕重變化無窮,構成了作品的整體韻律。在創作中體現了畫家極大的自由性。揮毫中將心靈跳動和作品的情節于畫面空間不斷變換,于疏密開合中傾情地組構,以近似白描的畫法勾勒出一派清空縹緲的氣氛。
近幾年來,曾先生獨辟蹊徑,以他蒼潤靈秀之筆來描繪家鄉的坡坡坎坎、風土人情再現了巴山蜀水、風物神韻。謳歌了家鄉的巨變,以平凡的世居賦于不平凡的生命力。看他的作品,那富有人情味的線條、那生動活潑的筆墨,彌漫著親情、鄉情,思戀的吊腳樓無不是他熱愛家鄉之心的流露。畫中有情思、有歡樂、有期盼、有渴望,更有“天人合一”的審美情趣。

是呀,何人不念故鄉情呵!
荷葉上,晶亮亮地蓄著一顆顆小如綠豆般大小的水珠,“是水珠還是……莫不是效法‘梨花一枝帶春雨’,它也來個‘荷花開時始有淚’么?”真是為《滴翠》平添了幾多情趣與深情,此畫的作者即為曾令富的長女曾勤女士所作。那幾滴水珠,如今已在茶余飯后中傳為佳話。
曾勤用與眾不同的表現手法為荷傳神,畫中的荷花生動逼真。兩柄鮮嫩碩大的荷葉和毛茸茸的莖梗上之花蕾,展示出含苞欲放的生機勃勃;枝葉搖曳,但見疾風拂面,凸現了莖稈的力度和韌勁。令人稱絕的是荷葉上的四顆露珠,晶瑩透亮,極富動態,似欲下滴。難怪畫展中既出現了觀眾用手接水珠的動人場面。
為了集中表現荷花的生機,勾勒出荷花的神態,作者大膽取舍,苦心經營,別出心載,從而使現代工筆畫顯示出強烈的生命力。畫中的黑白分割和交錯、虛實的遞交和對比、物象的隱顯和含露都在她的巧妙安排之中,信手拈來、十分輕松。為此增強了畫面的感染力,富有生動的形象,叩動了讀者的心扉,引起他們對新生、向上的事物的欣賞和純凈世界的向往與共鳴。
線條也好,墨色也罷,生動流暢、不拘一格。在努力突破前人的藩籬時,也不忘融合前人的精髓,更大膽地借鑒西法,充分施展自己的筆墨技法,從而獲得了長足的進步,作品達到了以假亂真的境界。真是后生可畏呀!
在曾令富小女曾黎的畫作《追風》中,只只蝴蝶都是那樣的美麗可愛。畫中的8只蝴蝶,右下3只正在相互嬉戲,右上兩只好象在說著悄悄話,偏上的一只卻是聞訊剛至。再看左下兩只似乎在套近乎。這8只蝴蝶神態各異、生動自然。蝴蝶是要飛的,這飛最難畫。而畫家卻善于抓住這瞬間即逝的優美姿態,使之翩翩起舞、躍然紙上。該畫命名為《追風》,為作品注入了新的內涵。曾黎畫的蝴蝶充滿生機、栩栩如生。整幅畫立意深刻,具有很高的思想性與藝術性,也是作者所追求的藝術境界達到新的升華的充分體現。觀賞曾黎的蝴蝶畫,她筆下輝映出時代的文化特征、自然景觀和生命情調。那一陣陣風起云卷不正像一條條美麗的彩帶嗎?畫中的線條到處在流動著、讀者的感情也隨之流動著,可以說在她的傳統工筆畫中注入了生動的活力,注入了現代氣息,也注入了她的新的嘗試。
《追風》群蝶涌起,以運動的姿態,深藏人生歷程中的情感體驗和哲理體驗。她突出了蝴蝶的美麗多姿,并抓住了國畫造型藝術線的節奏感、韻律感,充分顯示了線條美的韻律。畫面線條游動而凝聚著力度。幾根線條、幾塊彩墨,時而風起、時而追逐,于是一只只蝴蝶從宣紙上飄然而出,為作品增添了幾分靈氣,強化了畫面的欣賞魅力。
曾黎不是在畫蝴蝶,而是與一群蝴蝶在做游戲玩耍,與蝴蝶進行親切的對話和熱烈的對歌!
如今,曾令富已過花甲,依然朝著認定的目標奮進不已。他的兩個愛女更是不甘示弱,乘勝而進。
路,在他們腳下不斷地向前延伸。
(責任編輯:郝幸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