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和應用的過程……”小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同時,他們對周圍的事物、現象又充滿著好奇。老師要緊緊抓住這份好奇心,結合教材內容,創設情境,設疑引思,用學生熟悉的材料作為實例,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探索新知。
一、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
數學是現實的數學,它源于現實、寓于現實、用于現實。所以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努力為學生創造豐富多彩的背景材料,讓學生在自身參與的活動過程中,主動獲取科學知識。如:在學習“10以內數的認識”中,學生認識自然數“1”時,有的學生列舉出1個書包、1支鉛筆、1盤蘋果……隨后我引導學生思考:幾個蘋果裝1盤?這樣就潛移默化地滲透了“1”中有多、多中有“1”的思想,然后讓學生說說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一些數字及其作用。這樣做,學生感到親切、自然,同時也使學生認識到身邊有很多數學問題,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除了選擇學生感興趣的事物,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外,還要為學生在生活中尋找解題的依托,讓學生借助生活經驗來思考數學問題。
二、提煉生活中的數學素材
教師在備課時要創造性地、適時地變換教學材料,讓例題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相連。這種由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演繹的問題情境,能使學生真正體驗到數學不是枯燥空洞的,這樣緊密聯系生活實際,會讓學生在學中保持新鮮感與親切感。
例如,“分數乘、除法應用題比較”的教學,我改變了以往只憑教材例題進行教學的做法,以“人體中的數學問題”為課題,讓學生自主收集資料,提出問題,進而解決問題。
生:我在網上查到,人全身共有206塊骨骼,其中頭骨有29塊,軀干骨有51塊,上肢骨64塊,下肢骨62塊。
生:我從美術課中得知,成人的身長一般等于自己的7個半頭長,兒童的身長約等于自己的5個半頭長,兒童的眉線是頭的中線。
……
師:根據大屏幕上的信息,你想提出什么問題?請運用已學過的分數乘、除法的知識來解決問題。
生:老師,我很想知道我長得是不是標準?
接著我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互相發問,編題解答后,組長負責把本組認為有意義的算式列到黑板指定位置上。先由各組自我評價各題的解法,然后由其他組互相評價,并提出不同的解法,再由老師引導學生比較課本例題兩種算法的異同點后,各小組同學一起把黑板上的算法歸類。
三、解決生活問題
新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蘊涵著大量的數學信息。數學在現實世界中有著廣泛的應用,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著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因此,教師應該思考如何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并體會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我作了兩個層次的探索。第一層次,教師為學生提供大量的由生活問題編成的數學問題,引導學生解決,從中感悟。如結合學校組織的秋游活動我編制了這樣一道題:學校組織同學們去秋游,每人預收50元,結果乘車費每人16元,門票費每人28元,盒飯每盒5元,預收的錢夠了嗎?學生解決自己親身經歷的事興趣是不言而喻的。第二層次,鼓勵學生留意身邊的數學,根據生活問題,編出數學問題。如5年級有一個選學內容是有關“付出的錢”、“買東西用去的錢”和“應找回的錢”三者之間關系的4步應用題。我們在設計時,就地取材,讓4人小組將學習用品匯集,標上價格,進行模擬購物活動。先由老師當顧客,全班同學做售貨員,解決問題,理清數量關系:付出的錢——買東西用去的錢=應找回的錢。然后4人小組開展活動,學生在輪流當顧客與售貨員的樂趣中解決了4步,甚至4步以上的應用題,對“付出的錢”、“用去的錢”、“應找回的錢”三者之間的關系認識更深刻,真正感受到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總之,把數學教學與學生生活實際密切地結合起來,在同學們的眼里,數學便成為一門看得見、摸得到、用得上的學科,再也不是枯燥乏味的數字游戲和公式組合,從而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數學觀念來觀察生活、觀察世界,培養了學習的興趣和學習的主動性。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市朱夏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