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是課堂學習的依據,是教師教學的材料。課堂教學過程就是將教材的知識結構轉化為學生認知結構的過程。怎樣把枯燥乏味的數學知識教活,讓學生學活,是當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亟待研究、探討的問題,也是進行愉快教學,提高課堂效率的保證。課程標準要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教材再加工,有創造地進行教學過程”。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在此試談對課堂教學中幾處細節處理的粗淺體會。
一、注重例題后的補充
目前小學數學教材知識系統結構嚴密,內容選編精練,例題、習題數量不多,但具有很強的典型性。教材限于篇幅,不可能把所有的內容講得很詳細。如果在教學時僅僅局限于教材上的內容,往往會因為新舊知識之間缺少必要的過渡,形成知識的空白點,造成教學上的難度高、跨度大,學生掌握較困難。這就需要根據學生認識規律和實際需要,從知識結構整體出發,適當地補充調整教材,把教材用活。
例如人教版第十一冊79頁例9,“一段公路長30千米,甲隊單獨修10天完成,乙隊單獨修15天完成,兩隊合修幾天可以完成?”根據“工作時間=工作總量÷工作效率”這個關系式,學生基本能獨立解答例題。再去掉“長30千米”這個條件,把一段公路看作“1”,學生仍能解答出這種結構的題。基于知識的整體結構,可采用“滾雪球式”的教學方法,即對于一點知識,注意內涵和外延,講一點,扯一片。因此,為補充調整教材一題多變,我加入了這幾個問題:⑴甲乙合修一天,修完全路長的幾分之幾?⑵甲乙合修完全路要用幾天?⑶甲先修了3天后,剩下幾分之幾?⑷甲先修了3天后,剩下由乙修,需幾天?⑸甲先修了3天后,剩下由甲乙合修,還需幾天?甲一共修了幾天?⑹甲乙合作3天后,剩下幾分之幾?⑺甲乙合作3天后,剩下由甲(或乙修)需幾天?⑻甲乙合作完成
,需幾天?⑼甲乙合作幾天還剩
?
加入這樣的問題,學生就輕而易舉地掌握了工程問題的所有題型。這樣層層深入地對例題進行補充,學生思維活躍,對于基本公式能靈活運用,注重了知識的整體結構,進而形成一個知識網絡。在尋找出解題思路之后,教師再問學生:“你能舉出一些這樣的例子嗎?”學生由于掌握了規律,列舉出許許多多的習題。這樣的補充,用活了教材,不僅問題解決得透,學生掌握得也既靈活又扎實。
二、注重新舊知識的連接
數學知識前后聯系緊密,邏輯性強。根據這一特點,教學時必須注重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從學生學過的舊知識中準確地找出與新知識的連接點。一方面弄清舊知識與新知識的本質區別;另一方面也明確新知識是怎樣從舊知識中“生長”出來的。做到舊中孕新,使學生學有懸念,不斷探求新知;新中帶舊,使學生溫故而知新。
例如,人教版十二冊“比例的意義”的教學,在教學時我先復習什么叫“比”?誰能舉出幾個“比”的例子(6∶2,12∶4),再求出比值是多少,觀察比值有什么關系?因為這兩個比相等,所以可以寫成6∶2=12∶4。這樣把新舊知識的連接點確定在“比值相等”上,進而概括出比例的意義“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再出示例1,學生便對比例的意義了如指掌、印象深刻。
這樣注重新舊知識的連接點,在“引”字上做文章,在“悟”字上下力氣,使新知識的教學水到渠成。可見將教材活用,把知識教活,新舊知識的搭橋架梁尤為重要。
三、注重情境創設的細節
學生的思維活動往往是由“問題”開始的,又在解決問題中得到發展,學習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出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學實踐使我們體會到,課堂上要想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活學生的思維,必須精心設計問題情境。新課標倡導:數學問題要富有挑戰性,去激發學生思維的波瀾。特別是在新舊知識的銜接處、在思考問題的轉折處、在承上啟下的過渡處都要精心設計、反復推敲,給學生創造出一種具體的情境,使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積極的狀態,為完成高效、低耗、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的任務提供可靠保證。
如教學“圓的面積”一課,當我通過多媒體演示,把一個圓等分成若干份,再拼成一個近似長方形后,在推導公式的關鍵處,可以設計如下問題,讓學生邊觀察邊回答:1.把圓形等分成若干份可拼成一個近似什么圖形(長方形);2.長方形的長相當于圓的什么(圓周長的一半2πr/2);長方形的寬相當于圓的什么(半徑r);3.長方形的面積與圓的面積有什么關系(相等);4.長方形的面積怎樣計算(長×寬);5.那么圓的面積應該怎樣計算(πr×r)?
通過精心設計的問題,循序漸進地步步追問,這種問題情境的創設,不僅使學生順利地掌握了公式的推導過程,而且還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邏輯性和條理性。
四、注重課堂練習細節
人們要認識事物一般需要實現兩次轉化,第一次是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轉化;第二次是由理性認識到實踐的轉化。認識的第二次轉化往往是通過練習來實現的。練習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它是知識通向能力的橋梁。因此,每節課的練習必須精心設計,合理安排,由基本題到變式題,再發展到綜合題,引申到思考題等都要有目的性、階段性、多樣性、啟發性,達到既鞏固知識,又開闊思路。
例如,教學圓的面積計算公式之后,可設計這樣幾組練習:第一組基本題,鞏固新知,直接告訴圓的半徑,讓學生運用公式直接計算;第二組,抓住關鍵,重點練習,告訴圓的直徑和周長,求圓面積,讓學生通過這組練習,明確求圓面積的必要條件是半徑;第三組,變式練習:1.觀察下面圖形中圓的面積是否相等?為什么?

2.告訴圓的面積,求圓的半徑、直徑、周長?(略題。)
3.在一張紙長18.4分米,寬8分米的長方形紙上剪一個最大的圓,剪去的面積是多少?
通過這樣的幾組練習,可以進一步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靈活性,使學生通過現象抓住本質,既加深對公式的理解,又為靈活運用這些知識做好鋪墊。
五、注重單元知識的總結
數學知識猶如一條鎖鏈,環環相扣,每個單元又都是一條知識線,讓學生把單元的知識歸納整理成網,把“散裝”的內容納入整體的知識系統中去,從而完善自己的認知結構,也鍛煉了學生的綜合、概括能力。
例如:學完第十冊第二單元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內容后,復習時可采用列表對比,便于理解記憶。又如學完十二冊第二單元圓柱和圓錐這一部分后,也可讓學生列成表格,去填表并對比記憶。(表格略。)
通過列表及時總結,復習歸納單元的知識點,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使學生把知識連接起來,對比理解運用,觸類旁通,不易混淆,準確地把握知識。
總之,教材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出發點,不是最終歸宿。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教材只能作為教課的依據,要教得好,使學生受到實益,還靠老師的善于運用。”因此,教師的教學不能光準確地把握教材精神,更重要的是恰當地、創造性地運用教材,用活教材,激發學生的興趣,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優化課堂教學。
(作者單位:牡丹江市東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