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內容:教科版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科學五年級上冊。
教材分析:
《研究材料的特征》屬于課程標準中物質世界的范疇,研究的是常見材料的一些物理方面的顯著特征。
本節(jié)課的目的是引領學生認識我們周圍的物品是由各種材料構成的。這些材料有什么特征?我們應該用哪些方法去認識材料的特征?教材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讓學生從周圍的物品上找一找,材料都有哪些結構,從而認識到材料是非常豐富而又非常復雜的;第二部分,引導學生按照較為科學的程序開展對材料特征的研究活動,讓學生用本課學到的方法去繼續(xù)研究材料更多的特征。
設計思路:
因為材料的特征是多方面的,所以本課的教學容量很大。幾十分鐘的時間,既要保證研究內容的多樣性,又要讓學生把每項研究活動做細做透,就需要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設自主學習空間,選用工具開展活動。教師主要對學生的探究活動進行組織、引導、啟示、協(xié)助等。同時,在實驗材料和實驗工具的準備上要下工夫,要提供一些典型的、有一定結構的材料,并與所提供的研究工具相適應。
在教學中還可以讓學生選擇更多的材料作為研究對象,如自己身邊的材料與教室周圍的一些材料等。對于提供的這些材料,我們要研究它們的哪些特征呢?其實根據工具以及提供的材料學生頭腦可能會出現(xiàn)關聯(lián)性思維,從而自行產生一些要研究的問題。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我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在研究前進行思考、計劃。確定了研究內容后,組織學生根據研究計劃開展研究活動,引領學生經歷對材料特征的研究過程,并獲得一些關于材料特征的科學知識。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能夠辨別周圍的物品是由哪些材料構成的,能認識一些常見材料。
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運用對比的方法認識常見材料的顯著特征,能根據提供的材料和工具,制訂出本小組的研究計劃,按計劃對材料的某一特征開展探究活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享受小組合作的樂趣,愿意與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
教學準備:
學生分組研究材料:鐵片、銅片、鋁片、塑料片、玻璃片、陶瓷片、木片、紙片、布片、橡膠等。
教師提供工具:放大鏡、砂紙、鐵釘、水、滴管、油性筆等。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師:老師這兒有3種物品,你們認識嗎?它們是用什么制成的呢?
生:格尺是用塑料制成的,勺子是鐵制成的,藥瓶是用玻璃制成的。
師:像玻璃、塑料、鐵都是材料。在我們的身邊還有哪些材料呢?
生:桌子是木頭制成的。
生:衣服是布做的。
生:筆是用鋼和塑料制成的。
……
二、制訂計劃
師:材料是各種各樣的,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一起研究材料的特征。每組在材料區(qū)都有一個材料盒,仔細看一看在材料盒里還有沒有老師沒有貼到黑板上的材料呢?
生:有橡膠、陶瓷和鋁。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認真比較,這些材料都有哪些特征?
(學生交流。)
生:吸水性。
生:耐磨性。
生:導電性。
生:彈性。
生:著色性。
師:下面請小組討論一下,如果讓你研究其中一種特征的話,可以用什么方法?需要什么工具?
(小組討論。)
師:哪個小組愿意匯報一下?
生:我們小組想把這些材料都放入水中看一看誰能吸水,我們用的工具是水。
生:我們想研究導電性,我們所用的工具是電路檢測器,用它去檢測哪種材料可以使小燈泡亮起來。
師:很好,你們能用以前學過的知識來學習新內容。
生:我們想用砂紙看看它們的耐磨性。
師:怎么看呢?
生:用砂紙磨一磨各種材料。
生:那么磨完后怎么衡量啊?
生:如果磨破了就說明耐磨性不好。
師:老師也準備了一些工具幫助大家進行研究,放大鏡、滴管、筆、砂紙、水等。在實驗前我們都要有計劃,每組都要有一個實驗記錄單,其中使用工具、問題和方法我們可以寫上,后面的現(xiàn)象和結論我們研究后填寫。
(小組交流。)
三、實驗交流
師:誰能具體把你的研究方法和使用工具告訴同學們?
生:我們是第2小組,我們研究的問題是材料的吸水性特征,使用工具是適量的水。我們的研究方法是把所有的材料放進水里,然后取出來,看哪個材料含有水份,哪個材料就具有吸水性。
生:我們是第3小組,我們研究的問題是材料的軟硬特征,工具是雙手。方法是用手捏一捏它們,感覺它們是軟的還是硬的。
師:誰可以給他們提些建議?
生:我認為他們組不能把所有的材料都捏一下,如果鐵片劃到手怎么辦?
師:你考慮到了安全問題。
生:我覺得捏一捏不夠準確,應該看能不能彎折。
生:我想給第2小組提個方法,我認為當他把所有材料都放進水里并拿出來,具有吸水性的材料重量會增加,沒有吸水的重量還保持不變。
師:你考慮得太周全了,真不錯。其他小組還想匯報嗎?
生:我們小組是研究材料的著色性,工具是鋼筆、粉筆和油性筆。研究方法是用3種筆分別涂在材料上看是否有記號。
師:為什么用3種筆?
生:我覺得它們墨水的材料不一樣,可能鋼筆涂不上色,而油性筆就能涂上顏色。
師:他們組問題研究得非常透徹,那一會兒實驗的時候也希望你能這樣做。下面就可以實驗了,在實驗之前老師有幾點小要求,誰來讀一下?
注意事項:1.按照制訂的計劃進行研究,如果發(fā)現(xiàn)問題隨時對計劃進行修改。2.各小組成員分工合作,及時記錄。
師:下面請你們的材料員到前面取你需要的實驗工具,就可以進行實驗了。
(小組實驗,師巡視指導。)
師:科學家在研究之后都會整理他的材料,老師發(fā)現(xiàn)第1小組和第4小組表現(xiàn)得非常好。下面我們就要進行匯報了,在匯報之前老師還有一個小建議,每個小組研究的問題是不一樣的,也許其他組匯報的是你沒有研究過的特征,但每一個人的看法是不一樣,希望你們認真聽每個小組的發(fā)言,然后提出自己的建議,看誰發(fā)現(xiàn)的問題多,哪個小組愿意先來匯報?
生:我們先把所有材料放入水中,我們看到現(xiàn)象是紙、棉花、布吸收了水份。通過研究我們知道了紙、棉花、布有吸水性,其他材料沒有。
師:其他同學對他們小組有什么問題嗎?
生:我認為他們可以再觀察材料的纖維,因為纖維是最能看出吸水的。
師:希望你們小組能根據同學的意見改進自己的實驗。誰還能匯報?
生:我們研究了材料的著色性,我們發(fā)現(xiàn)3種筆在布、紙上都能涂上顏色,粉筆、油性筆在玻璃上能涂顏色。每種材料都有著色性。
生:我不同意說每種材料都具有著色性,應該說每種材料的著色性都不同。
生:我認為玻璃上留下的只不過是粉筆末,其實并沒有著色性,一吹就掉了。
師:他們小組想用這3種筆都試一試。粉筆在玻璃上劃過,一吹就沒有了,不具有著色性,但最后油性筆涂上顏色了,那這種材料對油性筆的顏料來說是不是也具有著色性呢?還有其他小組匯報嗎?
生:我們研究材料的耐磨性,看到現(xiàn)象是紙、棉花不耐磨,其他的材料耐磨。通過研究知道了大多數(shù)情況下堅硬的物體都有耐磨性,軟的沒有。
生:所有柔軟的材料都不具有耐磨性嗎?
生:我說的是一般情況下。
師:你不但能給其他小組提出疑問,而且自己小組實驗也非常嚴密。很好,哪個小組還來匯報?
生:我們研究的是材料的導電性,我們看到的現(xiàn)象是將銅、鐵、鋁接到小燈泡上,小燈泡亮起來,其他的材料不能。通過研究我們知道金屬具有導電性,其他的材料是絕緣體。
師:他們小組研究得非常認真,實驗時他們小組發(fā)現(xiàn)接到鐵上的小燈泡怎么都不亮,又換了個方法,經過研究得出了最準確的結果。希望其他小組也向他們學習,實驗時要多做幾次進行驗證。
四、小結
師:通過匯報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每種材料的特性都不是絕對的,而是針對某種情況來說的。還有一些特性我們沒有研究到的,怎么辦呢?
生:回家研究。
師:怎么研究?
生:用我們今天研究問題的方法進行科學研究。
師:希望大家都能做到。這節(jié)課我們就上到這。下課!
反思:
生活中的材料紛繁復雜,而一種材料又具有多種特征,一節(jié)課時間不可能把學生想到的都拿來進行研究,所以我在備課當中,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現(xiàn)有的條件,認真思考,選擇了十幾種典型的有一定結構特點的材料和工具,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并做出分析。本節(jié)課我留給學生自主探究的空間,選擇學生感興趣的特性進行研究。這樣,課堂才不會雜亂無章,使探究更具實效性。對于獨特的想法,我不急于給予否定,而是鼓勵他們用自己設計的方法去研究。在實踐中,鼓勵他們發(fā)現(xiàn)計劃中不完善的環(huán)節(jié)并進行修改,從而認識到科學研究的嚴密性。
我認為科學課的研究活動不僅僅局限于課堂上,應向課外、校外進行延伸,從而使知識得到擴展。“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讓學生把“學會”變成“會學”是本課教學的真正目的。培養(yǎng)學生通過學習,掌握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課后對沒有研究的材料繼續(xù)研究,讓學生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方法。
我在這節(jié)課存在的問題是學生記錄能力比較差,部分小組在填寫記錄單時,往往寫不完,所以在平時應加強學生的記錄能力;傾聽對教師更重要,要及時對學生的發(fā)言進行點撥和引導。結論的得出并不是我們科學課追求的最終目標,科學課追求的目標是多元的,這些都是我今后教學實踐需努力的方向!
(作者單位:哈爾濱市奮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