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底,中國人民銀行出臺了《農村信用社農戶小額信用貸款管理辦法》,倡導農村信用社以有別于商業信貸市場傳統的商業信貸模式、方式,不需要抵押和擔保,創新性地針對農戶開展小額信用貸款。農戶小額信用貸款的基本機制在于:為農戶創造一種低成本獲得貸款的機會;農戶在守信的情況下可以獲得重復貸款和信用升級的機會。在推行農戶小額信用貸款過程中,采取“一次核定、周轉使用、隨用隨借、余額控制”的方式,對信用農戶發放小額信用貸款,無需擔保和抵押。
2002年以來,樣本地區農村信用社均開展了農戶小額信用貸款。農戶小額信用貸款主要有農戶自然人貸款、小組聯保貸款。四川省樣本縣域的農村信用社以農戶自然人貸款為主,河南省樣本縣域以小組聯保貸款為主,吉林省農村信用社系統對信用農戶發放自然人貸款,而對非信用農戶則采取3~5戶聯保方式發放農戶聯保貸款。
農村信用社農戶小額信用貸款的開展一般是與戶信用評級、信用村鎮建設結合起來的。信用戶的評定和信用村鎮建設大大改善了當地農村信用文化,優化了農村金融生態。據閬中縣江南農村信用社對轄內5個分社的統計,到2006年5月20日,60個村16954戶農戶的信用等級評定面達到79%,授予信用貸款額度的農戶占總農戶數的77.8%,平均單戶授信額度達到5307元(見表8)。其中農戶單戶授信額度最高的鄉平均達9900元。

正是由于農村信用社農戶小額信用貸款的開展,大大提高了農戶的信貸可得性,也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農戶和農
村小型企業貸款難的問題。
樣本縣域的農村信用社因為開展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大大改善了資產質量,改變了經營狀況。
但是,各地農村信用社開展農戶小額信用貸款的績效差異較大(見表9),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覆蓋面差異較大。四川省閬中江南鎮金銀觀村的農戶貸款覆蓋面高達84.8%,主要原因是該村產業結構調整力度較大,農村經濟產業發展已經不是傳統種養殖業,主要從事瓜果、農家樂、餐飲服務等產業。吉林省農村信用社系統相繼推出了“勞務快車”、食用菌生產貸款“菌農樂”、農民消費貸款、生源地助學貸款、農村婦女“雙學雙比”等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和聯保貸款基礎上的創新衍生信貸品種。到2007年3月底,吉林全省農村信用社信貸支持農戶267萬戶,農戶覆蓋面達到70%。
單筆貸款的最高額、最低額、平均額度差異較大。比較而言,四川省樣本村農戶貸款的額度差異較大,吉林省樣本村農戶貸款的額度差異較小。四川省樣本村農戶最低單戶貸款低的為40~60元,但這并不表明農戶貸款需求額度小,而是一些農戶以前的陳欠貸款。為適應農村產業結構升級和發展的需要,2006年,吉林省農村信用社系統全面上調了農戶貸款授信額度,農戶小額信用貸款最高授信額度一般農戶由原有的0.5萬元、農戶聯保貸款由2萬元分別上調至5萬元,并針對貸款需求額度較大的農戶,采取多個貸款品種聯合運用的方式,突破產業升級后需求增加的難點,使全省戶均貸款余額達1.17萬元。吉林省樣本村農戶貸款額度分布,基本反映了有一定發展基礎的傳統地區農戶的資金需求狀況。
農村信用社的農戶單筆貸款額度,實際上就是單戶貸款額度。如果與城市的人均貸款額近4萬元的規模比較,農戶對貸款資源的占有實際上是很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