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農村金融市場格局的變化,作為農村金融主力軍的農村信用社,應該正確分析形勢,練好內功,提升自己。
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提出“加快建立健全適應‘三農’特點的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農村金融體系”的要求。農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農業發展銀行、新興金融機構等積極向“三農”領域拓展業務,打破了農村信用社“一家獨大”的農村金融格局。如何抓住機遇,深化改革,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發展壯大,是當前農村信用社必須面對和解決好的重大課題。
多元化格局正在形成
隨著金融業改革的深入,全國金融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各金融機構相繼調整經營戰略,多家金融機構都把目標瞄向日益發展的“三農”領域,農村金融市場硝煙四起的“戰國時代”即將到來。
農業銀行“重返”農村市場。在政策引導和競爭壓力下,農業銀行將發展目光再次轉回農村金融市場,業務經營開始從城市向農村延伸,提出了強化為“三農”服務的市場定位,發揮其在農村金融體系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著力打造全國最大的縣域特色零售銀行。
政策性銀行悄然“轉型”。農業發展銀行由政策性金融向“農業開發性金融”轉變,提出“大力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加工企業發展,積極支持農業小企業發展,努力開展銀行存款、代理保險等項目和業務”的經營方略。國家開發銀行2007年計劃投放800億元資金,通過組建村鎮商業銀行、參股收購農村銀行機構及業務合作等多種形式,進入農村金融市場。
郵政儲蓄銀行浮出水面。郵政儲蓄銀行正在積極籌建專門的農村金融服務部門,充分依托和發揮其自身網點布局、信息技術、服務手段、網絡資源等優勢,研發信貸品種,完善金融服務功能,開始大規模面向“三農”提供金融服務。
新生銀行機構破繭而出。國家放寬農村金融機構準入政策后,村鎮銀行、資金互助社、貸款公司等一批新生金融機構落戶農村,以其放貸審批時間短、無需抵押、手續簡便、低利率等優勢迅速搶占農村金融市場。此外,匯豐銀行、渣打銀行等外資金融機構也意欲到農村地區設立機構,開展業務。
雖然農村金融市場形成了多元化的競爭格局,但農村信用社作為農村金融主力軍的地位并沒有改變,其始終是支持農村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特別是深化改革以來,農村信用社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更加突出。以吉林省為例,全省農村信用社每年農業貸款投放額都占全省金融機構農業貸款投放總量的90%以上,農戶貸款覆蓋面達到70%以上。農村信用社仍然是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地區協調發展的重要力量。在農村金融市場新的競爭格局中,農村信用社具有其他任何金融機構所無法比擬的競爭優勢。
誕生50多年來,農村信用社根植農村,熟悉農村,點多面廣,遍布城鄉,在長期的業務經營中與廣大農民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共贏關系,已經成為農業發展的“奠基石”,農村資金的“輸血機”,農民致富的“助推器”,鄉風文明的“播種機”,是公認的“農民自己的銀行”。尤其是通過深化改革,農村信用社的管理體制、運行機制都發生了重大變化,自身實力顯著增強,服務水平明顯改善,農村信用社與廣大農民的合作基礎更加鞏固。
練好內功是關鍵
面對農村金融市場格局的變化,作為農村金融主力軍的農村信用社,既不能夜郎自大,盲目樂觀,也不能草木皆兵,悲觀失望,而應該正確分析形勢,積極面對競爭、參與競爭,有對手和我們一起賽跑,我們才能跑得更快。實現農村信用社快速健康發展的關鍵是練好內功,提升自己。
堅持科學管理,在機制創新中增強競爭力。農村信用社應盡快實現由粗放管理向精細管理、由行為管理向目標管理的轉變。要建立運轉協調的科學決策機制。完善社員代表大會、理事會、監事會和高級管理層各負其責、協調運作、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架構,明確各自職責和運行規則,提高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水平。要建立與貢獻緊密掛鉤的績效激勵機制。推進薪酬制度改革,實行績效工資制,建立科學的考評體系。要全面推行等級管理制。根據縣級聯社的經營規模、管理水平,劃分等級,把等級高低與高管人員待遇、員工收入、授信額度掛起鉤來,充分調動縣級聯社“站排頭”、“爭第一”的積極性。
優化資源配置,在挖掘潛能中增強競爭力。在網點資源方面,按照效益優先、服務優先的原則,采取合并、遷址、撤銷等方式,優化網點布局,打造精品網點,提升服務質量和水平。在人力資源方面,要按照“橫向引進,崗能對應”的原則,構建人才高地,解決專業人員和優秀管理人員匱乏的問題;要建立人員退出機制,全面推行競爭上崗制,提高隊伍整體素質。
創新金融產品,在服務功能上增強競爭力。農村信用社單一的服務品種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金融服務需求,所以要著力于金融產品創新,不斷推出適應市場需求的業務品種,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精。要建立創新激勵機制,以激發員工的創造性和工作潛能。
加強文化建設,在打造企業精神中增強競爭力。要從企業長遠發展的高度,著力打造世代傳承的企業精神。要加強制度建設,建立紀律嚴明、規章健全、風險可控、運行有序的制度文化;加強執行力建設,建立一項決策抓到底、一個問題理出頭,遇到困難“只修改手段、不修改目標”的執行文化。
統一法人是改革方向
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以來,多數省份采取了省級聯社的管理模式,經省政府授權,行使管理、指導、協調、服務職能。由于體制、機制等原因,省級聯社在履職過程中更多地體現了行政管理的色彩。從目前情況看,省級聯社的成立,在推進農村信用社改革、防范化解風險、改善支農服務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從長遠發展看,以省為單位統一法人,變行政管理為行業管理,并逐步發展成為公司制的銀行業金融機構,組建農村合作銀行或商業銀行,是改革發展的方向。組建農村合作銀行或商業銀行的意義在于:
有利于提高社會地位和形象。隨著經濟不斷發展,城鄉一體化格局的逐步形成,社會公眾包括廣大農民對“銀行”的認可度要明顯高于農村信用社。成立農村合作(商業)銀行在保持支持“三農”的方向和服務功能的同時,又增加了“銀行”的金字招牌,農村信用社的社會地位和形象必將得到進一步鞏固和提高。
有利于建立長效發展機制。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以來,農村信用社內部管理日漸規范,經營機制逐步轉換,但仍存在一些障礙和問題:一是縣聯社是獨立法人,制度標準和執行尺度很難在全省實現統一,在業務經營和行業管理上難免出現“各自為政”的現象;二是現行的產權組織形式,股權過于分散,單戶入股額度小,出資人沒有真正到位,股東參與意識差,高管人員責權利不匹配,法人治理結構難以真正建立;三是受現行管理體制影響和高管人員能力素質的限制,在發展戰略、宏觀決策、行業自律、監管約束等方面,缺乏主動和超前意識,不能按照更高的標準強化自我約束,增強自我發展能力,謀求更大的發展。成立合作銀行是解決上述問題的最佳途徑。
有利于防范金融風險。多級法人、各自為政的管理模式,缺乏自上而下的約束力,加之地方政府支持力度不夠,甚至存在行政干預因素,增加了防控和化解風險的難度。成立省級農村合作(商業)銀行,財務統一核算、資金統一調度,對外統一協調,抗風險能力增強,歷史遺留問題能夠集中優勢力量消化,有利于風險防控和化解。
有利于提高整體競爭力。以省為單位統一法人可以有效解決管理機構和職能部門重疊問題,實施合理的資源配置,降低經營成本,提高經營效益;融入資金由省級一家對外負責,能夠避免無序競爭,降低融資成本;利潤可以統一分配,風險可以集中化解,便于縮小市縣之間的差異,推動全省農村信用社共同發展;優秀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良性流動,人力資源合理配置,以點帶面,能夠提高隊伍整體素質;便于統一形象標識和推進企業文化建設,提高市場競爭力。
有利于增強服務功能。由小機構變成了“大銀行”,增強資金實力,提高信貸投放能力,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加大了對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能夠政令暢通,服務步調一致,實現自上而下,橫向統一的“大服務”格局,滿足更高層次的金融服務需求。同時,便于加快全省電子化建設,增強系統融資功能,疏通結算渠道,改善服務手段,更好地支持“三農”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作者系吉林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