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階層與第一代知本家影響人的方式不同。第一代知本家通過權力主宰人,創意階層通過魅力吸引人。
從1999年提出知本家概念,到現在已經8年。第一代知本家在這8年中,已從一無所有,到引人矚目地跨入財富榜。展望未來8年,我們預言第二代知本家—創意階層,將借助創意經濟和Web2.0潮流,成為新一代成功人士。
知本家1.0版和知本家2.0版具有顯而易見的血緣聯系:他們都靠知識創造財富,都通過勞動與資本一體化的方式創造財富;但這兩代知本家又有顯著的區別:創意階層將從創造價值升級為創造意義,從靠資本創造財富轉向零資本創造財富,從倚重顯性知識轉向倚重隱形知識,從成就精英轉向成就草根,從追求權力變為崇尚魅力。
Web2.0不能見網不見人,當創意興起的時候,人來了!

價值V.S.意義
Florida在《創意階層的興起》一書中,對創意有一個很好的概括:創造有意義之新形式的能力。有意義與有價值,具有本質區別,是財富的兩個不同層次。價值,說的是“有用—沒用”意義上的財富;意義,說的是“快樂—痛苦”意義上的財富。
喬布斯和蓋茨,同一年出生,卻代表著兩代知本家不同的特征。最近一周,在兩人24年來第一次見面后,《圣何塞信使報》就此的評價非常到位:“喬布斯的公司生產簡單、優雅的東西,讓每一個人喜歡,但是相對用的人少;蓋茨公司創造的軟件,幾乎所有人都用,卻不見得喜歡。”這就是創造意義與創造價值的不同。
喬布斯屬于創意階層,他設計的東西,從APPLE機、MAC到IPOD、IPHONE,都能讓人產生一種情感上的反應。創意與創新的不同就在于,創意必須作用于情感,讓人產生“喜愛”而不光是“有用”的感覺。
許多人有錢而不快樂,是因為有錢只能買來“有用”,但不能買來“高興”。創意階層的使命,就是讓社會達到有錢后—一般是以人均3000美元至5000美元收入為標準,能夠進而獲得快樂。為此,他們必須發現有用背后的意義,創造有錢之后的快樂。
權力V.S.魅力
創意階層與第一代知本家影響人的方式不同。第一代知本家通過權力主宰人,創意階層通過魅力吸引人。
在資本與知本之爭中,知本家爭奪的是由控制資本帶來的權力,這種權力是一種硬實力,它屬于高度的能量聚集,讓人熱血沸騰;創意階層追求的,則是以酷價值為核心的魅力,這種魅力是一種軟實力,它屬于高度的能量耗散,讓人酷斃帥呆。
著名魅客DODOLOOK吸引了海內外無數的追隨者。一沒靠權力來命令,二沒靠錢來收買短信,靠的是變幻莫測的創意。
對第一代知本家來說,沒有了錢,就沒有了權。所以有了錢的第一件事,就是保證“大權還在你手里”。創意階層沒有把錢置換成權力的興趣,而是象《等我有了錢》講的:“想買奔馳買奔馳,想買寶馬買寶馬,前面開一輛,后面拖一輛!”要的只是一個酷。
精英V.S.草根
第一代知本家多是精英,充滿當主子的意識。而創意階層多是草根,更加喜歡生活在“客”的語境中。
每一個“客”,就是創意階層的一分子。無論博客、播客、閃客、維客、魅客、沃客、拼客,還是換客、秀客、測客、極客、掘客、淘客、粉客……,他們只能靠不斷創意,吸引過路的網民。
精英的方式,把知識作為資本,或折成股份、期權,或作為工具、手段,用于商務投入,十分刻意。而草根的方式,則常常是零資本運作,生產即生活,生產即消費,十分隨意。那些引起轟動的創意產品,例如《一個饅頭引起的血案》,首先是自娛自樂,作為生活、作為消費而存在,因為無所謂生產,所以資本為零。
創意階層,把生活作為創意過程,并創造有意義的生活。當生產提升到生活的水平,資本就降到了零的水平。
軟件V.S.濕件
濕件(Wetware)一詞,出自Rudy Rucker于1988年出版的同名科幻小說,后來成為新經濟增長理論的一個術語。
新經濟增長理論把知識分為“軟件”和“濕件”兩種類型。“軟件”也稱“思想”(Ideas),是編碼化的、儲存在人腦之外(如書本、軟件)的知識;“濕件”也稱個人知識,如技能或默會知識,是儲存于人腦之中、無法與擁有它的人分離的知識,包括創造力、創造熱情、創造才能等等。社會資本(關系加信任)也應屬于濕件。
第一代知本家的知識,更多以顯性知識方式存在;創意階層的知識,則更主要存在于濕件狀態。隨著知識經濟深化到創意經濟階段,這種知識重心轉移將帶來知識規則和制度重心的轉移—從注重創新結果,轉向注重創新過程;從過分“干硬”、物化、封閉的知識產權制度安排,轉向比較“濕”、比較開放的自由版權制度安排。
前蘇聯故事片《辦公室的故事》中有段精彩對白,女上司嚴厲地質問男主角:“你說我干巴巴的?”男主角嚇得搖手說:“不,正相反,你濕呼呼的。”這聽上去象是口誤,不過在創意時代,將變成真誠的贊美。
的確,創意階層應該是濕呼呼的,而不是干巴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