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乃明的判例恐怕是過于嚴厲了,其最終結果很可能是打擊了傳統產業,而不是拯救。
相信以下這個判例對絕大多數的中國人來說有點不可想像。香港終審法院于5月18日在香港宣布,針對全球首宗以BT“點對點軟件”非法發放侵權電影作品被刑事檢控案件作出終審判決。終審法院的五位法官,一致裁定駁回上訴,被告需要即時入獄三個月。判決的理由是:被告陳乃明透過BT“點對點”技術上載三部侵權電影供網友下載,他已成功地將侵權復制品分發予他人。
尤其應注意的是,判案的理由不是因為BT,而是因為被告“成功地將侵權復制品分發予他人”。假如這樣一個判例發生在中國內地,你是否會寢食難安?答案是肯定的,相信“成功地將侵權復制品分發予他人”這一行為在絕大多數的中國網民中都有發生。據CNNIC的統計,目前中國內地網民已經超過一億,如果按照香港判例的標準,恐怕多達幾千萬的中國內地網民都得入獄。
當然,對于中國內地的網民來說,這樣的判例幾乎不可能發生。但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是,在互聯網與其他產業的融合中,法律到底應該起到什么樣的作用? 
從商業的角度來看,類似香港這樣的案例恐怕是過于嚴厲了。其最終的結果很可能是打擊了傳統產業,而不是拯救。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立Polytechnic大學教授Jerry Kirkpatrick發表了一篇“盜版經濟學”的文章,來闡述盜版在銷售上的作用。他的主要觀點是,在銷售領域推廣一個新產品最有效的方法是免費試用。產品通過免費途徑到達用戶手中,如果用戶使用后覺得不錯,他會決定購買這個產品,而且以后也會多次購買。
對于盜版對正版產業的打擊或者危害的說法,Jerry Kirkpatrick毫不留情地表示那只能夠說明這個產品已經不受歡迎,需要進行創新和改革。他的解釋是盜版促使價格下降和提高質量,而盜版產品的使用者可能是因為負擔不起,或認為這個產品不值目前的價格。Jerry Kirkpatrick認為正版的制造商應該聽取這種現象表露出來的信號,降低價格或者生產一個便宜的新產品。
實際上盜版經濟學在傳統產業中隨處可見。當你在家樂福超市中免費品嘗一種以前從未吃過的臘肉并決定購買的時候,盜版經濟學實際上就發生在你的身邊。盜版經濟學影響的不僅僅是小的交易,或者僅僅是促成交易的一種手段,有時候盜版經濟學可以支撐起一個規模龐大的經濟體。
日本的DHC公司就是傳統產業中一個典型的盜版經濟學案例。DHC在日本化妝品市場的潔面、卸妝、保濕品等領域的占有率均是第一位。DHC的銷售模式很像戴爾的直銷模式,即DHC采用網絡銷售、電話銷售、目錄銷售為主的模式運行,沒有進駐賣場和開設獨立專賣店,產品直接到達消費者,節省了中間許多不必要的環節。但DHC和戴爾有一個核心的區別,就是DHC向顧客提供免費的試用裝,即用戶可以通過電話或上網索取DHC免費試用裝,然后根據使用效果決定是否購買更多。
回到開始的問題,在互聯網與其他產業的融合中,法律到底應該起到什么樣的作用?恐怕法律該起到的作用應是提供詳細的法律界定,而不是阻止盜版的發生。比如法律應該提供類似這樣的條文:復制分發作品50%以下為合法,50%以上或者全部才是違法。很遺憾,香港法院以“成功地將侵權復制品分發予他人”這樣籠統粗放的依據作出最終判決。
那么版權問題到底該如何解決?一個最后的結論是應該依靠政府行為和經濟的自我調整。政府行為便是以上所說的法律及其他行政調控,但這不應該是主要的。解決版權問題的核心應該是商業模式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