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場的強大引力和政府的嚴格監管就像是圍在私有股權投資者身上的兩層皮。
2007年4月,44歲的華禮仕(Sean Wallace)正式加盟富蘭克林坦伯頓(Franklin Templeton Investments)旗下的私有股權投資機構Darby Overseas Investments Ltd(簡稱Darby)。這距離華禮仕離開曾經任職9年的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 Co.)的時間還不到2個月。
但是,即使在摩根大通內部近年來類似華禮仕般的主動行為也絕非第一次,相信也不會是最后一次。僅僅剛剛過去的24個月,摩根大通亞洲區就先后至少有郭明鑒等5位高層先于華禮仕加入到了私有股權投資者的行列。
勝利大逃亡
華禮仕此次加盟的Darby,由布雷迪(Nicholas Brady)創建于1994年。布雷迪曾經在1988年至1993年期間擔任美國財政部長。2003年,Darby成為Franklin Resources的全資附屬機構。Franklin Resources, Inc以富蘭克林坦伯頓的品牌經營其全球投資管理業務,并由富蘭克林、坦伯頓、互惠系列、誠信信托(Fiduciary Trust)及Darby等多個投資團隊進行管理。
Franklin Resources總部位于美國加州San Mateo。1984年,Franklin Resources成為一家上市公司(紐約證券交易所代碼:BEN),目前其市值超過了300億美元。截至2007年1月31日,擁有60多年投資經驗的富蘭克林坦伯頓管理的資產已經超過了5600億美元。
作為富蘭克林坦伯頓旗下的私有股權投資機構,Darby管理的基金超過了20億美元(包括2只亞洲基金、5只拉美基金和1只韓國基礎設施基金)。其中規模為6.1億美元的韓國基礎設施基金由Darby與韓國韓亞銀行(Hana Bank)共同管理。
但是跟華禮仕前同事們的去向相比,Darby在私有股權投資(Private Equity,簡稱PE)領域仍然只能說是一個小弟弟。2007年年初白瑞甫加盟的橡樹資本、JP摩根亞洲區前主席梁錦松的新東家黑石集團以及在亞洲著力打造豪華團隊的KKR都是全球私有股權投資領域的執牛耳者,其管理的基金規模均高達數百億美元。
另一方面,盡管新東家們在規模上存在顯著的差異,但是華禮仕們卻遵循著幾乎相同的職業道路:名校畢業,在知名投行摸爬滾打多年之后轉入PE領域尋求新的發展空間。

生活在夾層
1989年從哈佛商學院畢業后,華禮仕先后任職于著名投行美林及貝爾斯登。在美國紐約摩根大通投資銀行部任職一段時間后,2001年,華禮仕被任命為摩根大通亞洲投資銀行部聯席主管,并于2005年晉升為資本市場部主管。
加盟Darby前,華禮仕在投資銀行界摸爬滾打將近20年,在集資及企業融資顧問等業務領域積累了豐富經驗。
從美國到亞洲(尤其是中國和印度),放棄金光閃閃的投資銀行家身份而轉投私人股權投資基金,似乎正在成為一個趨勢。早在2005年8月擔任摩根大通亞洲投資銀行部聯席主管時,華禮仕就曾經放言:“私募基金的崛起為資本市場帶來了重大改變,是資本市場發展的新趨勢”。
不到2年的時間,華禮仕就親身投入私人股權投資行業。據信,華禮仕將負責吸引新資金支持Darby在亞洲的夾層基金業務,并協助Darby拓展亞洲區內的私募股本業務。華禮仕還將尋求其他可以借力于Darby和富蘭克林坦伯頓積累的專業知識的增長機會,例如可能在基礎設施投資一展身手。
常駐美國華盛頓的Darby首席執行官Richard Frank表示,“華禮仕擁有豐富的資本市場經驗和對亞洲市場的深入認識,正好協助我們把亞洲的業務平臺提升至一個更高的水平”。這也是Darby看上華禮仕的主要原因。同時,Richard Frank也對Darby利用像華禮仕這樣對本地市場擁有獨到見解和資源的投資專業人士的能力充滿了自信。
華禮仕將直接向Richard Frank匯報工作。
Darby目前在中國香港、韓國首爾以及印度孟買均設有辦事處,并將繼續拓展亞洲的夾層基金以及私募股本業務。截至2007年3月31日,Darby已在中國內地進行了兩項私有股權投資:第一項是Darby向中國高檔家俱制造商Shayne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td.投資2000萬美元(這也是Darby第二只亞洲基金的第一筆投資);第二筆交易發生在2006年12月,Darby在浴室電器提供商中國奧普集團(AUPU Group Holding Co.)上市前對其進行了投資。
跟VC們重點布局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級城市做法不同的是,Darby在中國內地投資的這兩家公司總部均位于浙江省杭州市。
第三種力量
中國和印度等亞洲經濟大國的爆炸式增長吸引了很多國際大牌投資者的目光。2005年以來,銀湖投資、KKR、黑石集團(Blackstone Group)、貝恩資本(Bain Capital)、凱雷集團(the Carlyle Group)、德州太平洋集團(TPG)、橡樹資本(Oaktree Capital Management LLC)3i等國際PE界的大佬們相繼宣布了各自的亞洲擴張計劃。 
在這類亞洲擴張計劃的背后,人員流動之頻繁、層次之高實屬罕見。不到兩年的時間內,劉海峰、路明、竺稼、白瑞甫(Ralph Parks)等數十名投資界或者投行界的老手都陸續更換了東家。
在歐美等成熟市場,私有股權投資的典型形式是收購(Buy-out)。但是由于政策法律、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在中國和印度等亞洲市場完成大型買斷式收購交易的難度,卻幾乎超越了凱雷等所有領先入場者預想的程度。
Darby的著眼點與凱雷們有所不同。
Darby在亞洲只關注融資額在1000萬美元到4000萬美元之間的中、小型投資目標。Darby旗下正處于投資期的第二只亞洲夾層基金就是為此而設立。夾層基金是私有股權投資基金的一種形式,“混合了股權融資和貸款兩種方式或者說介于兩者之間”。
同時,歐美一些典型的收購基金在中國也開始轉變自己的一些習慣做法,比如說將持股比例降低到政府監管機構認為安全的程度。這表明國際私有股權投資機構已經開始努力尋求真正全面融入中國市場的路徑:PE正在成為繼跨國公司(MNCs)、VC之后涌入中國的第三股國際資本力量。
疑問仍然存在!
在MNCs通過先合資后獨資的方式吞噬了一批民族品牌,VC通過支持新生代創業者的創業行動成功地創建新浪、攜程、百度、分眾等新型中國品牌之后,極具控制欲望的PE們帶給中國的真正禮物將會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