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消費意識的抬頭,如何滿足消費者“情感的需求”才是現今產品開發的“顯學”。
美國大文豪馬克#8226;吐溫說過:“麻煩并非來自我們不知道的事;而是來自深信是真但卻是假的事”。我不知道馬克#8226;吐溫為了何人或何事在何種時空背景下說出這句話,但是這句話用在21世紀初,用在只有百年發展史的“工業設計”這門學科上,是發人深省的。回顧近百年的工業設計史。我們發覺,這個學科唯一不變的真理就是設計理論永遠在“變”;如果我們死守特定時空的“真理”而不能與時俱進,那么麻煩的事就會接踵而至。
譬如說七八十年前,我們深信只要能以大量生產的方式來生產人們所需的物品,消費者就會因為相對便宜的價格來購買你生產的產品。當然這種想法在物質缺乏和生產技術相對落后的時代是被普遍接受的。例如在20世紀初福特公司所生產的T型車。但是隨著競爭者的加入,生產技術的提升,品質成為另一個大眾消費吹捧的“設計真理”。日本這個國家就是搭上這股“品質至上”的思潮從抄襲模仿轉而追求品質進而打敗歐美的最佳案例。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產品(特別是電子產品)以其產品質量稱雄全世界。但是曾幾何時,品質成為一個國家外銷產品的基本入場券;消費者轉而追求的是產品性能。中國臺灣和韓國搭了這班車。他們用相對便宜的價格、穩定的品質,較多較佳的功能,將他們的產品推到全世界。當我們以為這大概是生產的極限時,中國的加入改變了一切既有的生產規則,作為世界最大的單一市場,中國以更便宜的勞力、相比穩定的品質和更多樣功能的產品徹底的顛覆了許多我們深信不疑的設計和生產“真理”。
這些生產觀念上的改變都還只是集中于產品的提供者。如果我們再將產品消費者的觀念改變加以思考,則“昨是今非”的情況就更加不勝枚舉了!拿手機這個產業來做例子。從現代版手機被發明到今天也不過二十年光景,但是手機從一個純商業使用的工具,演進到今天變成人手一機的消費品;從以功能為導向的消費模式變成以時尚為導向的消費模式,短短幾年中國商家從市場零占有率,借助便宜及快速的生產能力在2004年占有中國市場六成,但也因為沒有研發及創新能力,兩年內因缺乏時尚因素及價格不再具有優勢,市場占有率急劇下跌;國內手機生產商在2006年和2007年度中國市場占有率已降到20%不到。現在不但每年有幾千萬支的手機庫存賣不出去,估計在國內開放3G市場后,由于國內商家大多不具有技術能力,一些廠家還因為推不出滿足市場期望的產品會面臨倒閉的危險。
如果以為這只是中國市場的特例,再看看中國以外的市場:西門子、飛利浦這些大廠都因巨幅虧損而退出手機市場。而從來沒有作過手機的蘋果公司—經宣布i Phone即將生產上市,手機霸主諾基亞和世界第二摩托羅拉公司股票立即以巨幅下跌來反映這個利空消息。以前的觀念是推出具有價格優勢、品質穩定、功能齊全的產品就能得到消費者的青睞。但隨著消費意識的抬頭,如何能滿足消費者“情感的需求”才是現今產品開發的“顯學”。
蘋果公司所推出的產品在價格上(可能有些還比較貴)、在功能上和品質上和他競爭的對手相差無幾,只因為蘋果公司的產品滿足了消費者的“感情消費指數”,該公司所生產的iPod音樂播放器熱銷全世界,打敗了諸如索尼、三星在內的國際競爭對手。而扮演這個“感情消費指數”的幕后推手就是“設計力”。
相較于歐美日先進國家而言,中國設計力的提升面臨幾點巨大的挑戰:急功近利的商品開發流程,中國的設計師在不正確的產銷制度下,無法發揮其創造力。設計力需要時間培養,無法一蹴即成;對產品開發的主體應由產品轉向消費者,中國善于制造,但對于如何滿足消費者的情感需求卻絕少著墨;對于國際其它市場的研究過少,不利全球戰略;設計人應該教育廠商及消費者正確的產品開發理念。例如節能產品,不過度消費,不使用破壞環境的材料,設計可高度回收再生利用的產品等等。
我相信許多現時我們深信不疑的“真理”在今后的歲月里可能都會被新的觀念所顛覆,但是不論你是生產者、消費者、或是設計師,我們都必須要體認到一個永遠不變的真理—那就是我們只有一個地球;不論你是中國人、美國人、日本人、歐洲人,非洲人,也不論你生活在世界的哪一個角落,我們都是地球的一份子。我相信環保產品會是下一波產品開發的主流。如果你生產的產品無法達到環保的要求,消費者將會用他的終極的武器—“拒絕買你的產品”來捍衛我們唯一共生的母親: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