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技術在中小學教育中的應用是一個涉及多種因素的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僅受到學校環境因素、學校領導、教師以及學生等直接因素的影響,還會受到國家政策、經濟以及特有的文化環境等宏觀因素的影響。本文正是運用教育社會學、文化學等相關理論觀點和研究方法,從國家政策、經濟、文化和技術與支持等方面來討論影響信息技術在中小學教育中應用的有效性的宏觀因素,以期為解決我國目前信息技術教育應用中存在的一些實際問題提供借鑒。
【關鍵詞】宏觀因素;信息技術教育應用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B 【論文編號】1009—8097 (2007) 11—0093—04
社會學家的一個重要觀點是“環境已經為我們打算好了(settings have plans for us)”。也就是說,對于解釋人們做了什么,行為的社會和組織背景可能比個體的動機和內部狀況更重要[1]。信息技術在中小學教育中的應用是一個涉及多種因素的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僅受到學校環境、課堂教學環境以及學校領導、教師等因素的影響,還受到政治、經濟以及特有的人文社會環境等宏觀因素的影響。因為這些宏觀因素“一方面為教育活動提供了必要的條件、手段和工具,以及各種必要的資源;另一方面,他們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育活動的范圍和程度,使其具有了一定的邊界” [2]。正如布魯納在總結美國20世紀60年代課程改革失敗的原因時指出的:“就緊要之處來說,起中介作用的工具勢將不是課程而是學校,甚至連學校也不是,而是社會。”所以根據我國現階段的具體情況,深入分析影響信息技術在中小學教育應用的有效性實現的宏觀因素非常必要。
一 宏觀因素的調查研究
M. Molenda認為影響技術實現的系統層次的因素包括:政治因素、經濟因素和文化因素[3]。香港這方面的調查研究中將宏觀層面的因素概括為:宏觀政策(關于ICT教育環境、專業人員發展等),基礎教育課程以及課程評估方面的因素(例如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評估方法等)以及特別行政區政府、大學和專業機構提供的支持。研究前期的訪談中,許多專家也從教育體制、國家有關基礎教育改革、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等方面的政策、技術發展和技術環境等方面論述了制約信息技術教育應用有效性實現的因素。因此,本文首先將宏觀因素區分為政策因素、經濟因素、文化因素、技術和支持因素四個方面。
為了更詳細地確定子級宏觀因素,本文采用Delphi方法,對一線教師和教育技術專家進行了訪談和問卷調查,從而確定了14個子級宏觀因素,然后對20位專家發放了問卷,從影響程度和影響方式兩個方面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見表1)。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只有信息技術應用的指導理念、對于信息技術教育應用的資金投入以及教育信息化和課程改革的相關政策因素的影響被認為是比較顯著、也比較直接的,研究中我們確定其為影響信息技術中小學教育應用的有效性的關鍵因素[4]。
但是另一方面,各個影響因素之間并不是孤立的,不僅一些宏觀因素會相互影響,而且宏觀因素還會通過影響中觀(學校)和微觀(課堂)因素而最終影響信息技術應用的有效性的實現。例如國家政策和社會文化在學校領導和教師身上的體現必然最終決定領導和教師的行為選擇,地區的經濟水平和資金投入必然直接影響學校的信息技術設施。因此,要從根本上實現信息技術教育應用的有效性,就不僅需要關注關鍵因素,也要協調其他因素從而創建一個信息技術應用的和諧、順暢的環境。
二 對研究結果的分析和宏觀因素的最后確定
1 政策因素
與社會中的其他活動相比較,教育活動往往是一種高制度化的社會活動[5]。為了滿足國家和社會對人才的培養要求,就需要制定一系列規范和指導原則來保證。而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推廣應用在我國的緣起更多是自上而下的改革,不是來自教師教學實踐的改變,所以政府的一系列政策就成為信息技術在學校教育中應用的決定性因素之一。
從調查的數據結果來看,政策因素也是宏觀因素中得分比較高的,其中教育信息化的政策和法規、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和當前的學生評估標準體系都是訪談和問卷中專家和教師反復提到的因素。
首先,在“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的現代化,努力實現我國基礎教育跨越式的發展”的大方針下,教育部制定了一系列的相關政策。例如:《教育部關于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通知》、《教育部關于在中小學實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和《關于推進教師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意見》等政策,規定了信息技術教育和“校校通”工程的目標和實施要求,為信息技術在中小學教育中的應用掀開了嶄新的一頁。2004年2月教育部頒布的《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信息資源建設和人才培養;全面提高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系統的應用水平”,從而更加穩固了未來五年內的教育信息化建設。
其次,我國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迅猛之勢在全國順利展開,而其中很重要的一項就是“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6]。這為信息技術在中小學教育中的應用帶來新的契機,課程目標和課程評價方式的轉變必將為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提供有利的環境。
再次,學習結果的評價體系直接關系到信息技術是否能夠真正融入教學過程,是實現信息技術應用的有效性的重要因素。雖然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指出要“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 [7]。照此推演,評價體系就可能成為一種促進因素。但是從目前狀況來說,評價體系的促進作用還很難實現,甚至于還是一種障礙。因為升學率仍然是評價學校的重要指標,而信息技術作為傳統教學過程的介入物必然帶來更多的不確定性,如果不能保證升學率,那么信息技術的應用就會遇到多方阻力。
在對中小學教師的訪談中,很多教師還談到教育部門對教學內容、教學進度等方面的統一規定也是一個障礙。而歐洲五國的相關研究也表明,學校與老師有越多的自治權,基于ICT的革新就越深入,即自下而上的改革往往更容易獲得成功,因為這些改革更加適合學校文化、學校設施和教師能力[8]。但專家問卷中這一因素的得分卻比較低,還沒有得到相應的認可。
2 經濟因素
國家、地區的經濟狀況必然決定教育的形態,而技術作為“替代和增強人力的手段,是各種教育系統中最昂貴的消費品”[9]。所以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更加需要經濟的支持,沒有必要的經濟條件和足夠的資金投入,很難談到信息技術應用的有效性。從調查結果看來,國家、地區的經濟狀況和資金投入的得分都在4以上,都是非常關鍵的影響因素。
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經濟尚不發達,特別許多農村中小學的教學條件非常艱苦,信息技術基礎設施以及人員能力培訓情況都很難與城市學校相比較。所以雖然一方面我們非常希望信息技術能夠為偏遠地區帶來優質的教育資源,發展地區經濟;但另一方面本地經濟的落后也必然導致信息技術設施難以滿足需求,而且即使有了一定的信息技術設施,也會由于人員的技術技能偏低,難以實現真正的有效性。
至于資金投入因素,盡管地方經濟狀況直接決定了資金投入的程度,但也會因政策導向的影響而出現地方經濟與資金投入不平衡的情況。因此,如何在現有經濟條件下發揮在信息技術教育應用方面投入資金的最大效能問題非常重要。
3 文化因素
盡管調查表明,文化因素的影響相對于其他因素來說,程度較弱,方式也更間接,但是人們在接受信息技術教育應用的過程中必然會受到文化傳統的影響,會因為自己的信念和價值觀等而對信息技術教育應用帶來的新變化做出具有文化烙印的選擇。
“文化的基本內核包括傳統的思想觀念,特別是他們所接受下來的價值觀;一方面,文化系統可以被認為是行動的產品,另一方面,也可被認為是人們進一步行動的條件因素” [10]。我國古代文化中一直存在輕技術重道德的傾向,認為一切的科學技術都是投機取巧,不足為道;但在經歷了一段被動挨打的屈辱歷史后又有過分強調科學技術的傾向,“重理輕文”現象一度非常嚴重。這些必將反映在人們對待信息技術的態度上,影響信息技術應用的有效性。
另外,改革開放以后,我國開始借鑒和學習西方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而且各種理論思潮也呈現多元化發展,各種文化觀念交叉出現,使人們的價值觀、信念也受到了巨大的沖擊。西方國家在信息技術術教育應用方面的革新措施也必將影響我國的決策和發展。
而且如前所述,我國的信息技術教育應用首先是由政府和教育技術的相關學者引發和提倡的一種改革,所以除了制定相關政策,確立研究課題之外,能否在全國形成一種宣傳的氛圍,讓廣大教師和民眾了解和接受這樣的一種改革,也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
因此,本文將文化因素界定為對待技術的文化傳統、借鑒西方經驗的文化潮流和社會宣傳營造的大氛圍三個因素。
4 技術和支持因素
指導IT在教育中應用的理念是宏觀因素中得分最高的,即從理論和實踐的角度形成能有效指導和支持信息技術教育應用實踐的整體理念和理論體系非常重要。像訪談中,北京教育科學研究所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研究中心鐘作慈主任指出的:“宏觀上信息技術教學應用的基本理論比較混亂,微觀上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上的意義太籠統,不能有效的指導信息技術的應用”;《中國電化教育》雜志社曾祥翊主編也指出對于信息技術應用的理論研究相對滯后,對中小學的實踐缺乏實質性的指導。
國家的技術發展水平(技術的先進程度,各種功能的便利性、友好性等)和應用水平(普及應用狀況)、以及國家和當地政府、商業機構、學術組織為中小學學校實施技術提供的各種支持和保障也會影響信息技術在教育中應用的有效性。
三 總結和建議
通過調查研究和對結果的分析,我們將宏觀因素重新進行了歸納和總結,得出了四個方面11個子級宏觀因素(見圖1)。
要更好的促進信息技術教育應用的有效性的實現,就必須要通過各種措施改進各個宏觀因素的影響,使其朝著有利于有效性實現的方向發展非常重要。本文僅在此提出以下幾點:
(1) 協調我國的教育體制,形成和諧統一的學校應用氛圍,真正促進有效性的實現
由于來自學生家長的壓力和教育家的期望,乃至政府的政策需求往往并不一致,這種不一致往往導致教育目標的多重矛盾性,而這種多重矛盾性又造成了評價體系的左右搖擺不定。所以,協調各方面力量,最終形成學校層面有的和諧氛圍是有效性實現的關鍵。
1)教育目標體系和教育評估體系應該取得一致性,形成可以有效評估信息技術應用效果的評估系統,通過評估真正促進目標的實現。
2)建立統一規劃的基礎教育信息化管理體制,改革目前行政領導、電教主管人員和教研人員多個體系交叉管理、職責不清的問題。
3)促進各級教育信息化主管部門領導人的認識和態度形成,建立良好的行政支持環境。
4)給學校一定的自主權,讓學校領導和教師有更多自主決策的機會。
(2)逐步形成新文化力量,激發信息技術教育應用的內驅力
強制手段的作用只限于“保護”和“防范”,只是一種外在的約束,而社會政治目標的實現則既需要外在的約束,更需要內在的驅動,即社會成員對于社會政治目標的廣泛認同、飽滿熱情與相應的行為能力[11]。對于教育信息化的文化氛圍的形成,一方面借助于社會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促使人們逐漸接受和適應在生活、學習、娛樂等活動中使用信息技術。另一方面深入分析傳統文化的精髓,利用西方文化的融入,通過宣傳和引導,形成具有我國特色的文化氛圍。當然文化的轉變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同時也是比較隱性的過程,只能通過潛移默化的作用得以實現。
(3)構建有力的社會支持體系
信息技術教育應用發生發展的主要場所是學校,但學校也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是社會的一個組成部分。所以有效性的實現不僅需要學校的改變,也需要社會各方面的支持。
1)商業機構的技術支持,在商業機構為學校提供設備資源的同時,應該確保企業和開發商能提供完整的技術解決方案和后續服務,使商業機構和學校的聯系不僅僅是一次性的設備提供,而是長期的協作和共同發展。
2)家庭和社區的支持作用,如果家長能夠更加認識到信息技術的作用,支持和鼓勵學校的信息技術應用,同時在家中為學生創造條件,讓學生可以更加方便獲取相應技術,那么必將會更好的促進信息技術的有效應用。
3)其他社會支持,學生的信息素養的培養不僅是學校的責任,也是一個社會問題。雖然網絡信息量大,學生可以自由探索各種知識,但是網絡也充斥著許多不良信息,由此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應引起社會的高度重視。
參考文獻
[1]Stephen T. Kerr.Toward a Sociology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C].1997.145.
[2][5]謝維和.教育活動的社會學分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3][9] M. Molenda.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A].Global Encyclopedia in Education [C].1994.1911-1915.
[4]王春蕾,劉美鳳.影響信息技術在中小學教育中應用的有效性的關鍵因的素調查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05,(6):14-18.
[6][7]教基[2001]17號文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Z].
[8]IPETCCO Consortium.Guidelines for school directors and policy makers[DB/OL].
[10]史華楠等.校園文化學[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出版,1993.
[11]魯潔,吳康寧.教育社會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