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博客是個人在互聯網上具體化的載體,具有媒體傳播的功能,可以滲透到教育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通過介紹博客來源與發展特征,分析了博客文化與知識共享的關系,并對教育中博客文化與知識共享從教師、學習者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
【關鍵詞】博客;共享;教育
【中圖分類號】G420【文獻標識碼】B 【論文編號】1009—8097 (2007) 11—0022—03
網絡時代,新鮮事物層出不窮,眼下比較吸引人們眼球的,應該屬博客了。2004年美國總統大選中民主黨就破天荒地給博客頒發了采訪證。據調查到2005年3月,美國1/4的互聯網用戶閱讀博客文章,9%的互聯網用戶創建了自己的博客。截至2006年7月,全球創立的博客總數已達5000萬,為3年前的100倍。美國搜索引擎Technorati的統計顯示,自2004年1月至今年7月,全球網絡博客數量幾乎每5至7個月便會翻一番。今年7月份,平均每天創建的新博客數量為17.5萬。照此速度發展,到2007年2月,全球博客數量將會突破1億。 [1]由此可見,博客已經成為一種高級傳媒載體,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一 博客含義
“博客”譯自英文中的Blog,即Web和Log的組合詞Weblog的簡稱,是網絡上發布個人信息和管理的形式和平臺。它由按照年份和日期排列的、包含超文本鏈接的一系列日志構成。它充分利用了網絡雙向互動、超文本鏈接、動態更新、覆蓋范圍廣的特點,將使用者的工作過程、思想精華、閃現的靈感等及時記錄和發布,內容完全由發布者的喜好或愿望決定,萃取并鏈接全球互聯網中最具價值、最相關、最有意思的信息與資源,使傳播的結構更加扁平化,傳播更迅速、直接、高效。創建Blog無需學習什么技術軟件,任何人都可以像免費電子郵件的注冊、寫作和發送一樣,完成個人網頁的創建、發布和更新。與此同時以文會友,進行深度交流溝通。撰寫這些Blog的人就叫做Blogger或Blog Writer,稱做博客者。提供Blog注冊和托管空間服務的網站,稱為博客托管網站(BSP),簡稱博客網站。
二 博客的特征
1 發布形式上
與個人主頁相比較,Blog是一種方便、個人化、即時性很強的網頁。使用中體現出“零機制、零技術、零成本、零編輯、零形式”的特點。零機制即Blog屬于個人,是自發建立和非正式建設的。BSP不能對Blogger發號施令。零技術即Blog編輯手段極為簡單,技術極度簡化。零成本即任何人都可以免費申請Blog網站,不需要注冊域名、租用服務器,也不需要購買硬件設備和軟件工具。所謂零編輯就是即時寫作、即時發布、即時檢查、即時修改。形成了與傳統寫作截然不同的體驗。Blog頁面和內容的表現方式十分靈活,沒有特定形式即為零形式。
2 具體內容上
與傳統的電子郵件、BBS和ICQ三種互聯網溝通方式相比,Blog是一種較嚴肅的溝通工具。[2] BBS公共性很強,而個人性很弱,因此缺乏約束;電子郵件和ICQ多用于個人間的通訊,而Blog是個人性和公共性的結合。如果把BBS比做廣場,把E-mail和ICQ比做房間,那么Blog就是供游人玩賞的景區——自己打點,他人訪問參觀。Blog是個人在網上展示自己、與別人溝通交流的綜合工具,管理比BBS簡單。未來Blog的發展方向之一,就是成為企業、學校、政府等機構的知識管理工具,這是其他幾種方式所不能實現的。
緣于Blog流水記錄的時間順序,其發布的內容、話題往往集中在個人領域,因此能夠較為完整的呈現個人特征和面貌。Blogger通過文字、圖片、聲音、視頻等技術手段,將自己的思想、工作、學習、生活等情況記錄下來,注重Blog內容方面的維護和管理,也能通過Blog進行交互的知識管理。相對BBS、E-mail等其他交流方式,Blog上的發言質量更高,言論也更加負責。從時效性角度看,Blog日志是經常動態更新、不斷積累的。Blogger可以及時將個人的行為、信息和思想記錄在Blog日志上,這就使得Blog的文體有別于其他個人文章。
3 文化意義上
Blog是信息生產、承載、傳播、處理的便捷工具,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乃至道德、思想和意識,它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Blog是一種對于知識的自由生產方式,一種與知識產權保護相反的知識生產方式。它使知識的生產者和需求者互惠,同時提供了跨學科知識共享的工具,促進互聯網信息更加高效有序的運動。它力圖打破封閉自我的小農意識狀態,實現信息效益的最大化。Blog推動了個人參與社會性知識的學習,開放的接納新鮮事物,在更大和更深的信息層面提升個人的綜合素質,在溝通中傳遞信息、生產信息、挖掘信息。在對信息的過濾、消化、詮釋、演繹、整理、歸納后,將信息轉化為知識,再加上對相關知識的鏈接,形成新知識。
Blog的出現影響著傳統媒體和傳統文化。表現在:
Blog分流了傳統媒體的讀者群,釋放了低層人民的話語權,削弱了傳統媒體的“話語霸權”。每一個Blogger都有可能參與到公共事務中來,按照自己的意愿決定話語的內容和形式。
Blog文化是一種平等、民主的平民文化。Blog與傳統媒體之間可以互相吸納對方的優點,讓Blog的“草根性”和傳統媒體的“精英性”互相滲透,共同進步。Blog對傳統媒體的沖擊也影響著社會核心文化的改變。Blogger不但可以在自己的Blog中發布消息,還可以不畏懼個人的身份、地位,挑戰世俗、權威,發表對問題的看法,袒露自己的心聲。因此,Blog的“個性化”對傳統文化的“中庸”和“論理”極具沖擊性。然而Blog與傳統文化之間,更多地體現出一種共生和互惠的傳媒共棲關系。因此Blog與傳統文化特質具有天然的互補性,同時給傳統文化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傳統文化也是Blog繁榮的依托。但是作為網絡新寵的Blog,它在帶來言論和新聞自由的同時,也必定因為缺乏對社會責任的擔當而帶來一系列負面的影響,如傳達言論的偏激、將個體虛無擴大化,虛假信息泛濫和危害社會的刺激性信息猖獗等等。
三 博客文化與知識共享
1 博客文化的內涵
Blog秉承的是奉獻、無私、坦蕩的思想道德理念,記錄的是Blogger的思想軌跡和心路歷程。[3]他們對知識的渴求與無畏的探索精神,促使其不斷探索提煉信息,加之對相關知識的加工、整理與鏈接,形成源源不斷的新知識。其間他們變得越來越“博”,而這種知識的徹底共享性,也是對知識產權保護的根本叛逆。與此同時,博客又是信息時代的知識管理者。他們的知識與思想不再是封閉的,就像自由軟件運動貢獻出的是程序源代碼一樣,他們在日志中貢獻的是思想的代碼。博客的文化精神激發了人們求知與表現的欲望。作為一種媒體現象,其影響力有可能超越傳統媒體;作為專業領域的傳播模式,將成為該領域具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作為社會交流方式,將成為網絡中重要的溝通方式。
2 Blog影響知識共享
建立知識共享體系首先要有能夠建立起知識共享的人力資源,只有在很多人參與的情況下才能實現大面積的知識共享。而Blog這種操作簡單的技術系統,就構建了利于用戶協作的關系模型,為多人參與提供了很好的機會,極大地提高了個人知識共享工程的進度和可行性。Blog體系中人人平等,不受時空限制,人人都有發言平臺表述個人看法,可以向世界最權威的專家請教,個人知識被最大化的共享,人人都成為了知識共享工程的受益者和貢獻者。
Blog所含的知識包羅萬象,橫向輻蓋了各學科,縱向涉及了深層次的問題。它有效地實現了將知識原汁原味地提供給瀏覽者,并最大限度地滿足了需求方對知識的動態化和跟蹤化的強烈需求,強化了知識供需雙方的溝通,避免中間者的誤讀、誤解。同時,這些知識與社會、時代緊密聯系,及時強化、及時更新,確保與高速發展社會的良好契合性。對于我們處理新問題提供了思路、方法和便利迅捷的實際操作可能。
Blog可以最大限度地簡化知識信息傳遞的環節,學習者直接從知識傳遞者那里獲得需要的信息和知識,還可以對此進行討論、加工和整合,實現知識的自我消化和意義建構。這樣無論是對于知識信息的發布者還是瀏覽者都實現了知識的共享。但共享化確是一個過程,對于Blog服務商,做好組織者、引領人的功能,本身就是一個知識信息共享、傳播的過程。Blog服務只有在付出之后,才能去吸引更多客戶,盡最大的努力為知識的傳授者和學習者牽線搭橋,提供良好的平臺。從而提升知識信息化的盈利價值,實現知識信息的貨幣價值。
四 教育中博客文化與知識共享
1 對學習者
首先,表現在提高了學習者的媒體文化水平。Blog的個人化使博客在信息發布過程中,必須采用恰當、規范、負責的方式對信息進行闡述、說明和解釋,由此才能使個人思想和資源為他人了解和接受。Blog提供了更多的評價和更廣泛的背景資料,與一般意義上的教輔網站相比,學習情境更加豐富。一方面學者的Blog日志反映了個人對某些問題的認識,閱讀者不僅可以了解靜態的、當前的觀點,更重要的是可以把握他人對問題認識的思想流程;另一方面學習者的Blog日志反映了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問題、關于問題的想法與思路、問題的解決過程,使教師能夠有效地了解學習者的學習狀況。[4]與此同時,豐富的學習情景有助于學習者在討論、交流中提高自身的水平,發展自己的認識。
其次,傳統學習系統中,囿于交流范疇的局限,學習者發現問題、認識問題停留在相對狹窄的區域或在同水平內循環,這對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利。在Blog學習系統中,學習共同體由來自不同年齡層次、不同領域、不同文化的人員構成,學習共同體范圍明顯增大。學習者擁有了更廣泛的學習資源,并且可以參與Blog內各項事務的組織和討論,不受特定的教材和課堂的限制。
第三,注重自我管理。 Blogger可以在博客中精細地記錄思想發展的每一步,并不斷回想、反思和更新。通過這樣不斷地對知識進行過濾和沉淀,對自己的學習進行管理、調整,學習者就會批判地發展思想,并且整理成體系,為自己后來的學習制定相關的策略和計劃。
第四,在強調平等的Blog世界里,學習者主動參與,成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主動搜索、整理資源,在更大自由度上選擇學習的內容和材料,通過平等對話、交流和探討,從個體的角度對知識進行經驗解釋,再轉變成自已的表述,從而完成意義構建。Blog給學習者提供了自由的時間、寬松的環境、發現問題的機會和一定的信息源,強調意見的針對性和獨立性,能夠完全體現協作、合作學習,是一種基于問題的協作與探究過程。它鼓勵學習者的參與溝通,不僅是閱讀和評論老師或其它同學的日志,更重要的是建立自己的日志,設置個人的議題,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思想。[5]學習者可以放下包袱,在爭辯和交鋒中自我發展認知,提高能力,也可以根據多個同類專家的Blog進行對比學習,依據自身水平進行選擇,充分實現因人而異的個性化學習。在Blog的教學體系中,學習者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討論和交流,形成了網狀的體系。學習者面對的不再是某個教師,而是多個不同風格、派別和水平的教師。
第五,Blog體現了傳授者與學習者的有機互動過程,傳統意義上知識的傳授者和學習者的上下位關系漸趨平等,界限漸趨模糊。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可以通過Blog記錄自己的思考切入點、方式、角度和過程,成為信息的傳授者。這種學習進程中的短小而連貫的“小步子”,恰恰是很多教師忽略或無法體驗的過程。另一方面,研究者在探索新知識時,其角色也是一個學習者。因此,每個博客都是知識供需雙方的結合體。這有利于人類對知識的純粹追求,擺脫知識擁有者的神秘感、權威感。這也是知識共享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 對教師
知識的呈現狀態往往有系統的結構,這有利于集體傳授和保證知識的正確性。但人類的思考起初基本都是無序的、片斷的、零散的,多數沒有清晰的體系結構,而經過整理后的知識呈現,又無法展現思維“流”的特點。Blog作為知識傳播的一種途徑,通過時間流的形式實現知識積累。期間教師將過濾的信息傳遞給學習者,學習者也可將信息傳遞給伙伴。通過反饋,教師了解學習者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學習者通過瀏覽他人的Blog,對闡述的問題提出觀點、疑問,閱讀他人的評價和反饋而重新思考問題,經過互動不斷深入對問題的研究,從而得出最恰當的結論。同時Blog學習具有很強的擴展性,教師可以根據需要便利地修改、添加、刪除和更新,還可以利用各種多媒體手段進行具有直觀教具的講授。
Blog在技術上的低門檻,在情感上的人本化,在使用上的開放性,在經濟上的優越性,使它不僅具備了與教師專業發展的必然聯系,也具備了教師接受這一社會性軟件的可能性。Blog可以成為教師職業培訓的數字化檔案和學習記錄。充當教師電子備課本的角色,完整地將課前準備、教案設計等記錄在Blog上,使原本無序列的教育敘事、教學反思,上升為系統化的教師專業發展意義上的認識。Blog成為了教學反思的工具平臺、思想火花的沖撞專區、心得交流的自由小屋和科研工作的管理平臺。[6]
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工作需要和興趣愛好,對知識進行綱目化的、系統化的管理,并隨時對項目和內容及時更新和完善,這樣就形成了教學資料庫。教師可以在自己的Blog中設置課程講義張貼、在線問題解答、學員作業展示、教育教學資源、學員信息服務、重要公告通知、文獻閱讀索引、課后思考聯系、教育生產實踐等欄目,方便學習者查找和瀏覽所需內容。通過編輯Blog,教師強化了主體意識,為終身學習、開展教育信息化的腳本教研創造了條件。
Blog實現了將教師和教師個人化知識的分離,實現了教學體系的“多中心化”。教師可以借助于互聯網平臺,把自己的知識在更廣的范圍進行傳播,從而突破了知識傳播的時空限制。每個教師甚至學生都有可能成為傳播的中心,遵循民主平等的原則參加某一話題的討論,以清晰的教育目標為指導,按照傳授者自己的理解和認識表達某方面的知識體系。任何一個教師或學生都可以成為整個教學體系中的中心。但往往只有個性化、有獨特思想的Blog才能被更多人關注,從而確認其價值。在這樣的體系中,每個人都以自己的大腦為起點而產生了源源不斷的資源,這些資源又得到了其他人的無限享用。從而形成了一個良性的循環。
五 結束語
Blog構建了知識共享的平臺,其最大的樂趣就在于分享和互動。Blog是一個自然而然形成的生態群落,任何人都可以編輯Blog表達自己、展現自己、發展自己。每個Blog都因別的Blog的存在而存在,他們天然的開放、兼容、民主,他們無拘無束、率真、野性、無保留,全天候運轉,通過交流追求快樂的最大化和知識的共享化。對于傳統媒體是一種徹頭徹尾的顛覆,它架起了人們溝通與傾訴的橋梁,獲取知識和得到快樂就是目的,就是終極回報。
參考文獻
[1]林曉軒. 全球博客數量已達5000萬[DB/OL] .
[2]韓穎. Blog文化及其在教育中的應用[J]. 江西教育, 2004, (11): 24.
[3]黃好勝. 博客文化與教育信息化[J]. 大眾科技, 2004,(8);53.
[4]呂青. 協作學習與博客技術[J]. 福建電腦, 2005, (6); 87.
[5]何芳. Blog在網絡教學中的應用[J]. 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5, (3): 22.
[6]金陵. Blog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形”與“ 神”[J]. 信息技術教育, 2005,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