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技術專業建設中,教學改革一直是專業研究焦點之一,其教學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教育技術人才能力,進而影響整個教育技術事業的健康成長。為此,2006年4月,浙江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特地組織了關于“教育技術學課程與教學改革”的調研。從調研的分析結果得到,多媒體與網絡技術的實踐開發能力、信息技術教學能力、以及科研能力,信息素養是畢業生在實際工作中的必備能力。并在此基礎上,從提高教育技術畢業生的工作適應性能力角度探討專業教學的改革對策。
【關鍵詞】教育技術;學科建設;教學改革;工作能力
【中圖分類號】G420【文獻標識碼】B【論文編號】1009—8097 (2007) 12—0039—04
一 引言
過去幾年,教育技術學專業出現一片繁榮的景象。據統計,到目前為止,全國在農、林、理工、軍事、綜合,師范類不同性質的大學里,有教育技術學本科專業達200多個,每年畢業本科生按每校平均80人計算,可達16000人。2004年是我國高等教育擴招的第一屆畢業生分配年。教育技術學專業,出現了供大于求的現象[1]。可見,就業形勢十分嚴峻。
在教育技術專業擴招之前,學校未感到學生就業的壓力。但擴招后,隨著開設教育技術本科專業的院校不斷增加,招生人數不斷增加,而教育單位的需求卻不斷地萎縮,學生的就業渠道不暢的現狀日趨嚴重。在這些不和諧的表象下,反映出各學校在人才培養方面存在著急需解決的問題。如,由于對學校教育技術實踐工作需要哪些重要能力的認識不夠,造成能力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專業教學體系難以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造成學生工作適應能力較差。
2002年12月4日,周濟部長在第二屆全國教育廳長高等教育發展專題研討會閉幕式上指出,各高校一定要把指導學生就業與高校教學改革聯系起來,根據市場上反饋回來的信息及時地調整人才的培養目標及定位,并進行有效的教學改革。為此,我們于2006年4月18日開始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教育技術學課程與教學改革”的調研活動,對93級——2001級畢業學生以及其主管領導進行了訪談和問卷調查。目的是以工作適應性為導向,以社會調查為依據,科學調查教育技術專業人才的社會需求、專業結構能力的適應性、畢業生質量的社會評價。通過征詢用人單位對本專業人才培養的要求和建議,準確把握市場人才需求信息,為本專業教學改革提供決策支持。
二 工作適應性定義
適應這一概念原本是指生物在競爭中適合環境條件而形成一定性狀的現象。人不僅是一個生物體,更重要的是一個社會成員。因此,人的適應主要指社會的適應,就是指個體在自身努力或外界環境的作用下,形成符合社會生活條件和滿足個體需求的某種心理行為模式的過程。
人的適應性則是個體為完成某種社會生活適應過程,形成相應的心理——行為模式的能力。在人的培養上,社會適應性往往指某一種類心理——行為模式中個性特征所適應的社會生活環境范圍大小。凡社會認知、社會情緒、社會技能及社會行為習慣等社會心理特征在多種情境里,保持相對穩定的心理——行為模式,稱為一般社會適應性好,或者具有廣泛的社會適應性。有的心理——行為模式僅能適應于某些特殊情境,則稱為特殊社會適應性好[2]。
本文的工作適應性是指,一個人走上工作崗位后,逐步了解和熟悉工作的條件、環境,勝任工作崗位的一種能力狀態,是人與職業在經濟和社會的活動過程中達到相互協調和有機地統一的過程。
三 研究過程
1 調研方法
主要調研方法:訪談和問卷調查。
(1)訪談通過三種方式進行:實地訪談、電話采訪和網絡調查,以實地訪談為主。考慮到時間、人力和物力的投入,我們選取了畢業生比較集中的五個地方,分別是杭州、溫州、湖州,紹興和寧波,共對54個浙師大教育技術畢業生和15個用人單位的領導進行了訪談。本次訪談的對象是杭州、寧波、溫州、紹興、湖州5個地區的中小學校長、信息技術教學組長、以及浙江師范大學1993級—2001級教育技術專業畢業生。
訪談對象的選取基于以下兩點考慮:一,取樣的方便性。畢業生的聯系方法可以在學院中直接獲,畢業生都比較配合學校的調查,接受調查的程度較高。二,培養方案典型性。浙江師范大學是浙江省唯一所省屬重點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是省重點學科,在培養方案和教學上在浙江具有典型性。
(2)問卷調查:問卷采用郵件發送和紙質問卷發放兩種方式,共發出問卷212封,收回有效問卷100封。其中男47個占47%,女53個,占53%;調查總體對象分為研究生和在職人員。在職人員根據工作單位,分為四類:高校,基礎教育(中小學)、職業技術學院和其它單位。根據崗位性質,調查對象分為四類:信息技術教師、管理人員、實驗技術人員和其它學科教師。
2 調查結果與分析
通過問卷調查、實地訪談、網絡調查,得到如下數據結果:
問卷調查中,在對“最需要加強的能力”這一個問題的回答結果統計如下:
在對“您覺得自己的工作最對口的方向為哪個”的回答如下圖:
我們將問卷調查所得到的數據與我們的訪談獲得的數據相結合,相互印證,發現以下五個方面的能力存在不足:
(1)多媒體與網絡技術實踐開發能力不強
由圖1,可以發現,33%的人認為是資源開發和應用能力,19%的人認為是軟件的操作能力。也就是說,52%即一半以上的人認為資源開和應用能力是至關重要的。這個結果在訪談中得到印證。由圖2,可以發現,多媒體與網絡方面最受畢業生青睞,占51%。這說明實際工作中最重要的是多媒體網絡技術,同時也反映了原來的培養方案中缺乏對該能力的重視和培養,使廣大畢業生普遍感到不能完全勝任該項工作,才導致占一半以上的人認為多媒體與網絡技術是最重要的培養方向。
調查中,多數畢業生覺得自己數據庫和編程能力方面比較欠缺。訪談對象提到,由于學校開發任務多為一個人承擔,部分畢業生感覺還不能獨立完成教學網絡開發任務。例如,不能勝任開發一個簡單的教學軟件等。主要原因是,大學本科教學在這方面的師資不夠,課程內容設置有問題。另外,許多畢業生也提到,本科階段學的比較膚淺,剛入了這個軟件的門又進入另一個門,普遍認為至少要精通一種軟件的操作,并沒有達到“一專多能”的培養目標。
(2)科研能力未得到充分的重視
由圖1我們看到,16%的人認為是教育技術基礎理論,僅次于網絡與多媒體的實踐開發能力。從實地訪談中,我們了解到,科研能力為廣大教育技術工作者所重視的原因在于,教育技術理論不僅可以用來指導實踐,而且還可以為廣大的信息技術教師科研提供理論指導。從另一個方面看,也反映了學校在本科教學時未得到充分的重視,學生的科研能力比較欠缺等。
(3)信息技術教學能力需進一步提高
如圖1所示,14%人的認為教學能力是最需要加強能力,成為繼技術開發能力、科研能力之后的第三大最受畢業生青睞的能力。如圖2所示,信息技術教育僅次于多媒體與網絡,占23%;教學設計與績效技術,占16%。如果將教學設計與績效技術包含進是信息技術教育,那么信息技術教育的總數將達到39%。可見,畢業生普遍對加強信息教學能力重要性的非常重視;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畢業生的信息技術教學能力有一個較大的不足。
(4)學生信息素養能力普遍不高
調查中,56%訪談對象從事信息技術教學工作。但是由于信息技術教師不是主課教師,所以還要從事多項教輔工作。訪談中,一位畢業生就說:“剛畢業那會,工作十分不適應。在信息技術課教學的同時還要兼顧網管;輔導教師課件制作、培訓工作;學生考級培訓、軟件培訓;電腦維修;教務處工作(包括學生成績處理,制作成績錄入系統、處理系統)……很多都是邊學邊做……”。 從以上反映的情況來看,教育技術專業畢業的學生其信息素養也并不一定具有很高的信息素養能力,加強學生的自學能力的培養,十分必要。
綜上所述,從畢業生的自我評價和分析看,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能力值得引起學校的重視:多媒體與網絡技術的實踐開發能力、信息技術教學能力、科研能力,信息素養能力的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導致工作適應能力較弱。這與我們在訪談中得到的結果“他們在實際工作最需要的技術、教學能力、科研能力、自主學習能力”不謀而合。可見,這四個方面的能力,影響工作適應性的關鍵因素,同時也應該是教育技術專業學生的核心能力。
三 對教學改革的建議
如何提高工作適應性的四種核心能力,進而提高畢業生的工作適應性?筆者認為,專業教學改革應以提高工作適應性為依據體現三個基本特征,一是在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上強調要盡量體現學科發展的前沿,重視用人單位實際需要;二是在教學方式上強調要培養學生的能力,特別是動手能力和學習能力;三是重視現代化教學手段的使用,強調教學效率的提高。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1 充分利用教育技術手段進行專業課程教學,體現專業教學特色。
(1)明確教育思想,讓學生用教育技術手段進行學習。教育技術學是一種工具性、應用性的學科,其本身要在教學上體現應用教育技術手段來促進本學科的教學作用。用教育技術手段來改變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學習方式。教育技術專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教育技術來培養學生。
(2)培養學生使用教育技術來解決問題能力。使用形式多樣的研究性教學手段,開發式的教學活動,開展一些基于課題的教學活動。將對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培養起到十分重要的影響。
2 完善實踐性環節教學,開辟實踐教學的新途徑
(1)豐富專業教學資源,完善教學實踐環境
隨著專業擴招,包括硬件、軟件等資源的增長已經跟不上生源的增長,教育資源短缺的問題已經成為制約專業發展新的瓶頸。學科原有實驗實習設備不僅在質上而且在量上也滿足不了學生實踐學習的需要。
因此,高校要加大現代化教學軟硬件的建設。在現有設備條件下,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建設一批重點實驗室,在教學硬件上必須保證多數學生都能使用的機會。同時,應向學生開放專業重點實驗室,重點建設一批學生專業能力訓練與實踐的創新實踐基地或崗位,為學生開展創新實踐、提高專業實踐動手能力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條件。
(2)堅持走產學合作的道路。加強社會、中小學、企業與院校的產學合作。教育技術人才培養必須堅持面向用人單位的實際需要,與用人單位合作進行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的研究和定位,保證人才培養的適切性。如,讓用人單位參與專業設置、制定專業發展規劃,以保證專業發展的社會屬性、行業屬性、就業屬性;與用人單位合作落實實訓、實習項目和基地,保證專業教學的實踐環境[3]。
3 依據課程特點,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模式
目前,全國高等學校的各個專業的教學模式基本上是大班教學,知識主要由上課來完成,各門課程采用固定的講授模式,教學效果極差。從問卷和訪談的結果看,多數畢業生提到,必須轉變傳統的教學形式,根據各門課程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采用符合其教學目標教學模式,實現教學效果最大化。因此,當前比較適合教育技術專業教學的教學模式有:
(1)Seminar教學。在進行大班教學的同時,可以分出一部分課時,以興趣為依據,將大班分成小班,進行確定主題——收集資料——課堂討論和辯論——形成論文——總結性評價的研討(seminar)教學,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
(2)通過“做中學”培養學生多媒體與網絡技術開發能力。學校與用人單位緊密聯系,進行實踐項目教學。在國外,特別是英國和美國都將用人單位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環境。如英國著名的教育公司方案(TCS),目的是在公司和高等教育機構的師生中建立聯系[4]。通過學生幫教師、學校開發真實和有用產品的工作,在開發產品的過程提高自己的能力。
(3)基于案例分析——問題解決的研究性學習。如在科研實踐能力,將案例分析教學和傳統教學方法結合起來,盡量從問題入手,引導學生思考現實中問題,讓學生回顧自己對問題的分析,并提出解決的辦法。課后,開展形式多樣的輔導途徑。例如,在課堂教學結束以后,鼓勵學生發表意見,通過發電子郵件、個別交流等方式建立各種交流平臺。
(4)實行多導師制教學。為每位學生配備相應的能力方面的導師,實行多導師制。如利用學校教育碩士資源,聘用教育碩士作為學生的教學能力培養的導師,聘用一線的技術開發專家為學生多媒體網絡技術的導師,在政策給予一定的激勵措施。開展認知學徒,案例分析,講座報告,情景模擬等教學活動,將各類專家的經驗、隱性知識通過面對面的交流傳授給沒有工作經驗的學生,實現學生核心能力的提高。
4 采用基于研究的教學,提高學生科研能力
從調研中發現,畢業生科研能力的培養是十分有必要。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首先,讓學生建立起科研與競爭意識。通過專業學術講座,聘請科研專家等講述自己的科研方法、經驗;也可以通過參加校級、省級、國家級的競賽等多種形式來進行。
其次,提供機會讓學生能與教師一起參加研究,使教師可以不斷地研究中的問題和發現充實到教學中去,豐富教學內容;使學生由傳統的知識接受者變為知識的探究者,培養學生進行科學研究基礎,包括科研基礎知識、技能、經驗、能力等。具體措施如下:
參加教師科研課題。讓學生在研究中充當助手、參與研究方案的制定。在老師的指導下,獨立承擔小子課題、參與軟件開發等活動。例如,麻省理工學院在1969年提出了第一個促進本科教育的“本科生研究機會計劃(URAP)”,就是這方面的典型例子。
開設大量的討論課,進行研討式學習。討論課對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對加強學生的科研能力,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開設大量研討式課程,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其科學的探究精神。例如,美國杜克大學對本科生的研究能力培養式[5]。
5 改進、完善教師管理工作,提高教學質量與效果
重視教師隊伍建設,開設最需課程。對教師應該提高教學技術要求,教育技術教師要體現自己專業的教學特色,信息技術教學方面應該是其他學科起到榜樣。現在,教育技術教師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無論是手段還是在教學效果,與其他學科教師相比,并沒有很大的差別。因此,應該從教師意識、制度管理、績效考評,以及開發相關的教學軟件、更新網絡和設施、開展新技術培訓、提供技術服務等方式支持和鼓勵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運用新技術[6]。
四 結語
教育技術專業教學改革受到普遍的關注,也一直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關系到教育技術學專業的發展前景,對該領域進行相關探討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實際意義。但是,教育技術專業教學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過程,需要從各個角度加以系統整體研究。本文從工作適應性的角度,探討了教育技術專業教學的問題,提出了相關建議。以期為該領域的研究提供一個新的視角,提供一種新的思維方式!
——————————
參考文獻
[1]楊改學.教育技術學專業的發展——路在何方[J].中國電化教育,2006,(7):8.
[2]許峰.關于人的適應性培養的社會心理分析[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5,(6):36-37.
[3]曾令奇.論高等職業教育的社會適應性[J].中國高教研究,2005,(4):55.
[4]Harvey, L., Locke, W. Morey, A. Enhancing employability, recognizing diversity——Making Links between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world of work [M]. London: Universities UK CSU. 2002.
[5]閆月勤,周本寬等.發達國家研究型大學的本科教學及其特色[J].江蘇高教,2006,(1):105.
[6]別敦榮.美國教育觀察[J].中國大學教學,2002(5):22.
Advice on Instruction Reform of the Working Ability-oriented Educational Technology Major
——The Investigate and Advices about the Reform of Instruction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Major of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ZHOU Yue-liangSHU Hui-dongCHEN Xiao-Wei ZENG Miao-miao
(Education College of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Zhejiang, 321004)
Abstract: In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he reform of instruction always the focus of research. In April 2006, the education college of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organized the survey about ‘the reform of course and instruction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From the outcome of survey, the abilities of development in multimedia and network, i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information literature hold the key to the adaptive of work of graduates. And explore the countermeasures to the reform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from the view of work adaptive.
Keyword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onstruction of Subject; Reform of Instruction; Working Abi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