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標漲了3倍,一下補回了這段時間的資金閑置損失。
業內人士建議,資金超過500萬元的投資者可以進行獨立申購;而在200~500萬元之間的投資者,可在大盤股發行時自行“打新股”,沒有大盤股時,可參與集合理財計劃“打新”,以獲取平均收益。
★收益型——適用于中戶
對于資金不多的小趙來說,他一個月都沒有中到。因此,對于200萬元以下的中戶,還是選擇銀行的集合理財產品較好。但是,如果沒有新股發行,資金閑置還是挺可惜的。銀行考慮到這種情況,目前推出了多款增強型“打新”產品。當資金閑置時,可用于放貸或投資于基金,這樣既保證了資金的行動效率,又保障了收益。
★省力型——適用于新股民
今年股市大好,吸引了許多新股民蜂擁入市,張小姐就是其中的一個。身為數字盲的她,雖然惡補了證券知識,但是對股票還是提不起興趣來,加之5月30日的暴跌,讓她感覺把錢放在股市里實在有點兒心慌。可是如果買基金,她同樣不在行。如果“打新股”,她一共才有5萬元,想中新股的幾率幾乎是零。但是這筆錢卻剛好到達了銀行“打新股”產品的最低門檻,既不用費力去打理,又可以避免了自已“打新股”中簽率太低又浪費時間的問題。
★短期型——適用于短期理財
劉先生最近要出國一個月,他干脆把股票清了倉。不過,他嫌存銀行麻煩、收益又低,想來想去還是選擇了“打新股”。雖然目前市場上有很多“打新股”的人民幣理財產品,其投資的期限均在3~12個月,但是也有短期的,如工商的“靈通快線”人民幣理財的產品,和新股的申購同步,一般5天為一個流程,新股上市當天就拋出,8月份的新股上市基本上都比發行價要漲2倍以上,可謂是無風險套利。
風險再小,也是風險
既然“打新股”產品的風險較低,那么是不是它就絕對沒有風險了呢?答案是否定的。
新股“破發”或不發
在目前的情況下,新股跌破發行價可以說是“天方夜譚”,但是,如果碰到新股上市的速度減緩或停止,那么“打新股”就難有作為了。為了預防此類情況,一些銀行會將“打新股”產品與基金結合起來,“忙時打新,閑時養基”,這樣可以保證資金不被閑置;或是允許投資者隨時抽出資金,也可隨時參與,申購一支新股就分配一支新股的收益,相當靈活。
手續費值不值得
要充分考慮“打新股”理財產品的手續費率。如果某款產品年收益率是4.5%,表面上看比銀行利率高,但如果手續費超過1.5%,就不如同期的存款利率多了。一般來說,手續費包括固定收費和浮動收費兩部分。其中固定費用根據不同銀行、不同產品而有所不同,一般是總理財金的0.5~0.7%。而浮動管理費則取決于最終的收益,如果最終收益在基準收益內,銀行僅收取固定管理費;如果收益率超出基準收益,銀行將按照一定比例提取浮動管理費。收益率越高,提成比例越高,有的銀行提成比例高達40%。所以,就要貨比三家。
預期收益有泡沫
對于“打新股”產品來說,收益率都是預期收益,并不能保證到期后就一定能達到。《銀行理財產品發展及評價報告》顯示,有32%的產品收益比銀行預計的最高收益率低10%以上,13%產品收益率比銀行預計的最高收益率低50%。
資金套現有限制
退出的便利性也是投資者必須考慮的。目前,“打新股”產品的資金贖回方式,一種是大部分都不可以提前贖回,只有到期方可拿回本金和收益;另一種是在規定的時間可以退出,如有的產品規定可在每月初的幾個交易日退出;還有隨時可以退出的產品,是最靈活的方式。
達到某個收益率或滿足某個條件時,產品會提前終止,個人投資者的資金也將到期出場。因此,要詳細詢問有沒有這一方面的限制。
“打新股”的小竅門
1.選擇可靠度高的銀行產品。
2.考量銀行和信托機構有沒有運作這類產品的經驗和專業能力。
3.購買產品時看清具體條款,看銀行在超過一定的收益率上,會拿多少分成,收益率要扣除多少費率。
4.密切關注資金的流動性。與個人“打新股”相比,機構“打新股”會將個人的資金凍結一段時間,在某些期限內是不能贖回的。如果買半年期或一年期的產品,一定要關注提前贖回機制。
5.有些銀行會使用提前終止機制,使達到某個收益率或滿足某個條件時,產品會提前終止,個人投資者的資金也將到期出場。因此,要詳細詢問有沒有這一方面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