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你和孩子一同生活了12~16年,可最近的他(她)卻越來越讓你頭疼看不懂了。你不讓看的書,他(她)偏要看;你不讓交的朋友,他(她)偏要交;你不讓上網,他(她)偏“我只相信陌生人”,你告訴他(她)身為學生,穿著應清新大方,他(她)偏要打扮得像街頭混混或動漫高手,無處不閃、無處不露;你跟他(她)說雙專業前途無量工作好找,他(她)偏要瞞著你將一溜專業全填上你最不待見的那一個……他(她)10歲以前,你以為自己養了一個天使;而10歲以后,你卻漸漸發現自己竟然養了一個“冤家”!他(她)非但不屑于成為你期待的人,甚至在盡一切努力走向你期待的反面。
孩子如此逆反,究竟是想證明什么?他們為什么非要與父母的期待背道而馳?在孩子叛逆性格形成的背后,父母又起到了怎樣的催化作用?
過度關愛也會培植出孩子的逆反心理(程東河,男,37歲,工程師)
與青春的少男少女朝夕相處,父母可會總結出一個規律:“父母越關愛,孩子越逆反;父母對孩子越無微不至,孩子越叛逆得徹頭徹尾?!?/p>
拿我嫂子來說,她對寶貝閨女的關心真是到了每根頭發絲、每個腳趾頭。比如,有一回,我路過嫂子任職的酒店,她穿著旗袍絲襪,冒著零下十幾度的低溫從酒店里沖出來追上我,只為給女兒捎句話:“記得讓蒙蒙回去喝檸檬水?!备缟┦杖氩桓撸吭录悠饋聿?000元錢。但我侄女在同學當中,買的手機和MP4都是最高檔的。嫂子每天5點半鐘就起來,采購女兒愛吃的魚蝦、禽肉、精細蔬菜、熱帶水果,只要覺得對女兒長身體有用的東西,哪怕孩子吃膩了,也強壓著她吃。侄女12歲了,做發型、買衣服、配眼鏡,嫂子都要做主。然而小美女并不領情:“我媽讓我煩死了!我交什么朋友她都要‘政審’;聽什么音樂她要‘監控’;就連喝飲料也得按她說的來!天天像緊箍咒似的,讓我喘不過氣來?!?/p>
為了反抗做“芭比娃娃”的命運,侄女的逆反心理越來越嚴重,脾氣也越來越大。她常常故意傷嫂子的心,跟她對著干。有時,我媽爸看不下眼,也幫著訓蒙蒙。這下,效果更糟了:“除了我媽,現在全家人都不待見我,說我是不懂事的壞丫頭。這種吃白眼的日子我受夠了,真不想在家呆了!”為此,嫂子向我哭訴過多次,我勸她能不能少給侄女一點兒約束和關懷,畢竟孩子大了,已不再需要事無巨細的關心,很多事可以自己拿主意了。可嫂子卻做不到。后來我發現,她之所以放不開手,是把照顧蒙蒙當作了精神支柱和“安慰劑”,想從親子關系中印證自己的重要性。這說明她內心比較空虛,缺少排解余暇的渠道。誰愿意當別人的“安慰劑”呢?孩子也是一樣,有了獨立意愿后,自然會對“保姆式”的關愛產生不滿,用種種逆反行為來對抗。
苛求孩子,力圖把其塑造成父母心中的理想化形象,是誘發孩子“逆反心理”的又一誘因(劉勇,男,41歲,公司經理)
兒子還在娘胎里時,老婆就開始了培養天才少年的計劃。從3歲起,老婆就用助力車馱著他“趕場子”上興趣班??措娨暢闪怂囊环N奢侈品,而且還有條件限制:做對一道帶星號的奧數題,看5分鐘!老婆還要在一旁掐分掐秒地“監督”,不許多看一分鐘。我于心不忍,常為兒子打抱不平。老婆總是理直氣壯地說:“換你來管兒子,爺兒倆不天天混在一起打游戲、看動畫片才怪呢。你現在縱容兒子,就等于害了兒子!你想讓他在剛上起跑線時就認輸嗎?”
12歲之前,老婆的教子策略的確很成功,孩子的鋼琴10級、聲樂9級、圍棋業余6段,英語競賽拿過省一等獎,當然他也被逼成了800度的近視眼。老婆的高期待和貼身防護像高壓艙一樣,把孩子與外界完全隔絕了,讓他意識不到自己的童年是個“另類”。然而,自從他上了寄宿制初中,一接觸到外面的“新鮮”空氣,就被“氧化了”:迷戀上網、寫博、電子音樂,還有各式各樣的電視節目和電影,沒有電視機,他也能網上“收看無極限”了?,F在,他不彈琴、不下棋、不練聲、不讀英語,想成為郎郎第二、少年常昊、哈佛男孩兒的夢想早被他拋到腦后了。他甚至對媽媽說:“你知道天天被你逼著走有多苦有多累嗎?你要是再逼我學這學那,我就退學!”氣得老婆幾乎吐血?!叭绻悴幌氤蔀榫ⅲ瑢響{啥過上好日子、看遍世界?”兒子不慌不忙地說:“人生的路又不止你說的一條。將來我開家網上小店,當‘網絡倒爺’賺了錢,不是一樣周游世界?還不必向老板請假,多爽!”老婆為此天天和兒子進行“控制與反控制”大戰,她說恨不得兒子減去10歲,重新變成乖娃娃。
經過反思,我終于明白了:正是前10多年視聽需求上的閉塞和壓抑,才使兒子內心的需求以一種空前的能量爆發出來,漸漸走向了我們期待的反面。于是,我就開導老婆:“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你有心栽花花不開,反倒讓孩子長出了一身的刺。其實,人生就是一場馬拉松,雖然起跑很重要,但如果在前半程就拼盡了全力,哪還有后勁兒完成后半程?我想我們正是不懂這個道理,才適得其反的。”
孩子都有兩面性,父母單憑一面就看扁他(她),讓孩子自尊心受傷,久而久之自然會滋生逆反心理(崔久齡,女,36歲,網球教練)
現在,許多孩子在家與在校的表現兩樣:在家時,懶散、混亂、惰性十足、耍賴不講理,而在學校,與同齡人一起競爭和比較,孩子就會“改頭換面”了。如果父母單看孩子在家里的表現,就給他扣上“朽木不可雕”、“不可救藥”、“人見人厭”的帽子,否定他的一切,親子關系肯定搞不好,孩子很容易產生逆反心理。
我姐就犯過這樣的錯誤。她兒子在家一直懶散、馬虎、不拘小節,她恨鐵不成鋼,逮著機會就要敲打他,還給他起了個綽號“扶不起的阿斗”,使孩子大為不滿。為了證明自己能成材,他在學校拼命學習和表現,期末被評為班級的三好學生。當他把證書拿給我姐看時,她竟然不相信,認為證書是假的,還說兒子“買假證來滿足虛榮心”,這種貶損讓孩子的自尊心大受傷害。反正父母心中已經把他定性了,所以他開始自暴自棄,事事跟父母頂著干,我姐氣得急火攻心,暈過去3回了。
等她平靜下來,我就勸她:“所謂‘愛之深,恨之切’,其實都是傷害親子關系的做法。孩子也是有獨立人格、獨立意識和自尊的,你越是多做肯定教育,想方設法維護他的自尊,給予他充分的信賴,他才會越不容易逆反,朝好的方向發展。就算再差勁兒的孩子,身上也有閃光點。沒有比相信他是一個積極的好孩子,更能幫助他克服逆反心態的了。”我姐沉默了很久,承認了自己教子方法不妥。
父母用居高臨下的口氣對我們訓話,是我們最反感的事情(常英昊,男,15歲)
長到15歲,父母還把你當小孩子,跟你一講話就用教訓的口氣,準你這樣,不準你那樣,這樣的高壓政策,怎能讓人心平氣和地溝通?不炸毛、不犯倔才怪呢!上次,我跟班主任鬧了一點兒誤會,我爸不容分說就打了我一頓,還讓我跟著他和我媽買禮品向老師賠禮道歉。我剛說:“一人做事一人當,要賠禮也得我去。要是老師不收禮,你們不更沒面子?”我爸氣得又擂了我一拳:“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還多。惹事生非的東西!一點兒人情世故不懂,還在這里煽風點火……”只不過是和老師爭執了幾句,用得著這么興師動眾嗎?這讓我以后在學校怎么呆?那天我一犯倔,離家6個小時,也不接他們的電話。他們又是報警,又是去電視臺登“尋人啟事”,等我回家時,我家的電話號碼還在電視熒屏上滾動著呢。我媽抱著我又哭又笑,我也哭了。我就想不通,自己的事兒自己解決,這是我的自由和權利呀,為什么他們非要把我當成“超級嬰兒”,事事包辦呢?
“出走事件”后,我們開了個家庭會議,父母最終同意了:以后凡涉及我的事都要先征詢一下我的意見。這是搞好親子關系的一種方式,也是對我人格的一種尊重。
同齡人中,為逆反而逆反的情況也很多,我認為他們是對長輩的感恩心還不夠(段萱,女,16歲)
我周圍的很多同學專干父母禁止的事,專結交父母看不上的朋友。我曾經問他們,為什么要如此逆反?他們說,就是為了證明自己長大了,自己是自己的主宰,不需要別人來指手劃腳了。他們感覺跟父母對著干“很爽”,可以體味到身體內部新生的力量感。一個男生還舉例說:“如果你特別逆反,父母怕你出事,最終只能屈服于你,就像現在你用力架住老爸的胳膊,讓他的巴掌落不到你身上一樣爽!”很顯然,在這個年齡段,我們和父母的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我們似乎成了“贏家”,至少可以與父母“勢均力敵”了。但當我問他們“用逆反心態來逼迫父母,有沒有考慮過父母的心情和感受時”,他們都愣住了。
可見,凡是為逆反而逆反,或者感到“誰也奈何不了我很爽”的同學,感恩心都是非常薄弱的。他們從未嘗試過換位思考,也沒設身處地體諒父母在其成長過程中經歷的擔憂、期待和焦慮。其實,我們今天的成長壓力,有一多半是由父母在承受著,擇校、交贊助費、請家教,哪樣不是要冒風險的事?因為背負著巨大的經濟和心理壓力,父母很可能有誤會我們、錯怪我們的時候。這時,我們可以去跟父母“談判”,講述自己的困惑和委屈,但最好不要情急之下做出讓父母傷心的事來。因為我們的逆反心理是一把雙刃劍,它在傷害到父母的同時,也傷害到我們自己,讓我們在沖動之時,干出令自己后悔的事情。
本刊觀點:青春期的孩子是否每個人都逆反?顯然不是。青少年行為心理學家做過一個調研,發現只有那些在學習或生活的自主性上受到壓制和約束的孩子,才會爆發出比較嚴重的“逆反欲”。也就是說,如果父母和師長無限制地剝奪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的自主空間,孩子就會以“逆反”的非常規方式來爭奪自己的“話語權”。在對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訪談中,我們發現一個有趣的事實:再怎么倔犟、逆反的孩子,當他們面對某些親友和師長的時候,逆反心理也會收斂很多,變得愿意聽從和合作。在媽媽面前逆反的孩子,也許在爸爸面前溫文有禮;在父母面前倔犟不合作的孩子,也許在老師或親友面前十分“講道理”。
怎樣解決孩子的“逆反狀態”?專家的建議是,不妨從別的家庭或成員那里學幾招,看他們是如何與孩子相處的。要讓孩子肯合作、不逆反,父母們應做到:一、給孩子充分自主空間。當孩子面臨抉擇時,我們只給予一些建議,而不是代他做決定;二、充分地尊重孩子,客觀地評價孩子,多肯定他的進步和努力;三、放低我們對孩子理想化教育的標準;四、利用一切機會進行親子交流,讓溝通在親切的氛圍中進行,最終和他們成為無話不談的“鐵哥們兒”。
為什么孩子對同齡人沒有逆反心態呢?想一想,怎樣成為他的“伙伴”,就可以幫助我們的孩子克服逆反心態了。
投稿信箱:wushuang04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