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中央統計局近日報告顯示,以色列人口僅715萬,卻在世界上扮演著科技創新“超級大國”的角色,其科技創新能力和創新成果位居全球第二,僅次于美國。這得益于以色列長期的“科技立國”戰略和“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的理念。創新觀念在以色列深入人心,貫穿于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過程。以色列國民深知,教育是國家的未來,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優秀人才是教育成敗的關鍵。
以色列教育部門在中學中實施的“優秀2000計劃”(Excellence 2000 Program),集中體現了其在基礎教育中注重培養創新能力的理念,并已引起眾多國家的關注。該計劃的宗旨,是樹立學生的創新觀念,使學生具有數學的、技術的、經濟的綜合思維能力,并培養學生的實際創新技能。此計劃最初是針對少數“天賦”學生的教學課程和教學方法,由于取得積極成果,現已在全國160多所中學的多數學生中推廣。
“優秀2000計劃”的核心,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掌握、分析信息,并利用信息進行研究。該計劃的設計者認為,在當今的信息時代,學生缺少的不是信息。“他們生活在信息的海洋里,他們需要的是學會如何游泳。”“教師必須教會學生如何獲取信息、分析信息、組織信息、利用信息,進而進行研究。”把握信息的能力是培養創新能力的前提,這一指導思想具有遠見。基于此,教學中突出與信息科學相關的內容,教材和教學方法也進行了相應改進。
第二,學生融入教學內容。以色列人認為,一般的學習只能做到模仿,只有思考的學習才能做到創新。而要思考,就必須使學生融入所學內容。計劃的設計者提出,只有使學生成為教學內容的一部分,他們才能學得更好。因此必須改變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實際參與,能將其所學的知識付諸實踐。為此,“優秀2000計劃”設有多個“俱樂部”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譬如在“空間俱樂部”,以色列27所學校的學生可以與美國NASA(航空航天總署)的官員和宇航員進行在線對話,與NASA的首席醫學家討論空間醫學問題。又如在“年輕偵探俱樂部”,學生扮演以色列警方技術調查員角色,進行法醫實驗,學習現實生活中偵察鑒定犯罪活動的復雜的實驗室技術。此外,為配合中學教學,大學的實驗設備也向中學生開放。以本古里安大學的Ilan Ramon物理中心(該中心以在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失事中遇難的以色列宇航員名字命名)為例,它鼓勵中學生自己設計實驗項目并在此進行實驗。此類活動,要求學生主動學習,獨立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實質上是在培養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
第三,掌握實驗設備,培養實驗技能。要將創新的思維轉化為創新成果,實驗過程必不可少。因此,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應促使學生學會實驗方法、掌握實驗設備、提高實驗技能。以上所提的“俱樂部”活動和Ilan Ramon物理中心的活動就體現了這一教學理念。
實施創新型教育,首先需要更新教育觀念,如上述三點。此外,還有以下兩方面的要求。
一是教師培訓。以色列將傳統教育轉向創新型教育視為一場教育革命。為此,要求教師本人首先必須具有創新意識和把握創新型教學的能力。教師通過培訓,結合個人特長掌握一定技能。全體教師共同努力,形成崇尚“創新”、“優秀”的校園文化氛圍,以此影響學生。
二是社會支持。“優秀2000計劃”的實施,得到了學校之外社會各方面的支持,甚至國際支持。Ilan Ramon物理中心就是由本古里安大學、教育部和社會上的基金會共同建造的,目的之一即服務于中學教學。“空間俱樂部”的活動得到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支持。“年輕偵探俱樂部”活動得到了以色列警方和司法部門的支持。
就自然學科的國際標準化考試分數和各種國際競賽考試分數而論,以色列中學生的成績在發達國家中并不突出。但他們所具備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卻令世界矚目。美國的教育部長、若干州的教育官員、新加坡的教育代表團,甚至阿拉伯國家的教育界人士,都曾專程來訪考察以色列的“創新型”教育。新加坡教育官員說,他們是以學業分數評價學生的,但分數中應當包含更多“創新能力”因素。這一觀點對解決長期以來爭論的“高分低能”問題頗有啟示。
我國目前強調發展國家的自主創新能力。培養創新型人才是發展自主創新能力的基礎性工作。我國教育部門可在基礎教育階段借鑒以色列在這方面的做法,立足我國國情,走自己的路。
作者單位 中國駐以色列大使館教育組
(責任編輯 王永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