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崗市第一中學是省級重點中學、全省示范性高中。考入鶴崗一中的學生,是鶴崗地區高中生的佼佼者,他們學業優秀,但由于眾多因素影響,存在著重智輕德、重理論輕實踐的心理。針對這種情況,我校轉變育人方式,讓學生去體驗、去實踐,讓他們轉變思想,將德育內化為行動,使德育成為他們成長的動力。
一、規范行為
學校要有好的秩序,養成教育很關鍵,為此,我們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自己體驗從而自覺規范自己的行為。如以班會為載體,讓一個班級的學生在走廊大聲喧嘩、打鬧,其他學生在教室感受吵鬧,然后討論如何規范這種行為。學生們通過討論認識到:公共秩序對每個人都很關鍵,好的秩序需要大家維護,需要每個人從自我做起。
二、自覺尊師
學生只有真心地尊敬教師,才樂于接受教師的教誨。我校利用創建文明辦公室、爭做文明教師等活動推進師德建設,規范教師行為,推出了教師工作“十不準”,讓教師在言行上為學生做好表率。另外,針對我校部分學生家庭貧困的現狀,學校成立了“扶助優秀貧困學生聯合會”,每名教師扶助一名貧困學生,有的班主任一年資助貧困學生上千元。近兩年全校教師共資助貧困生10萬余元,既解決了學生上學難的問題,又讓學生感受到了教師對他們的愛和付出,使學生對老師的尊敬更真誠。
三、理解父母
為了培養學生知恩、感恩、報恩的思想,我校積極創造條件,利用母親節、父親節、中秋節等節假日,組織親情系列教育,向全校學生發出一封“母愛重如山”的公開信,號召學生為家長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說一句深情的話。同學們采用視頻、小品和訪談等多種形式感謝父母的愛與關懷,也更懂得珍惜與回報。同時,學校成立了家長委員會,每學期向家長寫一封“致家長的一封信”;針對家長心聲,學校定期召開家長交流會,請品學兼優學生的家長介紹經驗;定期在網站開展家教培訓,使家長了解學校全面育人的思想。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有機結合,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和諧、文明的育人環境。
四、增強社會責任感
學校組織青年志愿者小分隊與每名孤兒結成幫扶對子,同時邀請福利院孤殘兒童為在校生做親情講述,讓學生了解到社會就象一個大家庭,需要互相幫助。學校還充分利用社會實踐的契機,讓學生走進工廠,親眼目睹車間工人的辛勤勞動,使他們懂得要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讓學生走進社會,了解家鄉和社會的變遷,激勵他們刻苦學習等。這些活動的開展,極大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他們有了自覺學習的動力。
五、學會自控
我校為學生創設了自我教育的舞臺,利用學生喜愛的網絡對其進行教育。在鶴崗一中德育網絡平臺上,班班都有自己的德育網頁。在德育論壇中,我們提出學校管理的棘手問題,讓學生展開討論。如針對一些同學沉迷于網絡游戲,不能正確、合理地利用網絡資源的現狀,組織“如何上網”的討論,讓學生現身說法。在爭論中,同學們對網絡的利弊有了一個清醒的認識,他們紛紛表態將以正確的心態面對網絡,合理安排時間,合理選擇信息,成為網絡的主人。網絡的自主化教育,真正收到了學生自主管理、自我體驗、自我教育的育人新成效。
通過感受教育,開展德育實踐活動,我校德育工作實效性明顯增強,學生們養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質。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也提高了,學校每年都有10人左右考入清華、北大,400多人考入重點大學,考入本科院校超過千人。要求入黨的學生也逐年增多,每年都有10人左右加入中國共產黨,學生入黨積極分子也有上百人。學校得到了社會和家長的廣泛認可,先后被評為省教育科研先進單位、省“三育人”先進集體、省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群體工作先進集體、全國綠色學校、全國文明單位等。
作者系黑龍江省鶴崗市第一中學校長
(責任編輯 田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