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危機管理主要是“指組織在危機發生的前后,調集資源、致力恢復組織的穩定性及活力,迅速恢復有效經營所采取的相應對策及行動”。而危機就是組織因內外環境因素所引起的一種對其生存具有立即且嚴重威脅性的情景或事件。由于危機具有突發性、威脅性、急迫性、不確定性等特點,每個組織都應在危機危害發生前對其進行控制,以降低危機對組織或公眾帶來的巨大危害。英國危機管理專家邁克爾·里杰斯特(Michael·Regester)曾說:“一個重大的危機處理不當,危機期間或危機后沒有與公眾進行有效的傳播溝通,企業的聲譽會在幾天甚至幾小時內全部毀盡。”所以,管理者們必須對潛在的危機進行預防和管理,具體指如下幾點。
1.危機的預防:包括危機管理計劃的制定;危機管理小組的建立;危機管理技能和相關工作人員的培訓;危機管理計劃的演練及評估。
2.危機的控制和處理:包括危機管理計劃的啟動;危機事件的處理;設立危機信息處理系統,隨時對危機處理的現狀進行監督并根據需要向外界發布。
3.危機的善后處理:包括及時進行情況總結;做好相關的理賠事宜和安撫工作;對受害人員進行心理輔導;團結組織內外人員進行恢復工作,使組織盡快步入正軌。
一、我國中小學安全管理能力亟待提高
筆者今年6月通過發放問卷和走訪,對20所學校(10所初中,10所小學)的25位管理者、70位教師和158名學生(初中生98名,小學生60名)及5名教育局管理人員做了隨機調查,結果顯示:在安全認識方面,100%的管理人員和班主任都能認識到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但僅有87.32%的非班主任教師持這一看法;學生只有51.2%能認識到校園安全事故的威脅,且男生比率遠遠低于女生。在安全教育方面,99.87%的管理人員認為應該對教師、后勤工作人員和學生經常進行安全教育,而實際上僅有60.3%的學校采取了此做法。在建立學校安全管理體系方面,51.56%的管理人員談及了具體的措施。在系統的安全培訓和演練方面,沒有任何被調查學校有此實踐。由此可見,我國中小學安全管理還存在安全管理意識淡薄、安全事故處理能力低下、安全教育和培訓缺乏、安全管理體系急需建立等問題。
二、我國中小學安全管理問題的內部成因
分析近年來我國中小學發生的各類安全事故,除不良社會因素帶來的威脅外,學校內部因素也是導致事故發生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現如下。
1.管理混亂帶來的安全問題
從組織理論的多元觀點分析,學校組織結構和管理制度運作不當,將造成學校行政、教師與家長的權責混亂、角色倒置、分工不合理、資源分配不當或學校目標迷失,從而導致學校安全事故的發生。在實踐中,雖然管理者都能意識到學校可能存在的安全危機,但卻因工作責任不明確,管理制度運作混亂而導致問題出現之初無人過問,問題出現時無人處理,問題出現后無人負責的狀況。此外,由于學校管理層對安全問題缺乏共識,形成學校安全工作狀態“上緊下松”,工作過程流于形式,致使事故苗頭出現時處理不及時,為釀成更大的安全事故留下了隱患。如,近年來發生的校園學生群體食物中毒,寄宿制學生受傷害事故等就是這個原因造成的。
2.學校人際關系沖突帶來的安全問題
良好的校園人際關系不僅是有效教學的重要保證,更是預防和及時發現安全事故隱患的特殊途徑。師生關系融洽、和諧、能相互尊重和理解,可以幫助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動向,及早發現安全事故的苗頭并進行有效處理。同時,良好的校園人際關系有助于消除心理隔閡,減少由于人際沖突帶來的安全隱患。然而,由于不正確的教育觀和學生觀的影響,尤其是應試教育帶來的巨大壓力,師生沖突、學生之間沖突而引發的安全事故也越來越引人注目。2006年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上報教育部的各類中小學安全事故中,由于師生沖突和學生之間沖突造成的校園傷害事件占了14%,斗毆事件占了11%。
3.中小學學生身心特點與安全教育措施之間的矛盾所帶來的安全隱患
活潑、好動、好奇、易沖動、防范意識薄弱是中小學生的共同特點。同時,許多學校缺乏針對青少年身心特點的系統的安全教育意識和措施,往往只在其他學校或自身發生了安全事故后才進行一些簡單的、說教式的教育,更不用說系統的安全事故處理能力的演練。這二者之間的矛盾恰恰就成為學校安全事故屢屢發生的重要誘因。
三、應用危機管理理論建立中小學安全管理體系的策略
今年6月1日,教育部頒布了《關于切實落實中小學安全的通知》,這是繼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和全國十部委聯合發布《中小學幼兒園安全管理辦法》后,對中小學安全管理提出的更具體的安全管理措施。而危機管理理論從危機計劃的制定、危機過程控制和危機善后處理的角度為中小學建立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體系來防范、化解各種安全危機提供了可資利用的參考。
1. 安全管理計劃的制定
實踐告訴我們,防患于未然的最好辦法就是未雨綢繆。因此,學校管理者必須對學校可能面臨的各種安全隱患持有清醒而正確的認識,并根據學校實際制定相應的學校安全管理計劃。
首先,注重收集并分析各種安全事故隱患信息。
(1)信息收集:學校所有管理人員和教職員工要牢固樹立獨特而敏感的安全意識,及時從校園巡視、學生信息反饋、相關記載、教師觀察、家長聯系、班級常規、學生違紀事件、與校外合作等各種途徑獲得潛在的安全事故信息。這包括:可能導致安全事故的現實環境;過去曾困擾學校,并可能再發生的安全事故;其他學校已發生過的安全事故;相關部門公布的可能引發安全事故的各種公共隱患信息等。
(2)信息分析:學校管理者必須善于對所獲取信息予以分析,將可能發生的各種安全事故按照時間、地點、發生頻率等分類并對其危害程度進行評估,以便確定出潛在安全問題的嚴重程度。
其次,制定安全事故處理預案。
(1)建立安全事故處理機構。包括成立事故處理領導小組和多個工作小組,明確相關人員工作職責,確保安全事故發生時能得到及時有效的處理。
(2)加強人員培訓。編寫切合本校實際的校園安全校本教材,對教職員工和學生進行系統的、有目的的安全教育和防范能力的培訓,以提高安全事故的處理能力。另一方面,可定期邀請當地派出所的工作人員進行安全教育和聘請保險人員講解風險防護知識等。
最后,演練安全管理計劃。
結合學校實際,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對制定的安全管理計劃進行試驗性演習,以便評估和修正安全管理計劃,在安全事故發生時能抓住最佳時機,將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2.安全事故的控制和處理
(1)事故發生時,啟動安全管理計劃,相關人員各施其責,及時對事故進行處理,爭取抓住事故處理的主動權,盡量減少對當事者的危害。
(2)建立信息管理系統,對安全事故的狀況和處理進展進行監控,防止第二波災害的發生。信息管理系統不僅要對安全事故現狀進行掌握和記錄,而且要及時分析相關信息,監控事故的處理過程和結果,并根據需要向相關人員進行通報。
(3)必要時尋求外界力量的協助和合作,發動成員間的聯系網絡,同心協力化解安全危機。
3.安全事故處理的善后工作和經驗總結
(1)事故處理后的情況分析和總結。安全事故結束后,要及時進行分析和總結。如事件的起因、處理方式和結果、經驗教訓、安全管理預案是否有效運作,哪些環節需要修正完善、信息的傳遞狀況等。
(2)團結校內外相關人員做好事故后的復原工作,使學校教學盡快步入正軌。事故的發生必然對學校的教學和相關人員產生影響,為了盡快擺脫事故帶來的不良影響,學校應將事故發生真相及處理過程通報全校師生和事故涉及的其他人員,既可獲得他們的同情、理解和支持,也可消除事故的后續不良影響并幫助學校盡快恢復原來的正常秩序。
(3)做好理賠和事故后的心理輔導工作。如果安全事故涉及賠償事宜,事故處理完,學校應及時聯系保險公司和相關的社會救助部門,對受害人員進行理賠和救助,減少事故對受害人員帶來的惡劣影響。另一方面,學校可聘請心理咨詢人員對受害人員進行及時的心理輔導和幫助,盡量避免安全事故帶來的心理隱患。
參考文獻
[1] 孫本初.校園危機管理策略[J].教育資料與研究,1997(14).
[2] [英]邁克爾·里杰斯特(Michael·Regester)著.危機公關[M].陳向陽、陳寧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5年6月.
[3] 鄭燕祥.學校危機的理念和管理[J].教育學報, 1997年第25卷第1期.
[4] 鄭增儀.在少年兒童安全教育論壇上的講話.中國教育報,2007年3月28日.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關于切實落實中小學安全的通知,2007年6月1日.
作者單位 西南大學教育學院
(責任編輯 潘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