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簡要回顧了印度中小學環境教育的發展歷程,描繪了其發展的現狀,并總結了印度中小學開展環境教育的經驗:綜合運用多種方式;積極調動各方力量;靈活多樣的評價方式;注意減輕學生負擔和注重環境教育的完整性和連續性。
[關鍵詞] 環境教育;印度;中小學
[中圖分類號] G51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1128(2007)11-0027-05
如今,實現國家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是世界各國的重要戰略目標。世界各國環境教育也已經步入了新的發展階段,由原來幫助人們正確認識環境,掌握解決環境問題的知識和技術,走向樹立人們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和技能。越來越多的國家已把環境教育規劃到基礎教育中,并將它視為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通過教育來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和能力成為世界各國迫切關注的事情。將環境教育滲透到學校課程中去,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技能和態度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的普遍做法。
印度對環境教育一直非常重視,環境教育在其中小學的課程體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經過持續的努力,印度中小學的環境教育已經取得了不俗的成績。表1是1996-1998年由亞太地區13個國家的大學研究人員對亞太地區1萬名16~17歲學生的環境知識、環境態度和行動的調查數據,印度中小學環境教育的開展情況由此可見一斑。
在1999年召開的澳大利亞環境教育國際會議上與會代表們在聽取了各個國家和地區環境教育的報告后,認為“在亞洲國家中,印度、泰國菲律賓和日本的環境教育經驗值得我們注意,這些國家不僅較早建立了全國性的環境教育中心……取得了良好的經驗和顯著的成效?!雹?/p>
一、印度中小學環境教育的發展歷程
1937年,由于對英國殖民統治教育的不滿,甘地在《賤民》中發表自己的基礎教育觀點,提倡手工勞動教育,建議教育構成應圍繞手工勞作等生產形式來進行,“其它各種能力的培養要盡可能地與兒童周圍的環境相聯系?!雹?在甘地思想的指導下,1938年以扎基爾·侯賽因博士為首的一個委員會提交了著名的瓦爾達教育方案,這個方案對以后的印度教育體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提出兒童的教育要圍繞三個中心點使其一體化,分別是:兒童的自然環境、兒童的社會環境以及兒童的手工勞作。這個方案要求基礎學校的課程要包括自然環境的學習,不僅學習自然環境知識,而且要培養兒童對它的興趣。
1966年科塔里委員會提交的教育報告中將環境教育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上?;谶@個報告印度在1968年頒布了《國家教育政策》,其中規定在小學階段除了語言和數學這兩個基本科目之外還要進行環境學習。在小學的1、2年級沒有單獨設立環境教育的課程,但是要帶領學生去觀察周圍的社會和物質環境,然后讓學生在課堂上講述他們所觀察到的結果。到3年級時,環境教育成為一門必修課程。
在1986年頒布的《國家教育政策》中對學生環境意識的培養依然是教育的重要目標。它要求環境教育必須滲透到各個年齡階段和社會的各個方面;要求環境教育是個終身的過程,要從兒童開始;環境意識的培養必須整合到整個教育的過程中去。
印度國家教育與培訓委員會(NCERT)在2000年頒布的《國家課程綱要》中提出的教育目標中包括:要讓學生從整體上理解環境,包含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以及它們的相互作用,了解環境問題以及保護環境的方法;從知識、態度和習慣方面去培養學生保護地球、水資源、空氣和火等;并培養學生在人口問題上的科學認識,對人口增長進行科學鑒別和評價,等等。
二、印度中小學環境教育的現狀
印度對環境教育的理解和實施是基于盧卡斯模式之上的。盧卡斯(A.M.Lucas)對環境教育的概念作出了較為全面的闡述,得到了世界各國的廣泛認可。他把環境教育定義為“環境教育是關于(about)環境的學習,是為了(for)環境的學習”,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通過(through)環境的學習”。④
1.中小學環境教育實施的方式與途徑
在印度中小學中主要是以如下幾種方式開展環境教育的:(1)單獨開設環境教育課程。在印度小學的高年級階段也就是3至5年級,將環境教育作為一門必修課與語言、數學等基礎學科并列。(2)在各門學科的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在小學的1、2年級雖然沒有單獨開設環境教育課,但是要求語言和數學這兩門基礎課程的教學過程要圍繞學習者的環境來開設,在課程中滲透環境觀念。在中等教育階段也是要求在社會科學、語言、科學與技術課的教學過程中滲透環境教育,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和能力。2004年印度國家教育與培訓委員會組織的對四個邦環境教育內容的考察中,在中等教育階段拉賈斯坦邦( Rajasthan)和中央邦(Madhya Pradesh)主要是在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教材中提供環境教育的內容,奧里薩邦(Orissa)在物理生物和地理教材中提供;卡納塔克邦(Karnataka)在物理化學和生物以及社會科學中提供。(3)開設有關環境知識的選修課。在中等教育階段,環境教育課不作為一門必修課來學習,在有條件的學??梢詫⑵渥鳛橐婚T選修課繼續給學生提供系統的環境知識,但是這種方式采用得不太廣泛,在沒有單獨設立環境教育課的學習階段,主要還是通過其它學科滲透這種方式來繼續開展環境教育。(4)采用課外活動或專題研究的形式開展環境教育。這種方式是印度中小學開展環境教育的一個重要形式,各學校不僅在校內組織學生開展環境教育的活動,還積極與社區合作,圍繞某一個環境問題,讓學生深入社區,展開調查,接觸真正的環境問題,從而使他們能夠真切的感受環境進而熱愛環境,保護環境。印度國家教育與培訓委員會在2000年的《國家課程綱要》中就提出在中等教育階段“教師應該指導學生在學?;蜣r場、工廠和社區中組織設計一些適當的實驗和活動,培養學生認識環境,了解環境,并初步形成解決環境問題的能力。”⑤
環境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和解決環境問題的能力,因此僅僅學習知識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意識、態度、價值觀和技能。要使學生真正認識環境必須讓學生在環境中學習(learning through the environment)。因此印度國家教育與培訓委員會規定環境教育的內容要與學生的生活相聯系,在不同教育階段有不同的做法,詳見表2。
2.中小學環境教育的目標和內容
印度國家教育與培訓委員會在關于環境教育的報告中講到,環境教育是一個任務,目的是“使年輕人能以一種整體的方式認識到環境的重要性,不僅是為了人類的生存而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共存,培養學生對環境的積極態度,鼓勵他們為可持續的未來積極行動?!雹?/p>
在中小學階段的具體目標是:(1)使學生了解環境及其問題;(2)使學生具備環境的基本知識,理解環境與人的關系,包括與環境相關的本土傳統與文化;(3)在習慣、價值觀、態度和情感方面培養學生保持和改善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4)培養學生解決環境問題的技能;(5)使學生能夠對與環境相關的行為作出正確的評價;(6)使學生樹立解決環境問題的急迫感和使命感。⑦
印度官方認為在人類的居住環境由于科技的快速發展、城市化和人口的日益增長而變得日益復雜之后,中小學更應該在發展學生健康的個人與社會態度和習慣方面承擔責任。為實現這樣的目標,印度國家教育與培訓委員會建議在教育的不同階段,應根據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有針對性的開展環境教育。不同階段具體的學習內容詳見表3。
此外,環保主義者和教育專家們建議學校在組織環境教育活動時應涉及的領域主要是:廢物分解;蠕蟲堆肥處理;安全填埋(處理垃圾的一種方法);水安全的檢驗;安全的污水處理;雨水儲存;樹木種植和校園土壤的保持;植被保護的藥用價值和經濟價值;水的管理;污染的擴大和環境質量問題;食品添加劑等問題。此外,一些本地區的環境問題應該在學校環境教育中予以重視。
3.中小學環境教育的評價方式
作為一門學校的課程,它的評價方式對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影響是根本性的。環境教育是一門跨學科的、開放的課程,需要學生運用多學科的知識,走出校園去認識和解決真正的環境問題。這樣的一門課程必須有靈活多樣的評價方式。
實際上,對于環境教育這樣一門課程,如何評價是個很關鍵也很敏感的問題。如果沒有正式的評價不足以顯示它的重要性,在學校的課程體系中就得不到應有的重視。但是如果像其他科目一樣采用客觀的、公共的考試作為惟一的評價方式又不能體現這個科目的精神實質。因為環境教育中知識的獲得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情感、態度和能力的培養,而對它們的評價僅僅依靠客觀的考試是不夠的。在印度就環境教育的評價問題有兩種不同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環境教育作為必修科目與其他科目是一樣的,評價也應該一樣,需要建立自身的評價體系,在理論和實踐方面不僅要有校內評價也要有公共考試。另一種觀點強調沒有必要組織公共考試,認為如果那樣,這個科目的精神就在這種測試中喪失了,需要運用多種手段對學生的認知、情感和意志等方面進行持續的和廣泛的評價。后一種觀點為大多數人所認同和接受。
國家教育與培訓委員會就建議環境教育可以以學生在田野活動中的紀錄、發現、學生準備的簡報等為基礎進行評價,也可以通過問答形式的測驗來評價??傊u價應該兼顧學生的認知、情感和意志等各方面,不能僅僅考察認知層面,因此基于學生表現的形成性評價是首選。
此外,在不同的教育階段采用不同的評價方式。在初級階段,評價必須是持續的和廣泛的,以知識和活動為基礎,知識方面可以通過筆試來評價,但是在實踐方面就需要采用其他的手段,比如觀察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給學生建立檔案袋等。在初中階段,環境教育與其他科目一樣會在10年級結束的時候進行公共考試并劃分等級。但是將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分開評價,認知方面通過筆試來評價,而情感、態度和實踐方面可以通過觀察他們在實踐活動中的表現等方式來進行。在高中階段,環境教育也要進行公共考試,在理論方面注重學生更深入的理解、分析、綜合和批判特定的環境問題,并能夠對某些建議或提案作出合乎邏輯的評論;實踐方面以學生在個案研究、調查、參與等活動中的表現為基礎,聽取學生、教師和社區工作人員的評價意見,并且此階段允許學生自評。
4.中小學環境教育的教師培訓
環境教育中學生要在教師的指導下觀察、探究自然與社會及其相互關系,要求采用多樣的學習方式、教學方式和評價方式。其中教師的作用很重要,合格的能夠勝任環境教育的教師是環境教育成功的關鍵。此外,環境教育不是僅僅在環境教育課或環境教育活動中才進行的,要將環境教育滲透到學校教育的方方面面,通過各門課程、運用多種途徑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因此,環境教育不是少數教師的任務,所有的教師都應該具有環境意識和組織環境教育的能力。
認識到這一點,印度教育主管部門要求教師的職前教育中必須將環境教育作為一門選修課,教師教育課程不僅需要給教師提供理解環境教育的基本知識和概念,同時還要培養相關的技能和態度,使他們能夠正確處理師生關系,引導學生開展環境教育活動,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和能力。印度在環境教育方面加強職前和在職教師教育的基本策略包括:(1)從環境教育的觀點出發,反思和修改現有的職前和在職教育計劃,使得教師能夠將環境教育作為被整合的一部分融入教學,關注教師在環境教育方面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的提高;(2)使教師熟悉環境教育的計劃和活動,培養他們組織與實施個案研究的能力,使他們能夠幫助學習者形成符合要求的行為;(3)給教師提供機會,使他們能夠接觸那些已經在社區中有成果的不同類型的環境計劃;(4)培養教師建立緊密的學校與社區間關系的能力;(5)鼓勵教師共同合作,在其他科目的教學中穿插環境教育的內容。
印度在培訓環境教育教師方面作出了很多努力,其環境教育中心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資助下從1994年起每年組織一次2~3個月的環境教育培訓班,培訓內容相當廣泛,從全球環境問題到野生動物保護,從人口問題到婦女在環境事務中的作用,也包括環境教育的教學方法,宣傳資料的撰寫、游戲和劇本的設計等等,學員還可以參觀自然保護區,并在環境教育野外中心實地工作。設在印度艾默德巴(Ahmedabad)的“環境教育銀行”則是一項完全創新的模式,這個銀行其實是一個環境教育的資料庫和培訓中心,它儲存了與環境教育有關的各種資料包括教具、海報、電影拷貝、錄像帶、出版物和一個儲存有800多個環境概念、2500項活動和600多個研究實例的電腦數據庫,可以為環境教育工作者提供各種教學材料以滿足不同的需要。⑧
三、印度中小學開展環境教育的經驗
1.綜合運用多種方式開展環境教育
環境教育是一種開放的、綜合的教育,需要運用多學科的知識解決環境問題,僅僅以一種方式來開展環境教育是不夠的,因為每種方式都有其自身的不完善之處,比如單獨開設環境教育課程可能會增加學生的負擔,因為現有的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課程中已有不少環境知識的內容,另外再開設獨立的環境教育課可能會導致教學內容的重復,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而僅僅采用將環境知識分散于各學科的方式又會使學生所獲得的環境知識過于零散,難以保證知識的系統性,使學生難以對環境有一個整體感知。因此要更好地實現環境教育目標,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和能力需要采用多種方式,印度在這個方面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他們在中小學通過開設必修課、選修課、環境教育活動和各學科滲透等方式,共同推動環境教育的開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積極調動各方力量推動環境教育
教育不僅僅是學校的事情,家庭、社區和社會相關機構參與到教育過程中,讓校內與校外相結合,實現信息溝通和資源共享能夠更好的促進學生成長為社會需要的人才。環境教育這個特別需要“環境”的科目尤其如此,僅僅固守在學校之內,僅僅停留在書本之中如何使學生認識到真正的環境問題呢?因此印度十分注重環境教育中家長和社區的參與,積極調動各方力量,使學生能夠以多種渠道獲得環境教育的知識,樹立自己的環境意識。
印度國家教育與培訓委員會在關于環境教育的報告中指出,環境教育不能僅僅依靠學校,學校、家庭和社區應該建立一種合作的關系,共同促進學生合理態度的形成。教育中家長的作用是很關鍵的,印度中小學在制定環境教育課程時鼓勵家長參與,征求他們的意見,因為孩子在父母的指導下實施某個計劃可以培養他們對環境和對社會的情感。同時積極調動社區的力量,讓社區成為環境教育的場所之一。“社區的基本作用就是在學校計劃、組織和實行環境教育計劃、項目和活動時提供幫助和給予支持。這將會使學生更能了解他們所處的環境,幫助他們認識到計劃的重要性。”⑨ 此外積極的社區參與可以使學生認識到他們的社會以及環境責任。為此國家教育與培訓委員會建議在設計環境教育的活動時,地區的直接環境需要,比如水資源保護、植樹造林、污染控制、廢物利用、環境衛生和有機農業等問題應該是環境教育計劃重點關注和優先考慮的。因為兒童對環境問題的直接感受會幫助他們形成環境意識并可能積極地采取行動。
為了實現這種合作關系,鼓勵社會中各個不同的機構參與到學校的環境教育中來,比如媒體可以安排展覽、電影等活動,促進環境意識在學生中的傳播等。印度的法律規定中央電視臺每天必須有7分鐘的時間用于與環境有關的節目。印度的環境教育中心在政府林業部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支持下,建立了東亞和東南亞環境教育網絡(SASEANEE),該機構在促進地區間環境教育的交流、人員培訓和教材開發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運用靈活多樣的評價手段服務環境教育
正如上文所說的,印度中小學在環境教育的評價上比較靈活,在教育的不同階段采用不同的評價方式,做到評價為了教學,而教學并非為了評價。具體的評價方式上文已有所闡述。
4.注意減輕學生負擔
環境教育是印度小學階段的必修課程,但同時在中小學階段的其他科目中也多有滲透,因此就有可能出現課程學習內容的重復,課程負擔問題就出現了。在環境教育的學習中,要求提供給學生思考、行動和分擔責任的機會,這些機會可以在學校的課程中提供,也可以在為環境教育組織的活動中提供,這時候應該注意避免課程學習內容的重復,盡量減輕學生學習的負擔。印度在開展環境教育時,經常將場所放在植物園、農場、池塘、工廠、自然歷史博物館、文化遺址等地方,使學生在游樂之中學習,不僅能激發學生的興趣還可以鞏固課堂中的知識。印度國家教育與培訓委員會就建議環境教育必須建立在學生熟悉的生活例子基礎上,它們應該是有趣的,這樣學生學習起來能夠更輕松也更容易接受,此外一般不會給學生布置家庭作業。他們認為環境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學生了解、感受進而熱愛和保護自然,而不是增加學生的負擔。
5.注重環境教育的完整性與連續性
印度中小學在開展環境教育時非常注重其完整性,使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包含著環境教育的因素,上文也講到積極調動家庭和社區的力量,使學生在家庭和社區中感受到環境的重要性。此外學校方面也是將環境教育的過程要滲透到學習系統的方方面面,不僅通過課堂傳授。學校的物質環境和教師、管理者對環境的態度和行為等都可以成為教育力量,比如學校中水資源的節約、衛生設施的使用、垃圾管理、建設綠色校園以及能源保護等都可以給學生提供環境教育的真實經驗。
在環境教育的連續性上,印度也是做足了工夫。在制定環境教育計劃時,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在不同的教育階段制定不同的教育策略,使不同階段的學習目標和內容彼此銜接、層層深入,并且在不同的教育階段也采用不同的評價方式,使學生逐步達到教育目標。
2004年印度國家教育與培訓委員會組織召開的兩次關于學校環境教育的咨詢會上,教育專家、環保主義者和官員們通過協商達成了共識,打算將環境教育作為一門必修課程以一種逐級方式在整個學校教育階段開設。這必將給印度中小學的環境教育帶來更大的發展空間。與印度相比,環境教育在我國長期以來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缺乏完善的環境教育培養體制,包括課程、教材、師資等都不足以保證環境教育的質量。要使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環境教育是需要努力做好的一個方面。
注釋
①約翰·法因、阿步秋、比什努·班達里:《通過教育創造亞太地區可持續發展的未來》,《教育展望》,2001年第1期
②張學廣:《國際環境教育與可持續未來——澳大利亞環境教育國際會議綜述》,《比較教育研究》,2000年第2期
③汪霞:《國外中小學課程演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第830頁
④王冬樺:《人類與環境》,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第101-104頁
⑤National curriculum framework 2000.http://www.ncert.nic.in/welcome.htm
⑥⑦⑨Perspective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Schools.http://www.ncert.nic.in/welcome.htm
⑧吳祖強,曹素芬:《亞洲地區環境教育回顧及其啟示》,《比較教育研究》,1998年第1期
作者單位分別系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南京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
(責任編輯 王永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