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將“成功教育”作為學校德育模式,確立了“法治校、法載道、人為本、情優教”的辦學理念,把讓每一個學生“成人”、繼而“成才”、“成功”作為我們的培養目標,關愛每一個學生,關注學生的生命質量,充分營造個性發展空間,努力為每一個學生插上成功的翅膀。
一、成功教育應從培養良好的習慣開始
我國著名青少年研究中心教育專家孫云曉指出:“如果我們對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暴露的哪怕點滴不良習慣容忍遷就不加指正,就可能因非智力因素殘缺限制其發展。”為此,我校在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方面費了一番心思。
1.在行為規范認知中豐富學生情感體驗
學生在認知過程中已經對行為規范及意義有所認識和理解,如果再通過情感體驗來生成道德認識,這些規范將最終內化為自覺的道德行為,達到知行統一。因此,學校提出了“八個一”的培養目標,即“一片愛國情,一顆自信心,一種團隊精神,一身文明正氣,一副健全的體魄,一口流利普通話,一腔好奇探索的激情,一種解決問題的學習能力”,明確了自主發展的方向。提倡“四有”教育,即“言出有訓,行之有范,眼中有物,心中有人”。“言出有訓”,指規范禮儀用語;“行之有范”,指舉止文明;“眼中有物”指看到地上有廢棄物主動撿起,看到同學丟失的物品,主動拾起,并放到失物招領處等;“心中有人”指學會珍惜,善待自己,學會尊重,善待他人。此外還提出誦讀“行為規范二十條”,規范學生的行為。學校根據“中學生守則”和《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內容,制定了“江夏一初中學生行為規范二十條”,讓學生誦讀,熟記于心。“行為規范二十條”貫穿著學生的禮儀教育、團隊精神教育、學習能力教育、生活習慣教育、待人接物教育等方面的品德教育,學生人手一冊。為了貫徹“二十條”,學校開展誦讀競賽、演講比賽等活動,讓行為規范教育在生活實踐中逐步內化。
2.在潛移默化中促進學生良好品行的形成
學校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對學生的行為規范教育。校園里環境優美,功能設施齊全,文化氛圍濃郁,散落在校園各處的文化長廊、名人字畫、葡萄畫廊等,處處體現出人文關懷。學校把握“讓每塊墻壁說話,讓一草一木傳情,潤物細無聲”的原則,在樓梯間張貼“輕聲漫步,文明右行”,在食堂張貼“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等溫馨提示,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養成良好的習慣。
師德教育樹行為規范典范。學校堅持師生行為規范同步抓,制定了《江夏第一初級中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建立了“江夏第一初級中學教師個人師德檔案”,并將師德管理納入教師評聘機制。要求教師在教學區不亂吐亂扔、語言文明;在課堂教學中,不接打手機;發揚江夏第一初級中學“六種精神”,在節假日、雙休日間,不得進行有償家教活動等。引導教師嚴格自律,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影響學生。
3.在行為規范實踐中培養學生的意志行為
我校堅持“三貼近”原則,即貼近學生的生活,貼近學生的思想,貼近學生的心靈。在行為規范教育中,重實踐、重過程、重體驗,最終將其內化成自覺的品行。
第一,搭建自主管理平臺。充分發揮學生會、文明監督崗成員的職能作用,每日開展“1、2、3、4”自主管理活動,即:1次“兩室一區”的衛生檢查;2次課間操清點人數;3次食堂進餐維持秩序;4次課間巡查紀律。增強學生主人翁責任感,督促學生自律、自制、自理。學校秩序明顯改觀,學生行為規范得到深層次內化。
第二,每學期開學初,對七年級學生開展為期一周的軍訓活動,以此培養學生艱苦樸素、吃苦耐勞、勤奮學習、團結合作的道德品質和堅強意志,規范學生的“坐、立、行、蹲”姿式,養成“今日事今日畢”的好習慣,為新學期學習作好準備。
第三,開展豐富多彩的創新素質實踐活動。我們組織學生開展了“快樂雙休五個一”活動。即“看”,利用雙休日組織學生看家鄉的變化,如參觀“神州五號”模型展,與武漢大學學生互動等;“讀”,利用雙休日讓學生在家長指導下讀中外名著,增加人文素養;“做”,要求學生雙休日為家長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寫”,讓學生寫活動感想或開放性作文;“說”,讓孩子回家主動向家長說一說一周來在校的生活、學習、進步與不足等。同時,我們利用寒暑假,引導學生走出校園,投身社會,在社會中成長。如開展湯遜湖水質變化的調查,搜集江夏民間故事或傳說等。
第四,強化良好習慣。“反省教育”是強化良好習慣的金鑰匙,在每天的行為規范要求中。同學們和教師設計了許多問號,寫在了各班行為規范黑板上,如,今天說臟話了嗎?是否因瘋鬧影響了他人?等等。讓孩子們時時反省自己的行為,關注自己的點滴進步。
第五,團隊意識的培養。首先,創設“班級名片”。在班級個性化形成過程中,開展設計班級名人格言、班級名片比賽。其次,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如拔河、迎面接力、籃球比賽等活動,極大豐富了學生課外生活,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到團隊榮譽感。
第六,開展系列主題班會。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我們分別擬定了不同的教育主題。如七年級學生剛邁入初中,便召開“我適應,我努力”主題系列班會,以“我愛我師”、“我愛我班”、“我愛我校”為主題進行教育;九年級學生面臨中考,壓力很大,便開展“我愛學習”系列主題教育活動,以“學會感恩”、“刻苦學習”、“輕松中考”為主題,邀請家長一起參與,釋放學生心理壓力,使他們從容面對中考。
二、用關愛誘發學生追求卓越的動力
很多教育家都提出:“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因此要熱愛學生,特別是偏長生、學困生。關愛往往能喚醒他們取得成功的信心,激活他們的學習興趣,點燃他們愈挫愈奮的激情,引導他們去采擷成功的果實。
一是注重抓好起始年級。學校從七年級學生進校的第一天抓起,從學習基礎最差,行為習慣最不好的學生抓起,從學生起始學科抓起,規范學生的行為,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會學生學習。
二是合理編班、分組、排座,不搞優生優待。學校不分快慢班,而是公平合理地進行編班、分組、排座。七年級剛入學,學校和班主任將本年級的“優秀生”、“中等生”和“學困生”平均分配到各班,以促進教師公平競爭。同時,學校規定各班將三個層次學生平均分到各個學習小組,并按身高、視力情況來安排學生座位,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和健康的競爭與合作精神。
三是重點輔導學困生、偏長生。中等學生和學困生不會的地方,就是教師要教的地方。正是由于一初中人堅定“每一個孩子都能成人—成才—成功”的信念,全校形成了尊重學生,關心學生,服務學生的育人氛圍,努力幫助每一個學生健康成長,不忽視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也不讓一個學生掉隊,不讓一個學生輟學,使所有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取得進步,走向成功。
三、成功的主渠道在課堂
學校立足于“課堂教學是成功教育的主陣地的研究”,主要從轉變教師教學觀念和重視教學策略的研究等方面積極推進新課程改革,創設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激活學生潛能。
一是轉變教學觀念。學校在新課程改革中轉變教學觀念,強調師生雙主體和諧發展。在觀念上樹立了教師是教學主導,學生是自主學習的主體,課堂教學是師生這對生命主體綻放人生精彩的驛站,從而建立新的課程觀、人才觀、質量觀、師生觀。
二是加強集體備課、評課力度,增強合力。定期在學科組開展“我的教學困惑”的問題“會診”活動和講述“我的教育教學故事”的教學反思活動。讓教師在理論與實踐、困惑與方法、反思與重建、個人研究與集體討論中合作與探究,發揮集體智慧,提高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
三是重視教學策略重構。我們倡導“教學相長,共同提高”八字原則。提倡“讓學生先讀,讓學生先問,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學習創新”的“三讓”原則。倡導“八個優化法”,追求高效課堂,努力構建“自主、合作、探究、體驗”的教學流程,切實落實教學三維目標,重視過程學習、過程體驗,強調教師的教學方法是“引導、啟發、點撥、總結、質疑”,增強服務意識。
四是重視課外的延伸教學。學校充分整合一切有利課程資源,讓學生走向生活,走向網絡,走向社會,走向大自然。鼓勵學生學會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上網查閱學習輔助資料,讓學生在生活中積累、實踐。
作者單位 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第一初級中學
(責任編輯 田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