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29日,日本政府教育再生會議在向政府提出的建議方針中決定,把“道德課”的課時,與國語、算術一樣,升格為教科書水平。
在談到將“道德課”升格的原因時,有關負責人指出,有關道德教育,雖然在學校都安排了一定的時間來進行,但整體上存在教師不熱心教,教材也不配套的現象,目前是通過教育委員會引發的相關材料來進行教育的,升格為教科書水平之后,就可以把道德教育內容編寫成規范的教材,將規范意識、道德情操扎扎實實地教授給學生。有關負責人說,升格為教科書,并不是意味著要增加課時,“道德課”將來是否像一般課程那樣進行1~5級的評分標準,還需通過認真廣泛的討論來決定。
根據日本學校的學習指導大綱要求,目前在日本的小學和初中學校中,除每周設有一個小時左右的“道德課時”以外,道德教育“通過學校的整個教育活動來進行”;而在高中階段,通過“現代社會”和“倫理”來進行。道德課的授課時間沒有通過量化指標來進行評價。2000年小淵惠三內閣時的教育改革國民會議,提出了在小學設置“道德”、初中設置“人間課”、在高中設置“人生課”的建議,日本文部科學省于2002年向全國中小學生散發了“心中的記錄”,以推進道德、情操教育。根據2003年的調查,有90%的學校實施了該項措施。
在今年的政府教育再生會議上,正式把“道德課程”教科書化的內容寫進第二次報告。目前日本教育存在的欺負現象及年級混亂無序等嚴重問題,促使道德教育需要拿出實實在在的措施來,而“道德課程”的教科書化是重要措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