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革命年代”走過來的人,幾乎都曾經被“典型”感動過,被高尚激勵過,有著改天換地的理想和抱負。但是,當“越窮越革命”的觀念讓位于“一切向錢看”后,好多人放棄了崇高追求,改當小老百姓,實實在在地掙錢,“為自己而活”。高大、高尚、崇高的東西對于他們,猶如小說里的情節——離自己太遠了。于是,學雷鋒時,身心感動的少了,走走形式的多了;緬懷先烈時,刻骨銘心的少了,變相旅游的多了;不少人甚至對典型有了“另類”看法,不僅不為典型所感動,有的還對某些典型持懷疑態度——社會,似乎走進了一個“非典型時代”。在這種大氣候下,典型報道怎么搞?尤其對于以“吸引眼球”為追求的都市報而言,此類報道似乎更難擺弄。
但是,媒體的社會責任,要求都市報要常常通過典型的報道,讓人感受美好,看到希望,讓整個社會充盈著一種健康向上的力量,而不能一味追求所謂的“好看”、“刺激”。但是,怎樣抓典型?
過去,我們常以“高、大、全”的眼光看待典型,多以工作的標準衡量典型,甚至認為,不“蓋棺論定”就不能成為典型。結果,那些宣傳的典型,常常因為“不食人間煙火”而讓人可望而不可即,當然也就不可學。典型的引導作用,最終大多成為一句空話。那么典型報道如何適應新形勢的挑戰?哪些方式需要改進,哪些手段需要創新?《許昌晨報》在這方面做了有益探索。
一、抓身邊典型,注重“可學”性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典型報道的抓法、寫法,也必須“與時俱進”,即必須把握三個要素:接近性、群眾性和可學性。
本著這一理念,我們著重抓身邊的“小人物”作典型。他們就像“鄰家女孩”一樣,可親、可信,所以就可學。如“當代孝子”張尚昀、“獨臂英雄”呂國善、拾金不昧的李紅玲等。典型的每次推出,總會引起街談巷議,好評如潮,起到了出乎意料的正面引導作用:正確引導輿論、倡導社會文明,盡到媒體的社會責任。
這種成功讓我們悟出一個道理:典型一定要貼近生活,植根群眾,不要讓典型有什么“高難動作”,讓每個人看后,覺得可親、可信,才能可學。
“當代孝子”張尚昀這個典型的推出,正是順應了時代呼喚和形勢需要。
張尚昀背著病母去打工而又不誤學業的事跡一經《許昌晨報》率先報道,便感動了社會,無數讀者為之灑淚。由許昌而至中原,由中原而至全國,天南地北的媒體競相傳播。短短兩個月時間,張尚昀由一個默默無聞的青年學生,成為萬眾矚目的楷模。
為什么張尚昀能夠在讀者中掀起如此波瀾?難道僅僅是他的事跡被省委書記關注并批示嗎?顯然不全是。更重要的是,張尚昀的成長歷程,不是什么高、大、全的英雄,而是與你身邊的小人物沒什么兩樣,只是這個“小人物”的行為,做到了許多人并不難做到的“孝”,映襯出社會轉型期人們內心一些缺失的東西,喚醒了那些漸漸被淡化、被淡忘的傳統美德,讓人們在對照中發現不足,在慚愧中受到激勵,所以便成了典型。
而這個典型的行為,又具備很強的接近性,很高的“可學性”——試問誰沒有父母?誰不該盡孝?這種接近性一下子讓張尚昀與他們拉得很近。而盡孝本身又不是什么“高難度動作”。所以,在孝道遭遇空前“冷遇”,全社會呼喚孝道回歸的大前提下,張尚昀的出現,就像“久旱逢甘霖”一樣,能夠讓人們內心“荒蕪”的孝心重新滋長,典型的力量便顯現出來了。
事實證明,這種全新的典型解讀視角,是與時俱進、符合大眾心理的。尤其是弘揚主旋律的典型報道,如果不為廣大群眾所喜愛,不僅使記者編輯的苦心經營成為無效勞動,而且會使受眾產生逆反心理。這就要求媒體所選擇的典型,既要經得起時間和群眾的檢驗,又要有時代精神,能切中讀者的閱讀期待。
二、抓“老式”典型,涂上“新”色彩
筆者曾參與“獨臂英雄”呂國善這個典型的報道。他是一個舍己救人的“老式”典型,“新”就新在被北京市政府獎勵。這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國人對河南人的看法。于是,經過采訪前的反復研討和采訪后的一再梳理,我們決定從“新”上做文章。
首先是挖掘典型的“最新意義”。
消息發表時,專門配發了一篇意味深長的“編后點評”,稱贊“呂國善只有一只胳膊,屬于殘疾人、弱勢群體,但他卻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他是個強者!他更體現了河南人的義、勇、善、強的品質,改變了河南人在國人心目中的形象!”這是從維護河南形象的立意出發,剖析了呂國善事跡的時代精神、現實意義,使“老”典型有了更多“新意”。
其次是做好典型的新聞“延伸”。
采訪中,我們已經發現英雄沒有工作、與兒子相依為命等很多不為人知的細節,于是,緊跟著便推出系列報道稿件《誰能為英雄找份工作?》。結合現實情況,切入了英雄落難急需工作的新角度。這個反差,使人物更具人情味。而且從其“個性”遭遇中,力求反映出一個不讓“英雄流血又流淚”的“共性”主題。這種共性,在這個個性故事及人物內心世界的支撐下,顯得更鮮明,更刺眼,更有說服力,所以報道一經刊出,便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
見報后,近百家企業老總表示愿意為呂國善提供工作崗位。最后,經記者牽線搭橋,獨臂英雄呂國善終于找到了工作,他的兒子還到市區一家技校免費學習。
三、把典型當個“點”,做出擴展性
拾金不昧也是一個老主題,但《許昌晨報》抓住這個點,策劃演繹出了一組頗有擴展性、哲學性、社會性的系列報道。
襄城縣有個家境貧寒、靠開三輪車拉客謀生的平凡女子李紅玲。有一天清早,她在馬路上撿到了一個包,內裝4萬元現金。這是什么概念?相當于她蹬三輪車8年的收入。然而,她先是原地等失主,后又交到派出所。最后,當失主找到,且要送給她2000元酬金時,她卻婉言謝絕了。有人說她傻,她卻說:“良心,比4萬塊錢更重要!”
筆者在獲知這一新聞線索后,意識到這一典型的現實意義,于是在一版頭題以《良心,比四萬塊錢更重要》為題發表,并特意配發具有現實意義的評論《感動,也是一種力量》:“在目前的社會轉型期,見錢眼開的人多了,見利忘義的人多了,甚至還有人見錢暗起殺心!見錢‘出租’權力!連一些親人,在錢的面前也會丑態百出!然而,就在很多人感慨世風日下、無能為力甚至隨波逐流時,還有像李紅玲這樣的人,通過自己的行動,展現出樸素而高尚的人格,著實讓人感到提氣,舒爽!因為她讓我們看到了社會的美好,也看到了自己內心仍在向往著美好的東西。這正是我們社會的希望!”
之后,省委宣傳部主辦的《河南新聞閱評》第51期,用整整一期一篇文章的篇幅,刊發閱評員的評論《老主題做出新文章——評〈許昌晨報〉關于拾金不昧的系列報道》。閱評員指出,這組報道善于選擇典型、善于編讀互動、善于舉一反三,把有價值的新聞用足用夠,擴大了報道領域,豐富了報道內涵,取得了更佳的宣傳效果。
(作者單位:許昌晨報社)
編校:楊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