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民生、重視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要求。作為“喉舌”的新聞媒體,關注民生,是其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同時,新聞工作“三貼近”的原則也要求媒體把視角投向基層百姓,關心和報道民情民意。近年來,媒體關注民生的報道深受群眾歡迎,但在此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偏差,如一些敏感性報道引發混亂、過度的輿論監督給政府添亂,以及個別媒體在追求報道平民化的過程中陷入庸俗化、媚俗化的怪圈等,需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筆者認為,媒體關注民生、報道民生要注意處理好以下幾個方面的關系——
一要處理好對上級負責和對人民群眾負責的關系。媒體作為黨和人民的“喉舌”,聯系黨和群眾的“橋梁和紐帶”,其性質決定了既要關注民生,積極為民鼓與呼,同時也要堅持新聞工作的黨性原則,自覺執行和宣傳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當前,我們國家正處在改革、發展的重要關口,還存在著一些暫時難以解決的矛盾和問題,如何正確認識和做好這些社會矛盾的報道,促進矛盾的有效解決,達到社會各階層的和諧,是當前擺在新聞媒體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媒體的責任就是要弘揚主流的、健康的民意,以維護大局的穩定。在報道這些矛盾時,要注意平衡,把握好火候,要站在黨和政府的立場上,積極引導群眾正確和理性地面對各種矛盾糾紛。
不管是媒體還是政府,關注民生,總是要把著眼點放在當前最迫切需要解決的熱點、難點問題上,這些熱點和難點問題關系著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對政府而言,解決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是一個與時俱進、不斷提高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很短的時間內把所有的問題都解決;對媒體而言,關注民生也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其中會涉及許多政策法律法規和民情民意民愿等問題,也必須慎重對待,妥善處理好各種關系。要從當地的實際和客觀條件出發,在現有條件下可以報道的去報,以敦促事情的盡快解決。對那些明知道受現實條件的制約暫時不可能解決的,還是不要報道為好,要量力而行,把好事辦好,做到既貼近百姓又不給政府添亂。
二要處理好報道和引導的關系。在公眾輿論代表的社會輿情與黨和政府的主流意識之間,新聞媒體起著橋梁和紐帶作用。一個社會的民意表達,能不能緊跟社會的主流意識,如何把公眾輿論引導到理性和建設性軌道上來,新聞媒體責任重大。媒體關注民生,關注普通百姓的生存環境和生存狀態,深受百姓的歡迎。然而,有人卻錯誤地認為媒體關注民生,也就意味著反映百姓的困難和意見越多越好。事實上,如果人們每天在媒體上見到的都是諸如此類的報道,自然而然就會被引發出對現實社會的不滿情緒和錯誤認識,甚至有可能誘發新的不安定因素。面對一些敏感問題和事件,除了要進行客觀公正的表述、分析外,媒體還要站在更高的層面,事先設想到可能帶來的社會影響,積極疏導輿論,協調關系,化解矛盾。我們應該提倡新聞記者不僅要向受眾展示事件,描述沖突,還要向受眾解釋事件的前因后果,引導受眾客觀公正地看待發生的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無論是社會新聞還是生活資訊,無論是災害報道還是軼聞趣事,都應該突破就事論事的層面,賦予它新聞的文化內涵和深層的社會意義。
輿論監督是媒體關注民生高舉的一面大旗。媒體適度的批評和建議,能及時向政府傳達民意,幫助政府了解民聲。我們在提倡加強新聞輿論監督的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輿論監督一定要有度,要防止新聞媒體輿論監督的濫權越位。媒體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自身在社會格局中的正確定位,弄清自身是“觀察者”而非“參與者”。新聞媒體開展輿論監督,必須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進行,同時要著眼于促進問題的解決。要分清輕重緩急,抓住那些典型的、有緊迫現實意義的、與廣大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問題進行報道,促成問題的盡快解決,達到既讓黨和政府滿意又讓人民群眾滿意的目的。
三要處理好媒體的社會責任與量力而行的關系。媒體關注民生,把普通百姓的生存環境和生存狀態作為新聞表現的來源和視角,深受百姓的歡迎,這是媒體的社會責任之所在,同時也是媒體自身發展的要求。近年來傳媒和受眾彼此間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媒體每天需要大量的新聞線索,百姓有什么家長里短、煩惱瑣事,也都愿意找媒體反映和幫忙,結果造成了這樣的情況隨處可見:哪個地方出現火災了,市民首先撥打的是報社或電臺電視臺的熱線電話,而不是火警電話119;有不少受眾把媒體當成了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大俠”,遇到亂收費等不公平的事情了,首先是找記者解決,而不是找相關的政府部門,媒體的記者也因此而疲于奔命。雖然排隊找新聞部門解決問題的現象我們已經司空見慣,但是說到底,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新聞媒體只是一個信息傳輸的交流平臺,是一種大眾傳播媒介,絕不是政府的一個職能部門,它的作用應局限于表達民意層面,而不能代替行政執法。媒體可以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敦促有關部門轉變作風,為老百姓辦實事好事,同時也要為部門做相關的解釋工作,促使政府和百姓的關系向好的方面轉化,不能因為插手為百姓解決問題就可以不按程序辦事,搞特殊化。媒體要在自身發展和關注民生之間尋求一條道路,在其應擔當的社會責任和為老百姓服務方面尋找一個合適的支撐點,把握分寸,量力而行,既要牢記和堅守責任,又要時刻注意不越權,不妨礙政府的正常公務。
四要處理好新聞報道的平民化與避免庸俗化的關系。媒體在關注民生的報道中所遵循的是“平民視角、民生內容、民本取向”的新聞理念,但一些地方的媒體在具體報道過程中由于過分迎合受眾需求,追求收聽和收視率,在強調趣味性和娛樂性的同時,沒有把握好一個合適的度,使新聞報道在追求平民化的過程中失之偏頗,走上了庸俗化或媚俗化的道路。具體表現為:在選題上過于“雞毛蒜皮”、家長里短、內容瑣碎雷同;在報道方式上過分追求新奇和懸念,或者孤立地報道單個事件,不做深入、系統的挖掘,缺乏對新聞事件、對社會生活的整體觀照。其實,民生新聞除了奇聞怪事、家長里短以外,還可以涵蓋與百姓生活相關的政策服務資訊等多方面的內容。今后媒體在關注民生的報道中要著重解決的是擴展報道的廣度與深度問題,做到既要有平民的視角,又要有正確的導向和較高的品位。
(作者單位:駐馬店人民廣播電臺)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