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擁有電視機人數最多、電視臺最多的電視大國,電視人口覆蓋率較高,2001年《中國廣播電視年鑒》統計為93.41%,電視臺數量也超過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可以說國內電視媒體林立,市場競爭處在一種“戰國群雄紛爭”的格局。在這個格局中,央視“如虎”,省級(含直轄市)眾多上星電視臺“如狼”,在群狼包圍一虎的對峙中,其他市縣級電視臺(所謂的“小臺”)的生存發展空間極其有限,甚至受到地緣、投資、設備、體制、人才、廣告收入以及電視節目播出覆蓋面窄小等諸多因素的制約,想大規模發展的可能性極小,在這種情況下,每個“小臺”都在絞盡腦汁、想方設法地經營,但經營起來也是舉步維艱。面對“嚴峻的現實”,“小臺”如何辦好,如何走出一條新路,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靶∨_”要辦好,不僅是經營理念和方法的問題,最基本的核心問題是“小臺”如何辦好“電視欄目”的問題。就這一點來講,大連開發區電視臺所辦的訪談欄目《改變》可以給我們一點啟示。
大連開發區電視臺是一個“小臺”,但是他們新辦的訪談欄目《改變》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陡淖儭饭澞块_播一年來,以其準確的定位、感人的故事、紀錄片的表現手法,制作出許多讓觀眾記憶深刻的專題片,其中還有一些節目在省、市評比中獲獎,他們的節目也作為線索被省、市級報、臺采用。以此為例,本文探討一下“小臺”辦好訪談欄目的基本策略——
堅持民本思想,圍繞地域特點,打造自己的精品欄目
以民為本,這是“小臺”安身立命的法寶之一,尤其是要關注“小臺”所在地域的人民群眾的生活實際,把他們所關心的活生生的身邊的人和事“搬到”電視熒屏上來,那一定是他們愿意看到和期盼看到的,這樣的節目也是吸引觀眾的。有了“人和事”就需要一個好的欄目來“播出”,采用什么形式就需要“小臺”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量力而行。大連開發區電視臺《改變》欄目就采用訪談的形式展示在開發區經濟建設中的“人和事”。
《改變》作為大連開發區電視臺的一個新創立的欄目,欄目名稱具有和“開發區”歷史、現實的巨大變化相一致的總結性特點。開發區在改變,欄目叫《改變》,所訪談的內容分別是“觀念改變、人生改變、思想改變、工作改變、環境改變”,這些改變都來自近20年來大連開發區經濟建設中的“人和事”,“人”是開發區改變的創造者、親歷者和見證者;“事”是在開發區改變中出現的“感人的事”?!叭恕笔堑讓又行∪宋锏摹叭恕?,“事”是小人物所做出的“事”。這樣的“人和事”結合出現在電視中,就會吸引觀眾,受觀眾重視,老百姓的話就叫“愛看”。
《改變》欄目中播出的《義工祝瑞伍》訪談的是義工祝瑞伍,他自己的生活并不富裕,平日里靠家里開個小服裝店,幫別人修個鎖、配配鑰匙,維持全家生活,但卻把多年省吃儉用攢下來的錢,絕大部分用于幫助有困難的人。《記錄家鄉的王潤奇》訪談的是王潤奇,她是開發區灣里街道宜寧社區的動遷居民。小時候由于家境貧寒,王潤奇只念了5年書就不得不輟學了,但她一直很喜歡看書。家里那些已經發黃的書籍,好多都被她翻得破爛不堪。20世紀90年代,開發區在改革開放大潮的推動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這種變化又深深地影響了王潤奇,她的生活不再是農活和家務,還多了寫作,她要用她的筆,記錄周圍人的變化和家鄉的變遷。十多年來,她寫了4部記實小說,共計20多萬字,成為灣里街道遠近聞名的“平民作家”?!稄墓こ處煹桨茨煛吩L談了一名曾經是出色的工程師,失明卻改變了他的整個人生軌跡,后來成為盲人按摩師的邢春陽的悲喜人生?!独蠞M和阿滿》訪談了風靡大連并走向全國的阿滿亮鞋行連鎖企業的大小老板老滿和小滿。
從這四個訪談中,我們可以看到《改變》欄目的平民意識,從平民中選出優秀的“典型”,進行訪談,訪談“小人物”,看重“小人物”的社會意義。和當下流行的“明星”、“領導”、公眾人物訪談相比,《改變》堅持了“民本”思想,更注重地域特點,打造了“小臺”自己的品牌。
堅持樸實原則,量力而行,提升訪談的文化品位
訪談的節目不好做,采訪什么人,怎樣訪談,邀請什么樣的觀眾,采用什么樣的形式,這些問題都已經被做節目的人挖空心思想遍了的,“大臺”想盡了,“小臺”辦訪談的節目也會想到?!陡淖儭窓谀吭谶@上面顯得很簡單,他們采用的方法就是回放采訪對象的“短片介紹”,然后直接進入采訪,中間邀請一到兩個相關人士做參與性談話,沒有什么“電話連線”、“信息平臺”、“現場觀眾互動”等花哨的“形式”。堅持樸實的原則,這是“小人物”訪談的一個重要原則,它不娛樂,也不搞笑,更不花哨,就是“訪談”,并通過“訪談”來挖掘“小人物”的內心世界和行為動機,有效地達到了《改變》的欄目宗旨,在這一點上《改變》做得很到位,這符合“小臺”的經營特點。
“小臺”辦欄目就要堅持樸實的原則,不需要大投入,實際上也沒有必要什么節目都要大投入,換句話說,什么節目都要大投入的話誰也投入不起。這樣,就需要思考在簡單中尋求“意義”和效果。簡單也是一種“新穎”,也是一種“出奇”,和當下各種泛濫的花哨娛樂節目和無意義煽情的訪談節目相比,《改變》的出現,恰恰是一種出新、出奇,反而達到了返璞歸真的效果。不重視形式,而重視內容,這是《改變》的核心要素。因此,“小臺”在辦訪談節目的時候,不要跟風“大臺”,也不要和“大臺”相比,要量力而行,做好自己。形式僅僅是形式,重要的是要挖掘訪談對象的內容,提升訪談的文化品位。
堅持踏實工作的作風,做好深入采訪
《改變》欄目的成功之處,還有一點,就是這個整體的創作班組是一個團結的,肯于吃苦的團隊。他們工作踏實,細微,不厭其煩。這對于一個“小臺”辦好欄目來講至關重要?!陡淖儭访恳黄诘脑L談策劃文案寫得都很詳細,其中細節寫道:欄目組分成兩個工作組交叉進行工作,每個組有兩名策劃,其中一名策劃兼演播室攝像,短片攝像一人,負責兩組短片攝像任務,主持二人負責兩組主持,主持必須與策劃一起采訪,了解情況,每周召開一次全體例會,每名策劃報出自己的選題,選題要有必要的背景和基本內容及采訪思路,經例會研究通過后,方可進行采訪。這里面的“主持必須與策劃一起采訪,了解情況”的要求是當下很多“小臺”訪談節目不能做到的。
很多“小臺”所辦的訪談欄目,主持人與嘉賓之間沒有任何溝通的過程,甚至主持人在錄播之前都不知道所訪談的“人”是誰,只是按照導演或者領導的吩咐匆忙上場而已,或是沒有見面只是通過其他途徑獲得了一些資料,提煉出幾個問題而已。這樣盲目的訪談,對于“小臺”來講一定是失敗的。所以說,“小臺”辦訪談,選準人物,一定要深入基層,深入一線,廣泛收集素材,不僅采訪訪談對象,還要采訪相關人員,從而挖掘出訪談人物的深刻內涵。尤其是主持人更要參與到這樣的采訪當中,使訪談效果更客觀、更生動、更真實、更具有說服力。
《改變》的主持人是記者出身,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采訪功力,同時也是該欄目的編導。我們看一下《記錄家鄉的王潤奇》訪談時主持人的問語:
主持人:大家好,今天我們請來的嘉賓她只有小學文化,卻寫了好幾本書,她只是一個農村婦女,卻在鄰居中小有名氣。到底怎么回事呢。讓我們先來看一段短片。
王潤奇:…………(以下均略)
主持人:今天我們的演播室就請來了片中的主人公——王潤奇。王阿姨,您好。剛才片中說,您已經寫了四部小說了,這些書出版了嗎?
主持人:您怎么想起寫書了呢?
主持人:人有很多追求和選擇,有時間可以打打撲克,嘮嘮嗑,也可以做做家務,為什么非要寫書呢?
主持人:可是您只念了五年書,那寫作時是不是會遇到很多困難?
主持人:那么您怎么克服這個困難的呢?
主持人:就這么邊查字典邊寫,王阿姨您堅持寫了多少年了?
主持人:每天都寫嗎?
主持人:寫作其實是一件非常折磨人的事,因為我本身也跟文字打交道,有時為了一句措辭,都會一整晚不睡,那您是不是也有這種情況?
主持人:其實我覺得寫作上的困難也許都不能算是困難,因為真正的困難是如何面對大家對您的評價。想知道鄰居們對您寫書都是怎么看的嗎?讓我們來放一段采訪。
從上面的問語記錄上我們可以感覺到,主持人不僅對訪談對象十分熟悉和了解,更重要的是,主持人問語的態度具有很強的親和力,感覺就像嘮家常,由簡到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小臺”的主持人不能裝“大明白”,也不能是“大忽悠”。《改變》中的主持人在老同志面前像鄰家的“閨女”,在小同志面前像鄰家的“阿姐”,具有極強的親和力,有了這樣的親和力,訪談很容易進行,也很容易達到預期效果。實際上,這些效果的成功關鍵在于,他們的工作是踏實的,采訪是深入的,沒有這些就沒有好的訪談欄目。
面對當下電視欄目經營的困境,很多電視臺都在想辦法,出新,出奇,甚至出怪。實際上,只要是真正的努力,做好市場和受眾調研,思想和觀念正確,堅持“民本”思想,踏實工作,就能想出好的欄目,辦出好的欄目。
(作者系渤海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碩士生導師)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