曬客是什么?就是把自己的中意物品、生活瑣事、思想心得等,放到網絡上與人分享,由人評說。曬客的“曬”源自英文“share”(分享),網民們用漢語的“曬”來翻譯“share”,兼顧了漢語“曬”和英語“share”的內涵,道出了曬客的兩大特征:其一,敢于將私物、私事像曬東西一樣暴露給大家;其二,公布的目的在于“share”,即和別人分享。
網絡為曬客打開了一扇相互交流的窗口,通過網絡曬客,能在陌生人面前敞開心扉真實地談論許多隱私、熱點話題,這滿足了信息開放社會現代人溝通的需求。從信息傳播角度看,曬客是網民自媒體行為的一次升級。
曬客的文本意義
“文本是一個(一套)具有獨立意義的符號或符號集”。①文本的內涵多半源于符號學或語言學學派,因而隱含這樣的定義——“意義生成與交換的核心”。曬客的文本符號構成比較豐富,包括了文字、圖片、影像等。為此,曬客所展現出來的文本意義是,通過運用不同的符號系統,將個人或他人的部分隱私公開化,通過展示評價,使個體意義得到最大的滿足。
曬客的文本意義還在于網友之間可以實現跨符號的溝通,從曬客最初的文字符號交流,發展到現如今圖片、影音等多媒體手段的交流,曬客間的“分享”手段出現了多元化,符號交流也不僅限于同系符號的交流,文字與圖片、文字與影音等不同交流形式進一步擴大了曬客群體,使網絡派生出來的博客、播客也一展手腳,成為曬客群體中的積極推動者。
在信息傳播過程中,編碼者是信息傳播的核心環節,是傳播中掌握話語權的所有人。曬客是信息的發端,是編碼者,是傳播者。曬客以自我隱私為信息內容,突破社會關系中的許多禁忌,獲得了個人“自我實現”的最大滿足。由于網絡新媒體對信息傳播傳統話語規則的改變,這就為曬客的產生提供了足夠的生存基礎和空間。在外在形象塑造的“自我”和自然狀態下“本我”的構造矛盾中,曬客是更接近于“本我”狀態的個體狂歡,所以,曬客所承載的文本符號,更符合原始的本態,更值得大家信任,所以才獲得了極大的發展。
曬客的信息傳播意義
進入新世紀以來,“公民新聞”在海外傳媒界勃然興起。“公民新聞”涵蓋了包括博客、維客、播客以及公民網在內的多種網絡新聞媒體形式②。這些網媒新寵的特點是對于新聞傳播者的價值的認定,即突出公民新聞運動的特點,這也是與傳統媒體相互區別的界點。曬客的出現,則在互動上提升了作為受眾者的利益,是對上述“公民新聞”的一次升級。
增添了新的傳播價值觀。在新聞傳播的認定上,如果信息只給一個人看,那只是寫日記,如果幾十人看,就是一個圈子的內部傳遞,如果有幾百人看,就是有影響力的一種勢力和權力,如果有幾千人看,就是一個傳播信息的媒體。曬客的發展,是從局域交流走向傳播,從單一信息發布發展成多種復合性信息傳播。
《維基百科》的相關條目指出,傳統新聞的五個W需要加以擴展,媒體應進一步說明所刊載的新聞為何對公民及其社區是重要的。③博客等傳播“公民新聞”載體的出現,改變了公眾對于新聞傳播的傳統認定。在互聯網上,信息不再來源于特定的傳播者,即傳統媒體,可以來自任何組織和個人,信息內容多元化,幾乎無所不包,使得媒介組織提供給公眾的信息比重降低,公信力也相應下降。而曬客的出現,則豐富了網絡的傳播內容,拓寬了網絡新聞媒體的傳播屬性,明確了公民信息交流的互動性,這一變化無疑會提升“公民新聞”的傳播影響力,完善自媒體的信息傳播的結構關系。
傳播行為的“自我實現”。曬客滿足了人們通過網絡平臺公示隱私的渴求。從心理角度講,每個人對于私密都有種探微索隱的心態,曬客是對真實世界隱私揭露的一種補償。由于網絡公示隱私的半封閉狀態,滿足了“窺私者”的興趣,同時也有種被人分享隱私的新的體驗,所以在滿足了個人半封閉心態的同時,也對現實生活給予了一種虛擬的補償。
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把符號分解為所指與能指兩個維度,前者是概念、內涵,后者是影響、形象等。“能指具有獨立的品質和自由權利,它可以完全游離于所指之外。”④羅蘭·巴特欣喜發現了能指的這種獨立性和自由性,認為正是能指的獨立性和自由性帶給了讀者快樂。曬客的傳播行為本身還不在于隱私的完全披露,而在于獲得過程的欣悅,是本真世界的直面披露。“不是對真相的摘取,而是意指過程的層層重疊。”⑤曬客推動的文本符號間的跨越傳播和互動,能調動起個體傳播者的積極性,完成他們傳播行為的自我認同和實現,凸顯符號能指本身獨立和自由的屬性。
曬客要實現傳播的最優化效果,當然離不開個性化集群。通過網絡平臺超越現實生活,以形成一個開放的個性化集群,從而獲得改變話語規則的渠道。目前,媒體雖然在貼近性上下了很多工夫,但是文化霸權形成的慣性短時間內無法改變,傳統媒體模式是我說你聽,而且媒體所“說”也往往經過過濾,與現實還有著一定的差距,而曬客要做的就是突破這些差距,拋開程式化的一套表達方式,把原生態價值傳播出來。通過傳播,形成一種輿論,從而引起社會的關注。
曬客的輿論監督功能。眼下,我國媒體輿論監督的格局正在悄然發生變化,以理性引導為特征的后輿論監督時代正在形成。在后輿論監督時代,輿論監督的“明星媒體”已不復存在,多極共存,理性和諧是目前的輿論監督媒體的現狀。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在輿論監督報道中相互配合,形成了泛媒體間合作的輿論聯盟。⑥在這種泛媒體聯盟中,網絡媒體憑借多元的信息源逐漸成為輿論監督的發起者。
最近,曬客中的“曬黑”族異軍突起,這一族以集群的威力,一旦了解到社會上的不平事,即通過網絡將其詳細披露出來,喚起人們的警覺,人們稱之為“曬黑族”。隨著傳統媒體的介入,“曬黑行為”的監督作用被部分放大,網媒與傳統媒體之間的輿論監督聯動也悄然浮出了水面。在媒體互動監督行為中,曬客扮演的是類新聞源的角色,這更有利于發揮草根階層的輿論監督作用。
曬客社會實踐意義嬗變的可能性
不可否認,曬客在短時間內能夠給人帶來新體驗獲得的愉悅,但是畢竟其交流形態還是呈半封閉狀態,人還是要生活在社會中,生活在一個相對固定的圈子里,有限度地曬客還不會造成影響,一旦形成過度遷移,就可能引起種種利益糾紛。實際上,曬客不僅僅滿足于自我“晾曬”,他們還會逐漸透露身邊人的一些隱私,從而造成不必要的麻煩。缺乏有效約束力的曬客會產生一定的虛假甚至惡意行為,帶有欺騙或胡來性質的曬客使其本身發展也面臨著可能發生的嬗變。
“曬黑行為”著意要曬的是“黑”,真實客觀是其生命力。參與“曬黑行為”的曬客,必須秉承事實原則,堅守道德底線和法律底線。在互聯網條件下,由于人人都可以傳播,這樣信息傳播的控制環節就會出現問題。傳播學奠基人之一庫爾特·盧因1947年提出了“把關人”的概念,以說明傳播者在大眾傳播中的控制作用。⑦由于把關標準的模糊化,曬客本身作為“曬黑行為”的監督者,作為自我傳播行為的“把關人”,這就引發了一個必須回答的問題:曬客傳播有沒有共同的把關標準。事實上,“曬黑行為”在“把關人”環節上的缺失使傳播過程失去了必要的信息過濾。
在信息“把關”上,如果曬客“曬私”,只要自己愿意、不傷害別人且不違背法律,無人無法可以管;曬客“曬公”,只要不違背相關法律且自愿承擔責任,也可以依法包容;而曬客“曬黑”,則需要慎重對待,因為這既涉及法律責任也涉及個人隱私、企業形象和社會和諧等問題,如有不慎,便會淪為惡意打擊報復、發泄私憤私怨和擾亂社會秩序的惡行。所以“曬黑行為”是曬客文本意義能否發生嬗變的關鍵所在。
在可能發生嬗變的語境中,曬客究竟會走向何方,現在還不能做判斷。是在其文本意義不斷強化后形成更大活力?是曬黑行為得到內在規范后變得更加理性、成熟?還是在“把關”缺失的情況下,將自己送進無休止的矛盾或糾紛之中?當然,堵莫如疏,只有充分正視它,想辦法使其不斷完善提高,才能使之健康發展,為公民維權提供一條新的通道。
注釋:
①李彬:《符號透視:傳播內容的本體詮釋》,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
②范東升:《公民新聞的興起和啟示》,《國際新聞界》,2006(1)。
③《維基百科》是以維基技術為基礎的新型的網上百科全書。
④林秀琴:《零度寫作》,世紀中國系列論壇,2005年11月11日。
⑤羅蘭·巴特:《文之悅》,法國色伊(Seuil)出版社,1973年。
⑥關于后輿論監督時代的論述。參見《新聞知識》雜志2007年第4期本人撰寫的《中國媒體走進后輿論監督時代》一文。
⑦劉正榮:《“人人即媒體”與大眾傳播要素的質變》,《國際新聞界》,2007(4)。
(作者單位:山東煙臺魯東大學校報編輯部)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