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擁抱心中的彩虹》長篇通訊見諸2007年2月5日的《安陽日報》后,好評如潮。我們回憶此次采訪的整個過程,得到了心靈的凈化,思想的升華。我們由衷地感謝自己所從事的新聞職業,同時,我們也深深地被張學軍、許玉香夫婦及他們的一雙兒女感動,讓我們內心深處激蕩起一份恒久的思索。
一雙兒女,都患有先天性玻璃脆型骨質疏松癥。據醫學專家介紹,這種罕見病發病率為十萬分之一,造化捉弄人,十萬分之一的幾率卻兩次選擇了這個家庭。面對這對收入微薄的夫婦,許多人會問,他們靠什么支撐起這個家,他們的兩個孩子又為何能自強不息,成人成才?
走進這個家,我們所聽所看的,是一個個感人肺腑的故事。這份對心靈的觸動,不是嘩眾取寵的炫耀與張揚,而是一份用語言無法形容的最樸實、最實在的愛,這份愛是一首永恒的樂曲,每一個音符就是他們的偉大靈魂,平凡的他們用最質樸的語言,把“愛”字寫在了人間。
我們是帶著淚水采訪這一家人的,但我們又把淚水轉化成了力量,力圖用我們的文章讓讀者產生共鳴,弘揚德行,激發道德,引領行動,這是新聞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快人一步的采訪
新聞講究的就是一個新,快人一步方能勝人一籌。在其他新聞媒體還未出動之前,我們就與主人公張學軍取得了聯系。為了不耽誤他的工作,我們就將時間定在晚上。記得那天晚上7時許,我們與本報的攝影記者準時到了張學軍的家,一口氣采訪了三個多小時。
因為家庭困難,張學軍所在的街道辦事處三次找到他,讓他申請低保,都被張學軍婉言謝絕。有一次辦事處領導實在看不下去了,替張學軍辦理了手續,通知他來領錢,可張學軍硬是不要。他說:比我們困難的人還有很多,把救助給他們吧,我們不能給國家增加負擔。
可是只有許玉香知道,自從有了這兩個多病的孩子,張學軍就常年打兩三份工,經常后半夜甚至凌晨才能回到家。為了攢夠給孩子看病和上學的錢,四五十歲的他還要和20多歲的小伙子搶活干到天亮。前幾年,張學軍每天只睡兩三個小時。20年來,張學軍做過搬運工、修過鍋爐、推銷過鋼材,有苦從不說,有累從不喊。這或許就是張學軍夫婦對子女的全部的愛。
對于張學軍這一重大典型,我們沒有就事論事,而是放在時代的大背景中去衡量,尋找這一家人的思想內涵,把握對人物的思想定位。我們認為,在構建和諧社會之中,加強未成年人教育,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尤為重要。我們要順著這一思路去把握、體現和提煉主題。同時,通過仔細閱讀分析有關張學軍的事跡素材,我們認為,他們一家人可以挖掘的閃光點不是少,而是太多,而怎樣找到最耀眼的那一束光就成了我們當下要做的工作。接下來,我們思考張學軍這家人的哪些東西最能扣動讀者心弦,這就是報道取得成功的關鍵點。按同行人士的說法,這就是一個報道的角度問題。
與采訪對象零距離
好新聞不是寫出來的,而是采訪出來的。俗話說“七分采訪,三分寫作”。當今,有些記者在采訪中,往往擺出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我問你答,缺乏情感交流。
在這次與采訪對象面對面接觸的時候,我們首先擺正自己的位置。在心理上,我們沒有把自己的身份定位于記者,也沒有把采訪對象定位于采訪對象,而是忘記自己的工作身份,有意識地進入一種生活角色,把他們看成是朋友、鄰居,甚至家人,與被采訪對象拉家常,這樣坦誠、坦蕩地與他們交流,也就少了僵局和尷尬的被動局面。
以心換心,我們的真誠感動了他們,許多不愿意談及的往事他們都無拘無束地告訴了我們。張學軍的妻子許玉香說:我們沒有把你們當成外人。也難怪在談到動情處,許玉香淚如雨下。我們也跟著吧嗒吧嗒直掉淚珠。后來,哪位領導來家里看望,哪個單位讓他們去演講,這家人首先向我們通報。
通過這次采訪,我們深深地感到,交流是一種雙方互動的行為。通過交流,采訪者和被采訪者可以更好地交換思想,了解對方,從而可以使采訪更加深入,甚至可以在交流過程中得到啟發,深化對主題思想的認識。作為記者要善于同采訪對象進行交流,要善于盡快相互了解,這樣才能使采訪對象明白記者的意圖,詳盡地向記者介紹有關情況,介紹新聞發生的背景情況。
要與采訪對象進行交流,就是接受臨時采訪任務,我們對不熟悉的人和事,也要求盡可能地做好采訪準備,了解采訪對象或采訪的事件,準備得越充分,采訪成功的把握就越大。
構思獨特精心寫作
文以意為主,為文必先立意。立意,即主題思想的提煉和確立。立意如何,直接關系著作品的價值和高度,然而,地市報人由于受其地方的局限,在立意中往往容易出現站不高、望不遠的現象,因此,新聞采寫如何做到“自出機杼、成一家風骨”,“言人所未言”,便是首要的問題。依筆者之見,緊扣時代脈搏,自覺培養和增強宏觀意識,找準宏觀與微觀的結合點,其作品就能立于全國或全省應有的位置。我們采寫的這篇通訊受到人們的關注,正由于此。
在寫作上,我們以愛為紅線貫穿全文,以人物、時間為主線,環環相扣。在寫張學軍與孩子時,筆墨詳略得當,運用具體生動事例表現。行文點面結合,選材精煉得當。不僅寫張學軍關愛孩子,同時也寫孩子自強不息,蓬勃向上的精神。此文雖然時間跨度大,但開篇以引語式介紹為由頭,這一特寫鏡頭增強了通訊的時效性和感染力,緊緊抓住了讀者關心的問題,很有說服力。
在這篇通訊寫作的形式和表現方法上,我們大膽嘗試,勇于求新求異,敢于獨樹一幟、別開生面,運用了自然、輕松的散文筆法等多種手段,追求多樣化、新穎化,及時、真實、具體地反映不斷變化著的時間及事實,用感人的事跡貫穿全篇,少些結論、敘述式的語言,擺脫了傳統的平面寫作,使新聞作品盡可能有現場感、跳動感,突破了自己傳統的寫法,增強了通訊的可讀性和感染力。
這篇文章的采訪和寫作過程讓記者深刻感受到,一名記者只有用腦、用心、用情去全身心地投入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才能寫出優秀的作品,才能無愧于自己記者的稱號,無愧于這個激情的時代。
(作者單位:安陽日報社新聞評論部)
編校: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