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正值香蕉上市季節,一個以訛傳訛的“致癌風波”突然宣布了海南香蕉的“死刑”,令香蕉收購價格從每公斤3元降到0.3元,每天出島香蕉由原來的7000~10000噸,減少到3000多噸,海南蕉農每天損失1400萬元。禍不單行,4月底又發生的“香蕉SARS”短信謠言,讓海南香蕉再次遭到重創。
在今年一系列的香蕉謠言風波中,以海南香蕉為代表的國產香蕉損失慘重,據統計,僅海南蕉農直接損失就達8.22億元,受損面積37.6萬畝,受災蕉農100萬人。
為何一則看似客觀的報道會給社會及人民的利益造成如此大的損害?作為信息傳播者的大眾傳媒在事件里又該擔任怎樣的角色?
謠言四起果賤農傷
從相關報道中我們得知,這起流言傷農事件的真正訛傳源于今年3月13日廣東某報發表的一篇名為《廣州香蕉染“蕉癌”瀕臨滅絕》的文章。文中稱,廣州香蕉因為大面積感染巴拿馬病毒,幾年內就會滅絕,這種病毒被稱為香蕉“癌癥”和香蕉世界的“非典”,而且病毒還在四處蔓延,已經有多個國家和地區深受毒害。隨后的3月20日,廣東某網絡媒體又刊載了香蕉、蘋果等12種水果,由于在后期處理中使用了有害物質,導致水果帶有殘留有害物質,成了“毒水果”的消息。之后許多網站轉載,一時間街頭巷尾議論紛紛,很多人誤以為吃香蕉會得癌癥而拒買,導致海南香蕉銷量急劇下降,價格猛跌。海南省香蕉協會有關負責人透露,今年3月20日前,香蕉主要產區樂東、東方、澄邁等市縣,收購價格為2.4~3.2元/公斤,之后卻降到0.2~0.3元/公斤,每天運銷島外的香蕉已由原來的7000~10000噸,減少到3000多噸。如果按每公斤降價2元的話,全省蕉農每天至少損失1400萬元。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4月24日中午,海南省澄邁縣香蕉種植大戶牟偉收到一條朋友轉發的短信,短信稱“目前海南的香蕉中發現了一種病毒,類似于人類的SARS!請轉告每個你珍惜的人!”當日,恰是謠言傳播最兇猛的一天。
來自有關部門的權威調查顯示,謠言最早發現于4月16日上午9時,在22~24日達到傳播高峰,其中24日短信傳播量最多,總計4791條;謠言短信的發送來源并不唯一,有來自中國北方最大的香蕉集散地沈陽,也有浙江寧波、江蘇等地,隨后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迅速蔓延。正是由于謠言短信在國內主要消費城市的散播,使得消費者對海南香蕉的安全性再度產生疑慮,又一輪毀滅性的打擊重創了海南香蕉業,短短幾天時間,香蕉價格繼續下跌,三分錢一斤的價格刷新了最低價格記錄,成千斤的待收香蕉爛在了地里,農民們損失慘重。
事隔三月影響猶在
“香蕉0.5公斤0.09元,就這樣都找不到老板收?!痹诤D限r村成片的香蕉林里,爛香蕉隨處可見,賤得還不如垃圾值錢。6月以來,“蕉癌風波”和“短信謠言”仍在對海南香蕉施加余威。
6月13日,記者在海南澄邁縣福山鎮紅山農場豐西村看到,一串串香蕉掛在樹上,很多已經熟透,輕輕一搖,就啪啪墜落。蕉農謝許仁說:“今天摘了2500公斤香蕉,只賣了450元,0.5公斤才0.09元,就這么賤的價格還沒有人來收購,連化肥錢都賣不出來?!?/p>
他說,按每株香蕉投入12元計,他種了25畝香蕉,花了6萬多元,這還不包括全家人一年的辛苦勞作,如今都打了水漂。今年快60歲的老謝,一想到月底還得給兩個上大學的兒子寄生活費就犯愁。
與謝許仁有類似遭遇的蕉農在海南還有很多。在瓊海市塔洋鎮,很多成熟的香蕉爛在地里,無人問津。記者在一個香蕉收購站遇到蕉農吳永生,他剛剛賣完自己的一車香蕉,一臉無奈地捏著幾張鈔票說:“1000公斤的一車香蕉,就換來200多元錢。這點錢能夠干什么,單單把這些香蕉從地里運到車上就得30多元。”一位香蕉收購代辦點的老板也難受地說:“這些香蕉長得稍微走點樣就沒有人要,只能扔掉??粗夹奶邸!?/p>
福山鎮一處香蕉收購代辦點的吳小蓮說,今年的香蕉除了3月份價格好一些外,從4月份開始,價格一直很低,0.5公斤兩三角錢非常普遍。
捕風捉影傳媒失察
我國刑法第221條規定,捏造并散布虛假事實,損害他人的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給他人造成重大損失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兩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F在公安機關已經介入此案,相信司法機關一定能夠找到犯罪嫌疑人。
此案關鍵在于,新聞媒體不該介入報道未經查證的消息,從而使信息借助于傳統的新聞媒體迅速擴散。如果新聞媒體涉嫌構成犯罪,那么新聞媒體的主要負責人和新聞報道記者都必須承擔刑事責任。
新聞是一種觀點表達,新聞制作者在發表新聞作品的時候,應該對自己的觀點承擔法律后果。如果可以假借所謂連續性報道隨意發表未經核實的消息,那么,新聞媒體就成了造謠公司,而且是不需要承擔任何法律責任的造謠公司。
調查性報道呈現給公眾的是新聞事實,盡管在網絡上流傳著海南香蕉可能導致癌癥的消息,但這則消息本身是否真實恰恰是需要傳統新聞媒體記者加以證實的。如果新聞媒體未經核實就刊登這一消息,雖然有明確的消息來源,但仍必須承擔法律后果。道理很簡單,新聞記者或者新聞媒體在刊登這一消息的時候,知道或者應該預見到可能產生的嚴重后果,如果明知可能產生極為嚴重的后果,仍然刊登有關新聞作品,那么將構成直接故意;如果應該預見到可能產生的嚴重后果,由于疏忽大意或者過于自信,而發布有關消息,那么新聞媒體應該承擔過失責任。在海南香蕉可能導致癌癥的新聞報道中,不存在過失問題,因為新聞記者應該知道報道會給海南的香蕉種植業帶來怎樣的后果。
如果新聞媒體無法核實有關消息,或者新聞媒體不愿核實有關消息,那么,新聞媒體有義務保持沉默。對短消息或者網絡上流傳的信息采取一種沉默的態度,有助于新聞媒體利用自己的公信力在一定程度上抵消虛假消息帶來的危害。如今一些傳統的報紙等新聞媒體既沒有主動調查核實有關報道,同時又沒有履行保持沉默的義務,而是推波助瀾,將海南的香蕉可能導致癌癥的消息廣為傳播,結果導致種植香蕉的農戶損失慘重。
短信謠言推波助瀾
近年來,隨著手機的普及,手機短信作為經濟而快速的傳播方式,為人們的信息交流確實提供了方便,備受手機用戶尤其是年輕人的青睞。但就在眾人驚呼短信憑借傳播效率和速度已成為超越傳統媒體的“第五媒體”之時,它卻像一把鋒利的雙刃劍,在給我們的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時,也時而成為一些人危害社會的工具,一些垃圾短信、不實信息甚至謠言,通過群發手機短信的形式在進行廣泛傳播,給我們的生活和社會秩序都帶來了不良的影響。據統計,我國使用中的手機超過4億部,互聯網使用人口過億。這意味著,手機用戶都可能成為信息的傳播者和接收者,社會整體的信息傳播量因此而海量擴大。與此同時,個體對信息真偽的辨別能力又相對不足,這就給手機謠言以傳播的空間,也帶來了公共管理的新問題。
在本案中發布虛假短信息的公民必須承擔法律責任。如果使用手機短信發布信息,那么刊登或者發布短信息的機構應當被視為新聞機構,經營短信息的電信運營商應當承擔連帶法律責任。今后如果電信運營商或者信息服務商在提供信息服務的時候,沒有依法履行審查的義務,在有關部門或者公民個人舉報之后,仍然拒絕刪除有關信息,那么,電信運營商或者信息服務商必須承擔連帶的法律責任。
在傳統新聞媒體與現代電子媒體一體化的今天,只有加大信息提供者的法律責任,才能追根溯源,抓獲犯罪嫌疑人。如果公民個人在“電子公告板”或者“電子聊天室”中發布有關虛假信息,公安機關立案偵查之后,網絡運營商必須配合公安機關的偵查活動,及時抓獲兇手,將損失降到最低程度。
政府部門還應加強對電信行業的管理和必要的監控。電信運營商對提供的短信平臺負有監管責任,應督促其采取技術手段,對一些關鍵詞語或未經證實的信息進行攔截,嚴禁帶有危害性的言論通過短信或互聯網傳播。
新聞發言及時跟進
謠言止于公開。老百姓是信任政府的,當危機來臨時,希望盡快聽到權威部門的聲音。但現在突發事件發生時,有關部門常常失語,或者反應遲鈍,導致謠言泛濫。面對謠言短信,政府部門應該建立快速反應機制,以最快的速度,通過大眾傳播媒介或新聞發言制度,及時、準確地發布有關信息,將真相公布于眾,主動引導輿論,最大限度地減少謠言帶來的危害。
記得去年7月初的“西瓜注紅藥水”謠言出現時,正是海南西瓜大量上市的時候,瓜農欲哭無淚,直到8月中旬有關部門才出面辟謠,而時間已經過去了一個月。這次“香蕉致癌”謠言自3月中旬大肆流傳后,相關部門也沒有做出及時的應對,直到香蕉地頭收購價格異常暴跌10多天后的4月1日,海南省香蕉協會秘書長張錫炎才在媒體主動去采訪時辟謠說,“蕉癌(香蕉巴拿馬病)”并非是“香蕉致癌”。作為政府主管部門的海南省農業廳,直到4月5日下午才召開新聞發布會辟謠以正視聽。如此姍姍來遲的“澄清”,難免不讓人對政府部門的應對突發事件處理能力產生質疑。
“香蕉有毒”謠言連續頻發警示我們,發展現代農業,需要政府超強的公共管理藝術和管理智慧,尤其是在應對各種突發事件上,決不能缺位。由此,也想到目前政府管理部門正在建立和完善之中的新聞發言人制度。這實際上是應對突發事件的一種快速反應機制。但是,目前新聞發言人存在人員不固定、授權不明確等問題,到了關鍵時刻往往運作不靈、不快,遇到問題需要層層請示,反復協調,導致貽誤時機。再經網絡的傳播,謠言更是泛濫,引起社會的不安,給當地經濟發展帶來巨大損失。
香蕉謠言對網絡信息時代的社會管理提出了新的課題,對政府有關部門和社會有關方面提出了新的期待。綜上所述,怎樣建立快速有效的新聞發言人制度,怎樣運用好我們的媒體和網絡傳播渠道,確實是各級政府管理部門急需考慮和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追求轟動勿忘責任
事后,相關媒體也發出報道澄清說法,但為時已晚。新聞有先入為主的特點,一旦事情公布出去,傳播速度很快,就算馬上進行糾正,一般來說效果也不會太明顯,因為糾正的速度跟不上首先傳播出去的速度。
筆者注意到網上的這樣一個評論——謠言止于智者,在信息傳播高度發達的今天,如果我們對身邊的信息過一下腦子,甄別一下,慎重傳播,不輕信謠言,不傳播謠言,那么像人吃香蕉會得癌癥的這種荒謬的錯誤信息,就不會被一而再再而三地傳播了。評論中多少透露出人們對現今媒體的懷疑。懷疑從何而來?源于很多媒體過多的嘩眾取寵。究其根源還是和利益有關——作為記者來講,有成名和經濟利益的驅動在里面,同時媒體也有想證明自身地位和創收的考慮。
在媒體競爭如此激烈的今天,特別是新媒體對傳統媒體的市場沖擊,使很多傳統媒體想方設法挖取獨家新聞,從而增加發行量,提高廣告收入。這本身沒有錯,但如果不把握好相關的度,就會產生較多的負面影響。所以,“媒體不要以競爭激烈為借口。應該注意底線。不要去觸碰那些常識內的底線。人要遵守最基本的道德和操守,而媒體人的道德要求應該更高,因為媒體面對的不是一個人,而是整個社會,應對社會負責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所所長尹韻公評價道。
流言起,產業傷。作為“社會公器”的媒體要贏得公眾的信賴和尊重,就應該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把“真實”當作第一要求,用權威性、嚴肅性和公信力去搶發獨家新聞,吸引讀者的眼球。要知道,一旦媒體成了謠言的發散地,打破了與受眾之間最基本的“信任”,恢復的代價將是無法估量的。
(作者單位:海南日報社)
編校: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