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發生惡性校園槍擊案,造成33人死亡、20多人受傷的慘劇。目前,兇手身份已經確定,其犯罪動機、性格特征、情感遭遇等信息正在陸續被披露,這一事件對美國政治或槍支管理的公共政策的討論,也正逐步展開。
值得注意的是,事件發生之后,正當美國警方和絕大多數媒體均對兇手身份未作確定的時候,美國一家報紙卻根據不實消息,指稱兇手是一位中國留學生。根據目前披露的情況分析,這家報紙有可能是以“亞裔留學生”的消息,和其所指稱的中國留學生的某些個人信息,拼湊或“推斷”出兇手為中國留學生的報道。作為一家公共媒體,這樣的做法顯然有違基本的新聞職業操守,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已經對此提出批評。
遺憾的是,中國的某些商業網站和個別平面媒體,也以美國個別媒體的不實報道為消息源,加入了對“兇手為中國留學生”這一錯誤信息的傳播,并已造成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甚至已經有人在某網站上發帖,擔心中國人海外形象的惡化,并預測此次事件會對中國人赴美簽證造成何種影響。雖然隨著兇手身份的迅速披露,這一錯誤信息的傳播范圍和造成的影響有限,但這種對信息源不予核實便草率發布的做法,還是對我國媒體的職業倫理和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等問題,提出了警醒。
毫無疑問,面對這樣影響巨大的事件,任何媒體都有搶先發布消息的沖動,尤其是對于兇手身份這樣的核心信息,各家媒體更是會以“早一分鐘都是勝利”的原則,盡一切可能早發、搶發。但同樣不能忽視的是,越是這種影響巨大、拼搶激烈的新聞事件,媒體越需要謹守職業道德,務必做到準確、客觀、翔實,因為任何誤報、錯報,都可能造成惡劣的社會影響,有違媒體應盡的社會責任。
顯然,多數美國媒體對此也有共識,只有一家媒體“搶發”了錯誤消息即可證明。但在信息傳播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任何一家媒體不負責任的報道,都可能經多次的再傳播造成廣泛而惡劣的影響。
無獨有偶,也是前不久,廣州的媒體紛紛報道了這樣一則感人的故事:一位身患晚期肺癌的62歲的陳老伯,因家境困難又不想增加兒女的負擔,在向家人撒了個“去老戰友家散散心”的善意謊言后,偷偷躲進了廣州友好醫院臨終關懷科,這一躲,便是“3個多月”,直到老人去世,這一切他的家人都還不知曉。報道中稱,老伯的家屬到醫院后,老伯的女兒當場暈了過去,場面令人感動……
事后,經《廣州日報》記者深入調查,該報道內容全部來自廣州友好醫院新聞宣傳干事楊某用電子郵件發送的“新聞通稿”,文中的老伯姓名、死亡時間、兩封遺書等均為子虛烏有。隨后,《廣州日報》在“要聞·特稿版”用半幅版面以《老伯獨自辭世竟是虛構故事》為標題,詳細報道了該報記者對這一事件的追蹤采訪,指出有關媒體報道的是假新聞,是人為編造的彌天大謊。
從這又一起假新聞的產生來看,并非記者主觀惡意制造,而是由于記者直接使用了醫院的新聞通稿,又在未經核實和深入采訪的情況下采用了原稿,造成了新聞失實。可以說,這起假新聞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記者沒有正確地使用消息來源。這一責任并不是道德和法律責任,它涉及了記者的專業意識問題。而這一點恰恰是做好新聞報道、維護新聞真實性的最基本的問題。
這兩起看似偶然的事件,實際上折射出近年來我國部分媒體社會責任感不強甚至缺失這樣一個不爭的事實。由于互聯網的快速普及和在此擠壓下引發的傳統媒體的競爭加劇,使得媒體生態和全社會的信息傳播機制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所有媒體,尤其是傳統的平面媒體和大型公共網站,都必須樹立與其傳播能力相匹配的社會責任意識,才能恪守媒體倫理,堅持新聞道德,營造一個對社會發展有利的媒體環境。
媒體社會責任原則的要求自社會責任理論產生之后,國際傳播界對大眾傳媒的社會責任問題有了越來越深刻的認識,以這一理論為基礎形成的社會責任原則上也成為各國傳播界都認可的一項基本行為規范。雖然各國在對社會責任原則的理解和認識上還存在著一些區別和差異,但有些內容及實施要求是帶有共性的。具體如下——
(1)真實而公正地報道和評述新聞。大眾傳媒的一項重要職責就是向社會與公眾提供新聞信息,滿足公眾的知聞需要,而保證新聞信息的真實、準確是社會與公眾對媒體傳播最基本的要求。由此,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把真實而公正地報道和評述新聞作為新聞傳媒應當向社會與公眾承擔的首要的職業責任。
(2)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做社會與公眾的耳目喉舌。在現代社會,大眾傳媒作為一種社會輿論機關和公眾輿論手段理應成為社會與公眾的耳目喉舌,自覺維護社會公共利益,這是其不容忽視和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世界上許多國家的傳媒都把維護社會公共利益作為新聞職業行為的崇高標準與神圣使命。而在我國,更是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職業道德的基本準則與基本要求。
(3)維護國家安全,促進社會穩定。維護國家安全和促進社會穩定也是大眾傳媒的一項重要的社會責任。
(4)尊重公民人格尊嚴,維護公民合法權益。每個公民都有自己的人格尊嚴,國家法律保護公民基本的人格權利及其他各種合法權益,大眾傳媒應當把尊重公民的人格尊嚴和維護公民的各種合法權益作為自己應當嚴格履行的社會責任。
(5)發揮媒介社會監督作用,做社會的捍衛者。有人把傳媒稱作“社會監視器”或“環境監測者”,是說它具有預警和監督的功能,可以對社會起到一種監測、預警和調適、護衛的作用。
(6)履行社會公共文化的使命,不傳播低俗不雅的信息。作為一種社會信息媒介,大眾傳媒擔負著社會公共文化的使命,應當自覺地傳播有助于促進積極、健康、有益的社會公共文化的內容,自覺抵制消極的、不健康的和有害的文化垃圾,這也是媒體一項不容忽視的社會責任。世界上許多國家對傳媒都有這方面的要求,強調新聞與信息傳播的內容要莊重、高雅、健康、有益,而對那些低俗不雅的內容則持批評態度,并加以必要的道德規范。大眾傳媒社會責任原則的內容及要求遠不止這些,但僅從上述內容即可看出,大眾傳媒在行使其職業權力時,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是多方面的,要求也是很高的,需要每一家媒體和每一個傳媒從業者都高度重視,嚴格履行,才不辱其社會使命。
(作者單位:鄭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編校:楊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