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28日全國的股票開戶數已經超越一億大關。這意味著,數以億計的普通民眾不再是經濟生活的被動接受者,而是一躍成為主動參與者和決策者,關注與股市有關的各種經濟新聞,關注鋪天蓋地的說法不一和真假難辨的財經新聞評論,將成為大眾生活的一部分。然而,他們中的很多人不知股票和基金為何物,缺乏經濟學的基本知識,容易被“忽悠”,一旦股市波動,往往首當其沖。及時地解讀各種財經新聞,普及經濟學常識,強化風險教育,使普通民眾理性地參與經濟生活,是當下財經新聞報道的一項重要使命。財經媒體評論的寫作應關注以下幾點——
一、普及風險意識,強化投資理念
目前,我國人均國民收入已超過1000美元,到2020年將達到3000美元,個人的理財投資需求日益旺盛。財經媒體要隨著民眾財富效應的增長而加強社會輿情的監測,建立調查、匯集、分析、反饋機制,從有效引導輿論出發,對一個時期圍繞經濟熱點形成的各種意見、議論、反響及鋒芒所向作正確的估量,繼而運用輿論力量,對社會輿論施加積極的影響,使正確的輿論形成強勢,成為社會輿論的主宰,從而影響個人意愿和群體心理。新聞輿論要堅持以人為本,積極表達民意,關注民主,反映民生,排解民難,進一步暢通社情民意的反映渠道。目前,我國的證券市場正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大牛市,如何引導廣大中小散戶的投資行為,對于手中的股票是長期持有還是短期投機,是獨立判斷還是跟風炒作等,投資理念的長期正確引導均是財經媒體義不容辭的職責。
媒體要順應市場積極引導廣大消費者的理財興趣,普及金融常識,強化風險意識,而不是誤導市場,致使中小投資者損失慘重。如2006年下半年股市大漲、基金收益率大幅攀升,“基金投資熱”成了理財市場新風景。一些基金公司為爭奪客戶,對基金回報進行了不負責任的夸大宣傳;一些地方媒體更是推波助瀾、大肆炒作。大眾對基金的投資出現了漠視或無視風險的非理性行為,有些投資者根本不知基金為何物,就匆匆將儲蓄搬進基金。有些媒體利用大眾的盲從跟風心理,配合銀行或基金公司片面宣傳基金的高額利潤而不提風險防范,結果2007年2月27日滬指狂跌268.81點,跌幅8.84%,創下1996年12月以來單日最大跌幅,創下中國A股市場十年來跌幅最高記錄,投資者萬億市值在一天之中被蒸發殆盡,一些股票型基金投資者在血淋淋的教訓中切身領教了高收益與高風險并存的殘酷事實。因此,作為財經報道工作者,應當在報道中主動承擔普及基金投資知識、揭示投資風險、承擔投資者風險教育的社會責任。
二、發揮引導作用,服務市場經濟
中國是一個新興的金融市場,投資機會固然誘人,但新興市場本身所固有的政策風險、市場風險和投資者的心理素質風險,同樣不容忽視。作為承擔這方面報道的財經新聞工作者,不僅要善于在類似中小金融機構出現問題時,通過報道做好投資者的情緒疏導、安定人心工作,更要善于在市場氛圍極端狂熱時,冷靜解剖熱點,及時提醒投資者自我保護,為社會穩定積極發揮媒體的作用。
當2007年1月31日滬指出現144.23點的非理性暴跌時,《金融時報》迅速在第二天一版醒目位置刊登署名文章《2007年,我們需要怎樣的牛市》,立場鮮明地回答了“政府是否會采取強行干預的辦法,終結這輪持續一年有余的牛市”的疑問,指出從各個角度看,2007年中國都需要一個牛市環境,投資者應當用心領會政策意圖,呵護市場,為中國資本市場“黃金十年”蓄積恒久的牛市動力,同時忠告投資者,只有樹立健康投資理念和理性投資態度,市場各方才能真正分享到中國經濟快速增長下的牛市碩果。
關于調控股市的各種經濟政策的出臺,人們往往高度敏感。在進行相關分析報道時,要準確把握國家政策,嚴格按照政策口徑進行采寫,必要時要送歸口的金融管理部門審定,以求政策的準確性。而涉及政策事實及真實性時,更要慎之又慎,避免因為失實,誤導輿論,誘發和引發金融動蕩。目前,有些媒體在采寫稿件時,往往采取“據知情人士透露”作為消息來源,這種模糊消息源的方法不嚴謹,也容易產生報道風險,應該為金融報道工作者所禁。對于某些具體政策的誤會,媒體應努力做好解釋和疏導工作,為健康而穩定的市場服務。如2007年5月30日財政部調整證券(股票)交易印花稅稅率,由現行1‰調整為3‰。當天,兩市大盤大幅跳水,滬指收盤報4053.09點,下跌281.84點,成交2712.94億元;深成指報12627.15點,跌829.45點,成交1393.14億元。兩市900余只股票跌幅超過9%。次日,滬指一度跌破4000點,單日振蕩下跌320點,創下15年來的紀錄。市場彌漫一片恐慌情緒,中小散戶的投資信心受到嚴重挫傷。為了維護市場穩定,三大證券報在2007年6月4日同一天分別發表社論“策變勢不變正確理解印花稅稅率調整”(《上海證券報》)、“股市繁榮需要理性”(《中國證券報》)、“調整印花稅是市場化調控手段”(《證券時報》),媒體在政府和投資者之間架起了溝通的橋梁,從多個角度說明政府調整印花稅的意圖并不是打壓股市,而是要引導市場樹立長期理性投資的觀念,是一個有利于市場長遠穩定發展的積極信號。在輿論的積極引導下,市場經過一個星期的調整和消化,中小投資者重拾信心,兩市的交易量逐漸放大,投資目標開始回歸價值股,牛市行情繼續呈現。
三、搭建融通平臺,疏導民眾情緒
我國金融目前正存在流動性過剩、信貸增長過快、國際收支不平衡等突出難題。匯率改革需要應對國際上呼吁人民幣升值的壓力,股市持續攀升的背后也有風險隱憂,農村金融改革雖然開始破冰,但道路依然漫長。當前金融工作任務可謂繁重,金融調控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2007年恰逢亞洲金融危機10周年,經過10年的發展,當年遭受重創的亞洲國家均已走出了危機的陰影,經濟一派欣欣向榮。然而,歷史不應該被忘記,否則同樣的悲劇還可能重新上演。國際金融形勢常常變化莫測,險象環生,稍有不慎,就會招致巨大損失。如果一個新興市場股市的方向選擇和政策取向唯國際投行的言論是瞻,話語權和資產的定價權基本被國際投行所控制,任其股市成為國際投行瓜分經濟繁榮和增長的豪華盛宴是極其危險的。10年前的亞洲金融危機之所以危害巨大,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此。
2007年5月30日的股市暴跌,與三大證券報激勵股民重拾信心的三篇評論不同,人民網刊出“中國股市既要防泡沫也要抗打壓”(2007-06-05),直指此次調整其實是國際資本打壓的結果,認為中國股市不能一味地聽任外資投行“大合唱”,集體唱衰中國股市,我們卻毫無防范,甚至不自覺地替他們買單。評論在分析外國投行的良苦用心時,運用中國股市發展歷程中的事例,說明外資在中國股市由2245點跌到998點的過程中,抄到了該輪行情的“天底”,在股市后期的一路上揚中,早已賺得盆滿缽滿,并在3000點附近全身而退,準備等待股市回調。然而由于中國經濟形勢的健康發展,滬深股市的驚人表現以及廣大中小投資者高漲的熱情,使得股市在輕松越過3000點后一路飆升,很快又沖過了4000點大關。因此,國際投行希望通過力勸政府出手打壓股市,以獲得機會建倉,進而獲得“政策紅利”。在牛市的進程中,最大的風險往往來自政策的不確定、不穩定與不可測。國際投行正是看準了中國股市的這個最大軟肋,才不惜違背自身的價值觀念去誘導中國股市的“政策市”卷土重來。評論最后語重心長地告誡:“未來的中國股市往何處走,是重復‘過熱——打壓——低迷——刺激——過熱’的循環,還是走上一條積極健康、符合廣大投資者和全體國民根本利益的發展之路,現在必須要準備想清楚了,因為我們沒有多少時間和資本來交學費了,也因為這樣的損失代價太大了,我們無法承受。”該評論站在平衡立場,在全面分析國際金融市場的復雜形勢下,既指明股市中存在換手率過高投機過重的非理性行為,也指出政府在出臺具體政策時要慎之又慎,不能給外資假以機會而使中小股民永遠成為政策市的犧牲品。
財經媒體一方面要加強經濟報道“以人為本”的報道理念,同時要進行深入細致、有針對性的疏導工作。疏與導,是辯證的統一,疏中有導,導中有疏,又疏又導,疏導結合。如果新聞媒體對民眾迫切需要的新聞信息能及時提供,對民眾希望回答的問題能作出有說服力的解釋,對民眾正確的輿論能及時傳播,對社會上的流言能予以澄清,既不畏上也不媚下,那么,新聞媒體的輿論引導就能取得很大的效應,就會給構建和諧社會增添精神動力。
(作者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新聞與文化傳播學院)
編校:楊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