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電視熒屏能否“有報天天讀”——談電視讀報節目的傳播劣勢》這篇文章中認為,電視讀報節目雖然是目前異軍突起的一個電視欄目,在各大電視臺中占據了重要的位置,但是,許多電視讀報節目擯棄了電視傳播的優勢,存在著很多問題,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電視讀報節目無法凸顯電視傳播的巨大優越性;二是二級傳播,有可能造成信息誤讀;三是新聞素材來自其他媒體,信息相對缺乏時效性和新鮮性,這些劣勢共同導致了電視讀報節目無法成為電視新聞的主流樣式。
雖然電視讀報節目存在上述種種劣勢,但它畢竟是一種方興未艾的節目形式,還有較強的生命力,那么如何克服電視讀報節目的傳播劣勢,使這一節目形式更好地發展并且長盛不衰?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來改進電視讀報節目。
一、增強節目的形象性,使電視讀報節目視聽兼備,聲像俱全
目前電視讀報節目的一大缺點就是信息解讀呆板單一,僅僅是報紙信息的聲音克隆,信息沒有形象性,缺乏現場感。而電視傳播是比文字傳播先進的傳播方式,它視聽兼備,聲像俱全,尤其是現場直播節目會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
電視臺開辦電視讀報節目的初衷就是將報紙媒體和電視媒體進行有機融合,實現一種傳播優劣勢的互補,而不是將這一節目簡單地辦成報紙的聲音克隆版,而要實現這樣一種融合就必須使報紙信息形象化。
電視讀報節目增強形象性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首先,通過提供一些新聞背景和新聞現場的視頻畫面或者圖片來增強節目的形象性。形象性對于報紙來說十分重要,在圖片應用在報紙上以前,報紙上密密麻麻布滿了文字,無法給人以美感,普利策的《世界報》較早地開始使用圖片,《霍根小巷》中的黃孩子風靡整個美國,正是因為其巨大魅力,在赫斯特的《新聞報》上又誕生了自己的孿生兄弟。新聞攝影出現以后,更是得到了報紙的青睞,報紙的形象性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增強。但是在形象性方面,報紙是無法和電視相媲美的,電視可以帶領觀眾穿越時空來到新聞現場,這是報紙所不能的。電視讀報節目的出現打破了電視和報紙之間的界限,使報紙有可能借用電視的傳播手段來更好地增強形象性。因此,在電視讀報節目中,可以應用大量的視頻背景畫面、漫畫、FLASH等來增強節目的形象性。其次,主持人繪聲繪色的描述也是提高電視讀報節目形象性的一個方法。在電視讀報節目中,主持人的地位十分突出,信息要通過主持人的各種語言傳遞給觀眾,這既包括口頭語言,也包括體態語言,尤其是在為了縮短時距無法制作形象畫面時,主持人所起的作用就更是不可替代了,因此主持人在讀報時應該注意選取那些帶有現場感的描述,使觀眾看了以后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二、電視讀報節目應該注意選材
電視讀報節目是二次傳播,是對報紙信息的解讀,因此電視讀報節目應該注意選材,避免犯簡單克隆的毛病。總體來說,電視讀報節目的選材應該遵循“重、深、新”這三字原則。
“重”也就是電視讀報節目應該選取那些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題材,不要一味地關注雞毛蒜皮的事情。作為讀報節目,它是對信息的二次篩選,人們觀看電視讀報節目很大程度是出于一種“惰性心理”,人們本來應該自己通過接觸大眾傳播媒體來收集感興趣的信息,使自己認識世界,并且進一步協調自己的行為方式,但是,隨著大眾傳播業的迅速發展,信息量呈幾何級數增長,有的人就把自己對信息的選擇權利交給了讀報節目,通過主持人的篩選和解讀,來完成對世界的認識。正是因為要替受眾精選信息,所以電視讀報節目要重點關注重大題材,尤其是有可能影響到受眾生活的事件,這樣才不至于出現誤導。鳳凰衛視的《有報天天讀》節目選取的題材很多是這樣的重大題材,尤其是它的“天天頭條”更是匯集了天下大事。比如,《有報天天讀》在6月21日關注的是九江斷橋事件,在6月20日針對美國對華的新戰略進行了解讀,而在6月19日則把焦點放在了金融領域,《千億成交熱錢舞動落后港股,中銀監處罰8家違規銀行》。
“深”就是電視讀報節目應該通過對報紙信息的綜合和解讀,深入地闡述新聞主題。電子媒介出現以后,對報紙形成了巨大沖擊,為了應對競爭,報紙開始以“深”見長,大量刊載解釋性報道、調查性報道、預測性報道,通過新聞背景以及大量的橫向信息取勝。電視讀報節目應該發揚報紙新聞的這一優點,通過選取大量的相關信息,使觀眾可以多角度、多側面地全面了解新聞事實,使他們對新聞事實有更加深入、透徹的認識。比如鳳凰衛視《有報天天讀》節目在分析九江大橋被撞塌的事件時就分別擷取了《經濟日報》、《文匯報》、《新快報》、《大公報》等報紙的報道。《經濟日報》的主要內容是官方認定九江大橋設計沒有問題;《大公報》認為九江大橋的垮塌不是自身原因;《文匯報》報道了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的表態;《新快報》則報道大橋垮塌后失蹤的車輛不止4輛,人員有可能超過9名;《大公報》分析了塌橋的推論和疑點;《南方都市報》則認為斷橋事故處理還需要化解公信危機。通過這些報道,就為電視觀眾提供了關于九江塌橋事故的詳盡信息,既有事件本身的報道,又有新聞背景,還有原因分析,為觀眾編織了一張信息網,不用看別的節目,通過《有報天天讀》就可以比較完整地掌握信息,比較客觀地作出判斷。
“新”就是電視讀報節目要盡量突出獨創性、新鮮性。表面看來,電視讀報節目求“新”是一種悖論,因為電視讀報節目本身是對報紙信息的再傳播,好像談不上新鮮性和獨創性。其實對于受眾來說,只要這條信息他以前沒有接觸過,那么信息就具有新鮮性和獨創性,所以,電視讀報節目在求“新”方面還是大有文章可做的。比如《有報天天讀》節目就選取了很多內地讀者平常難以看到的東南亞華文報刊和西方主要媒體的內容,這也是《有報天天讀》節目在內地深受歡迎的原因之一。當然,隨著信息傳播手段的日益現代化,受眾的視角會越來越寬,但是,與之俱來的是信息量的大量增加,受眾是無法在有限的時間里接受完全部信息的,所以電視讀報節目還是可以在信息的新鮮性和獨創性方面做文章的。
三、電視讀報節目要善于“讀”
電視讀報節目最關鍵的在于一個“讀”字,“讀”不是簡單的復讀,而是有意識的解讀。
電視讀報節目脫胎于以往的電臺報紙摘要節目,它和電臺的報紙摘要節目既有相同點又有不同點,相同的是都是對報紙信息的截取,是報紙信息的再次傳播。不同的是電臺報紙摘要節目是對報紙信息的簡單截取,不加入主持人的意見和觀點,而電視讀報節目則要通過主持人對報紙信息的搜尋和選擇,通過自己的解讀向觀眾鮮明地傳遞出一種觀點,電視讀報節目已經不是單純的屬于新聞范疇,它其實已經加入了評論的元素,所以電視讀報節目和普通的新聞節目不同,新聞節目講究用事實說話,而電視讀報節目不但強調事實,也強調說話,要敢于鮮明地亮出觀點,要通過主持人的解讀和引導,使觀眾在了解新聞事實的同時接受一種觀點和意見。
誠然,電視讀報節目只能算作電視媒體在節目多樣化方面的一次有益嘗試,它有許多先天不足的地方,這也使它不會成為電視新聞播報的主流形式。如果電視媒體一味簡單地復制克隆此類節目,就會使電視讀報節目成為電視媒體的匆匆過客。但是,如果電視人注意題材的選取,在制作節目時善于在形象性上下工夫,并且通過客觀的解讀為觀眾提供一種意見參考,從而使節目辦出個性,辦出特色,那么電視讀報節目還是有生命力的。
(作者單位:河南師范大學文學院)
編校:楊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