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國的經濟在經歷了將近30年的改革開放以來,現實的經濟環境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外國直接投資(FDI)對我國經濟的負面效應也日漸凸現。在新形勢下對跨國公司在華的競爭、吞并、壟斷行動,甚至對我國工業核心體系的威脅,要提高警惕,有一個清醒認識。本文對我國引進FDI的作用和效果進行重新思考,并提出在新形勢下我國的引資政策應該與時俱進,在完善國內相關法規的同時,注重引進外資的質量,引導外商投資在地區結構、行業結構和單位面積投資密度的優化。
[關鍵詞] 外國直接投資 跨國公司 并購
一、引言
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的發展趨勢之一,為了能盡快地融入到這一發展趨勢之中,我國曾經制定了一些“超國民待遇”的政策和法規,吸引了相當多的外資進入我國投資。聯合國貿發會議的《2006年世界投資報告》中指出:中國再次成為全球發展中國家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資(FDI)目的國,流入量增至724億美元
外商直接投資分為新建投資(綠地投資)和跨國并購。1995年,全球跨國并購的投資數額以1866億美元首次超過了綠地投資,尤其在近幾年中,跨國并購的浪潮愈演愈烈,大型、超大型的跨國并購頻繁發生。2004年,我國首次成為了發展中國家中跨國企業購并投資的最大受資國,并且這一年我國吸引外國企業直接投資達606.3億美元,從而一舉超越美國成為當今世界第一大引資國。我國的低勞動力成本和巨大的市場吸引了許多的跨國公司,他們在我國市場的直接投資也還在不斷的增加。面對著不斷增長的外國直接投資,是應該來者不拒,還是應該加以選擇和限制呢?同時回顧發生在我國的跨國并購案例,跨國公司看中的多是行業的龍頭企業,在并購后迅速的占領我國的廣大市場,形成外資壟斷的局面。這些嚴峻的現實,都足以引起我們的深思。
二、新形勢下對于FDI的重新認識
1.FDI的負面效應開始凸顯。
(1)我國對FDI的依賴性變強,而國民收入并未同步增長。著名學者John Whalley的研究顯示,FDI主宰了我國出口額的50%,進口額的60%,FDI對我國GDP的直接貢獻度高達20%。2005,2006年,FDI對我國GDP增長率的貢獻度高達40%。但是我國的國民收入并沒有取得與GDP同樣的增長,甚至出現“增產不增收”、“繁榮不富裕” 的后果。
(2)在內部消費能力遠遠跟不上快速膨脹的生產能力的情況下,國際市場是過剩的生產能力的必然選擇。我國超級出口能力在近幾年來已經引起國際經濟體系的極大關注。
(3)削弱我國企業的自主研發能力。FDI的進入在短期內的確提高了技術和管理水平,促進了經濟增長。長期有可能削弱本土企業的自主研發能力,使我國企業成為跨國公司的生產車間,在國際分工中處于較低層次,成為發達國家的經濟附庸。
(4)外資企業難以有效的吸收社會就業。外資企業僅雇傭了我國勞動人口的3%,這同它在GDP里的控制力極不成比例。
(5)影響我國未來資源和產業安全。FDI看重的多是我國的資源、勞動力和市場空間。FDI進入擠占了我國有限的資源和市場。FDI收購我國骨干企業的優質資產、獨有品牌、核心技術和制造能力,對我國的產業安全造成威脅。
2.“雙缺口理論”對我國當前的引資環境不再適用。錢納里和斯特勞特依據凱恩斯的國民收入均衡分析和哈羅德-多馬經濟增長模型,提出了“雙缺口理論”。該理論認為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受儲蓄、投資、出口和進口四個要素的影響,面臨著三種形式的約束:儲蓄約束、外匯約束和吸收能力的約束。其中最重要的是儲蓄約束(即國內儲蓄不足以支持投資的擴大)和外匯約束(即有限的外匯不足以支持經濟發展所需要的進口),因此發展中國家只有大力引進外資,才能使儲蓄缺口和外匯缺口在既不削減國內投資和進口,又能促進經濟迅速增長的情況下實現平衡。“雙缺口理論”揭示了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初期存在問題的關鍵,基本符合我國改革開放初期的的實際情況。1979年我國城鄉居民存款只有200多億元,在1979年之前,我國外匯儲備從來沒有超過10億美元,甚至在幾個年頭還是負值。在1980年,我國不僅沒有外匯儲備,而且還背負著外債,由此可見,我國的雙缺口現象十分明顯。
當前我國經濟環境已經有了根本性的改善。2001年我國民眾的儲蓄存款就已經超過7萬億元,國家外匯儲備高達2122多億美元,各項存款余額達到14萬億元,而同期各項貸款余額只有10.9萬億元,銀行存貸差額近3萬億元。2006年2月,我國外匯儲備達到8536億美元,超過日本成為全球外匯儲備第一大國。時隔8個月,2006年10月,中國外匯儲備一舉跨過萬億美元大關。現在不僅不存在儲蓄缺口和外匯缺口,反而出現了大量國內資本外流的儲蓄過剩現象,外匯儲備躍居世界第一,人民幣升值壓力巨大的外匯過剩現象。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并不缺乏資金,再用“雙缺口理論”指導我國對外資的吸收,已經顯得不合時宜。
3.我國吸引FDI的目的與實現差距。
(1)吸引FDI的第一目標是彌補國內儲蓄的不足。當前國內儲蓄過剩,現在引入FDI,不但更加劇了國內資本的過剩,而且會出現國外投資取代國內投資,國內的資金只好購買美國國庫券,將獲得較高回報的機會讓給外國投資者的不利局面。因此,當前我們對引入FDI應該持十分謹慎的態度。
(2)吸引FDI的第二目標是引進了外國先進的技術、管理和市場網絡。《2005跨國公司在我國報告》的主要執筆者,商務部跨國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志樂在該報告指出,我國長期奉行的“市場換技術”的策略不很成功且將難度越來越大。我們出讓國內市場份額較大,但真正得到的先進技術卻不多。一些發達國家把過時的、落后的技術設備轉讓給我國,即使轉讓的是較為先進的技術,發達國家仍然控制著關鍵技術,或者已經有了更新的技術。從我國目前的技術態勢中不難發現這一點。我國和東南亞許多發展中國家一樣,經濟增長主要是靠資金和勞動力的高投入,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僅為35%左右,而發達國家普遍超過50%,日本為60%,美國高達70%。
(3)吸引FDI的第三目標是減輕國內的就業壓力。跨國公司在我國的并購規模和數量的增長速度很快,被并購企業中廣大普通職工下崗,這些下崗人員的安置和再就業給我國政府帶來一定的難題,對地方經濟發展留下長期的損害。相反地,跨國公司雇用的大多數都是國內的“精英”人才,跨國公司并購帶給我國的失業和就業在數量上和質量上根本不成比例。
三、外商投資過熱的根源
根據經濟學理論的普遍共識,推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是:投資、出口、消費。仔細觀察我國這些年來的經濟發展,不難發現推動我國經濟增長實際上只有兩個主要動力:投資和出口,而推動經濟增長三駕馬車中最為重要的消費,卻始終萎靡不振。近十年我國最終消費占GDP比率平均為46.5%(圖2),而世界平均水平卻是79%,相差30多個百分點。顯然我國大多數民眾的收入水平遠遠沒有跟上GDP的增長步伐(圖1)。更值得注意的是,從1980年開始,我國的最終消費率平均以0.5個百分點左右的速度持續下降。在這種消費持續下滑的態勢下,我國要維持GDP的增長,便只能越來越依賴投資與出口。2002年我國外貿依存度為51%,2003年增至60.2%,2004年更是高達80%。過熱的投資又進一步減緩國民收入的增長,收入增長的緩慢又反過來降低人們的消費意愿和消費能力,這就要求有更高的投資率,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四、引進FDI的政策建議
綜上所述,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資金、技術十分缺乏,當時給外資優惠政策,通過吸引FDI,繁榮我國經濟是十分必要的。當前我國儲蓄和外匯已經十分充裕, FDI的負面效應開始凸顯,形勢發生根本變化。本著吸收和利用FDI的政策應該服從于我國的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和體制結構,服從我國經濟形勢的需要的原則,我國引進FDI的政策也應該與時俱進作出調整。筆者認為,解決FDI過熱問題的根本途徑是擴大內需,這是一篇大文章,本文不擬在這個議題上展開,本文僅就有關FDI的一些具體政策,提出以下的建議:
1.在目前資金過剩、外匯儲備過多的情況下,不應該對外資采取來者不拒的態度,而是應該由普遍式的“超國民待遇”向重點式的“超國民待遇”轉變。
2.由“注重數量”向“注重質量”轉變。改變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政府大都以吸收和利用FDI的數量多少作為考核領導干部的政績指標之一,而忽略了吸收和利用FDI質量的做法。制定合理的優惠政策引導外商投資在地區結構、行業結構和單位面積投資密度的優化。如積極引導外商向中西部地區投資,加大引進發達國家直接投資的力度。
3.實現“過度對外開放”向“適度對外開放”轉變。建立對等的貿易壁壘,制定和完善有關外商在我國境內投資的法律和法規,對外資并購行為進行約束,明確規定一些敏感行業和企業不能被外資控股。
參考文獻:
[1]樊薇:提高我國利用外國直接投資水平的策略研究[J].基建管理優化,2006,(3)
[2]孫福全陳寶明:跨國公司研發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J].我國軟科學,2006,(5)
[3]沈桂龍于蕾:外國直接投資對我國經濟的負面影響及對策思考[J].世界經濟研究,2005,(11)
[4]陳繼勇:國際直接投資的新發展與外商對華直接投資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2月
[5]江小涓:我國的外資經濟[M].我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6]白光:“引狼入室”多敵手[M].我國物價出版社,2001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