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08北京奧運會不僅蘊涵著巨大的商機,而且直接推動我國體育產業的巨大發展。高校體育產業是我國體育市場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開發人力資源,加大院校體育產業的投資,提高高校體育產業化的整體水平,實現我國高校體育產業化的戰略目標。
[關鍵詞] 體育產業 北京奧運會 高校體育產業化
2008年北京舉辦奧運會,不僅使我國人民可以在自己的首都看到全球最高水平的體育盛會,同時為我們國家和民族向世界展示并證明自己的勤勞和智慧提供一個廣闊的舞臺,而且也全方位地將“奧運經濟”及其運營機制引入我國。這不僅對我國的經濟是一次促進發展的契機,更將對尚處于起步階段的我國體育產業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一、我國高校體育產業化的發展特性和戰略意義
1.體育產業的概念
體育產業是指為社會提供體育產品的同類經濟活動的集合以及與體育活動有關的服務類經濟部門的總和。1985年國務院頒布的《國民生產總值的計算方案》,明確將體育列第三產業,從此“體育產業”這一概念開始使用。這不僅是體育器材、設施的生產、銷售、體育設施的建設;還包括體育表演、比賽;體育健身娛樂;體育博彩,體育器材及設施的管理和維護;體育信息交流以及技術咨詢與培訓等。
2.高校體育產業化是一個體制創新過程,企業化和社會化是重點
高校體育產業化實質是體育市場化,我國屬于發展中國家,經濟相對落后,剛剛進入工業化中期,市場化程度還不高,對高校體育產業的拉動作用還不大,因此,我國高校體育產業還處于形成和發展的階段,必須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因此,建立一個具有現代化企業制度的市場化機制是時代的要求,高校體育產業只有走社會化、市場化道路,才能推進高校體育產業化進程。
3.高校體育產業化是一個漸進性的體育消費市場創新過程
高校體育產業化的重要基礎是體育消費的大眾化和體育市場的擴大化。人們可支配消費收入、消費觀念及消費結構不同,影響了市場發展的不平衡性,使得轉型期中原有的計劃經濟體制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轉變為市場經濟體制,只有當社會進入高額消費階段,人們滿足物質消費的基礎之上,才有可能產生大規模精神層面的體育消費需求。
4.高校體育產業化是一個非均衡性為特征的產業演進過程
我國是一個經濟發展不平衡國家,南北差異、地區差異、城鄉差異等使得經濟發展水平有高有低,多層次、大規模的體育消費必須建立在一定的國家經濟實力和個人可支配收入的基礎上,高校體育微觀主體也不可能在一夜之間脫胎換骨,各地區不同高校發展規模、水平、觀念、人才、資金等因素的影響,也決定了高校體育產業化必須經過很長的適應過程,發展過程以及轉型過程,才能按照產業演進規律完成高校體育產業化的發展進程,實現高校體育產業的大發展。
二、我國高校體育產業化的制約因素
1.高校體育產業發展的經濟困境
隨著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教育事業呈跳躍式前進、高校的體育設施建設有長足的發展,很多高校花費巨資建設了大型綜合體育場館設施,但是一些高校在場館建設好后,卻將其交給后勤部門管理,而有些后勤部門對場館的管理相對保守,高校體育場館的開放利用嚴重滯后,高校每年的體育經費和微薄的盈利不足以添置體育器材及場館設施的維護、保養和修繕。高校體育發展資金的嚴重短缺勢必促使其重視開發利用資源優勢,,必須走上產業化發展的道路。
2.思想保守、意識落后是阻礙高校體育產業化發展的首要因素
應該說,我國高校體育產業化的發展缺乏開拓進取精神,尤其是有關領導思想保守,只注重體育課教學和校內活動的開展,高校體育資源單一,體育設施閑置,浪費嚴重,有效資源不能充分利用。此外,當前大部分學校領導缺乏產業意識,對體育在社會發展進程中的作用和高校體育產業的潛力和發展前景認識不足,僅僅將體育館小范圍的對外有償使用,獲取有限的資金回報,卻對專業的體育教師和科研人員所蘊藏的巨大潛力認識不夠。使得坐擁獨特資源,但經營項目單一,規模較小,這是阻礙高校體育產業起步發展的首要因素。
3.高級管理人才匱乏是制約高校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高校中雖然聚集了一批高學歷、高知識、高職稱的一流體育教育和體育科研人員,但高校體育產業的發展需要的則是體育產業經營管理專業人才。這些經營管理者不僅要熟悉高校體育產業的特點,而且要具備開拓和經營管理體育產業的能力,但因受到我國體育人才培養體制的影響,其中的體育經營人才緊缺,從目前我國高校體育經營人才的現狀來看,人數少而且素質偏低,他們缺乏先進的經營理念,不能有效地開拓市場,經營策略的靈活性和應變性較差,導致經營管理水平低,經營組織內耗大,資源嚴重浪費,效益不高。應該說,高規格的經營管理人才匱乏是制約高校體育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4.制度困境
我國高校體育產業微觀主體(如體育俱樂部等)的所有權由學校控制,不是屬于自己的獨立法人實體,不能實現真正的自我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市場化運作。產權結構不合理,政企不分,行政干預過多,內部沒有形成有效的企業治理結構,對學校有較強的依賴性。由于高校是事業單位,以完成國家培養教育目標為最高使命。因此,高校體育產業實體不可能實現完全市場化(至少相當一段時間內),也不可能以利益最大化作為最高目標,它必須把教育使命和培養目標放在首位。
三、北京08年奧運會是我國高校體育產業化的發展契機
抓住機遇,于世紀之初在我國成功舉辦奧運會,對突破制約我國高校體育產業化的發展提供契機,拓展體育本體事業。成功舉辦奧運會能夠推動體育相關產業加快發展。一方面,舉辦奧運會必將投巨資興建一大批場館設施,從而產生擴張內需的“乘數效應”。另一方面,舉辦奧運會會給我國體育彩票業發展帶來良機。此外,舉辦奧運會還將填補我國體育傳媒產業的空白。再次,在成功舉辦奧運會的推動下,眾多的體育俱樂部呼之欲出,將迅速壯大會員隊伍,有助于解決社會就業問題。同時,奧運會的成功舉辦也將帶動體育系統自辦各類服務業的發展。更新體育教育觀念和人才培養模式,將單純的技能培養轉變為全方位的運動與組織并重的綜合型體育教育,為我們的體育產業化發展培養良好的人才基礎。從教育體制、教學結構等方向進行深刻改革;將公共體育管理、體育產業運作和體育教學結合起來,培養知識型的運動員和技能型的管理者,為體育產業的發展壯大打下良好的人才基礎。
四、結語
隨著國家經濟的快速增長和08年奧運會的日益臨近,中國體育產業正以日新月異的速度發展,體育市場作為整個市場的組成部分,得到了充分發展,為高校體育產業化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克服高校體育產業化發展中存在的阻礙和制約因素,遵循產業發展的規律,充分發揮和合理利用開發高校體育其內在和外在的一些有利因素和條件,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通過科學和規范的管理來創造更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實現高校體育產業的健康快速可持續發展。必然會促進校園體育文化的繁榮,推進高校體育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閆恩虎:淺談奧運經濟與體育營銷[J],經濟師,2002,(5)
[2]孫思忠:奧運經濟及對我國的影響[J],經濟縱橫,2001,(10)
[3]鮑明曉:我國體育產業中幾個熱點問題,人民日報,1997年7月24日
[4]樂后圣:奧運產業化運營[M],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2
[5]劉小明: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觀察與思考,體育文史,1999年第2期
[6]李紅巖:關于我國高等院校體育產業化的思考[J],體育學刊,2004
[7]任保國:我國普通高校和體育院校體育產業理論與發展戰略[J],體育科學,2004.7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