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綠色壁壘的產生有著深刻的社會、政治、經濟原因,其在保護環境的同時,也對貿易形成了障礙。本文從理論角度剖析了綠色貿易壁壘的內涵、特征和表現形式。采用博弈論的方法分析各國設置綠色貿易壁壘的內在動機。在上述基礎上,從技術差距理論、需求差異以及政治制度等多視角揭示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綠色貿易壁壘問題上處于不平等地位的根本原因。
[關鍵詞] 綠色壁壘經濟學分析博弈模型
一、引言
20世紀70年代以來,環境保護的呼聲日益高漲,環境問題已從人類一般行為上升為社會經濟和政治領域關注的熱點。在這種情況下,綠色保護主義首先在西方主要工業發達國家中興起并波及到許多新興工業國家,他們充分利用與發展中國家在環保方面的差距,紛紛出臺貿易中的環境保護措施達到限制進口和擴大出口的目的,以保護本國的產品競爭力,使國內市場免受沖擊,因此綠色壁壘成為新的貿易壁壘。
二、綠色壁壘概念及表現形式
1.綠色壁壘的基本概念
所謂綠色壁壘,就是以保護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為名、通過制定一系列復雜苛刻的環保制度和標準,對來自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產品及服務設置障礙,限制進口,以實現保護本國市場為目的的新型非關稅壁壘。
2.綠色壁壘的特點
綠色壁壘作為一種非關稅措施,其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1)隱蔽性
綠色貿易壁壘由于涉及的種類繁多,而且這些紛繁復雜的措施不斷改變,讓人防不勝防。
(2)歧視性
由于制定綠色壁壘措施的主要是發達國家,其中的相關標準是以他們國家的國內技術發展情況為基礎而制定的,發展中國家在綠色壁壘措施面前通常成為其犧牲品。
(3)關聯性
綠色貿易壁壘一個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它往往會產生連鎖反應,容易從一國擴散到多國。
3.綠色壁壘的主要表現形式
世界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將環境與貿易問題掛鉤以后,制定并實施了大量的綠色貿易壁壘措施,其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幾種類型。
(1)綠色技術標準
發達國家的科技水平較高,處于技術壟斷地位,通過立法手段,制定嚴格的強制性技術標準,對商品中的有害物含量制定較高的指標,限制國外商品進口。
(2)綠色環境標志
它是一種在產品或其包裝上的圖形,表明該產品不但質量符合標準,而且在生產、使用、消費、處理過程中符合環保要求,對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均無損害。發展中國家產品為了進入發達國家市場,必須提出申請,經批準才能得到“綠色通行證”,即“綠色環境標志”。這便于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產品進行嚴格控制。
(3)綠色包裝制度
綠色包裝指能節約資源,減少廢棄物,用后易于回收再用或再生,易于自然分解,不污染環境的包裝。發達國家為推動“綠色包裝”的進一步發展,紛紛制定有關法規,雖然有利于環境保護,也為發達國家制造“綠色壁壘”提供了可能。
(4)綠色衛生檢疫制度
發達國家有嚴格的衛生檢疫標準,尤其對食品中農藥殘留量、放射性殘留和重金屬含量的要求十分嚴格。由于生產條件和水平的限制,發展中國家很多產品達不到標準,其出口到發達國家市場的農產品和食品受到很大影響。
(5)綠色補貼
為了保護環境和資源,有必要將環境和資源費用計算在成本之內,使環境和資源成本內在化。發達國家將嚴重污染環境的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以降低環境成本,發展中國家的環境成本卻因此提高。發展中國家絕大部分企業本身無力承擔治理環境污染的費用,政府為此有時給予一定的環境補貼,發達國家認為發展中國家的“補貼”違反世界貿易組織的規定,因而以此限制其產品進口。
三、綠色壁壘成因的政治經濟學分析
近年來,西方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在對外貿易中大力推行綠色壁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此,我們用政治經濟學的方法作如下分析。
1.綠色壁壘設置的博弈分析
從理論上說,在自由貿易條件下,世界各國按照比較優勢進行分工和貿易能夠實現其利益最大化。但是自由貿易制度只是一種美好的理想,在現實世界并不存在。在當今的國際貿易活動中存在著包括綠色壁壘在內的形形色色的貿易保護主義現象。我們可以采用兩國博弈的方法,分析貿易國設置綠色壁壘的內在動機。
假設:
(1)A國和B國按照比較優勢進行分工和貿易;A國在甲產品生產上有優勢,B國在乙產品生產上有優勢;兩國分別從對方進口自己的劣勢產品,即A國從B國進口乙產品,B國從A國進口乙甲產品。
(2)A國和B國只允許采用綠色壁壘方式來限制對方出口,它們的利得和策略如下表所示。
這里,采用古典囚徒博弈模型的方法分析設置綠色壁壘國家的動機。
注:矩陣中的第一個數字表示A國的利得,第二個數字表示B國的利得。
理性的國家知道,如果雙方都不設置綠色壁壘,他們都能夠從貿易中獲得0.5個單位利益,這對雙方來說,是一種“雙贏”的格局。但是,設置綠色壁壘是他們的占優策略。因為,在設置綠色壁壘行為被允許的情況下,如果對方選擇不設置綠色壁壘,他選擇設置綠色壁壘時,他會獲得1個單位利得;如果對方選擇設置綠色壁壘,他不設置綠色壁壘,則會使自己造成1單位福利損失。相反,如果他選擇設置綠色壁壘,他的福利損失為”0”。根據理性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則,每一個理性主體都會剔除嚴格的劣策略(不設置綠色壁壘),去選擇設置綠色壁壘。
結論:雖然設置綠色壁壘的國家都知道,不設置綠色壁壘能夠提高其福利,設置綠色壁壘會使雙方利益受到損害,但他們最終還是有設置綠色壁壘的意愿。
2.不同類型國家綠色壁壘效應的不對稱性分析
國家之間追求自身利益的博弈使每個國家都有設置綠色壁壘的意愿,但是要使這種主觀意愿轉化為現實,仍需要一定的客觀條件。現實的情況是,發達國家能夠采用綠色壁壘限制進口發展中國的產品,而發展中國家卻很難采用同樣的方法來限制發達國家的出口,即所謂綠色壁壘效應的“非對稱性”現象。這種不對稱現象的背后有其復雜的政治經濟原因。在此可從技術差距理論,需求層次差異、以及公共選擇理論等多角度分析這種現象產生的根源。
技術水平差距和需求層次差異決定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綠色壁壘問題上處于不平等地位。技術領先國在一定時期內享有出口技術密集型產品的比較優勢,成為新技術產品的出口方,其他國家則成為進口方。隨著技術的轉移,其他國家遲早會掌握該項技術,最終,貿易流的走向隨之發生變化,技術模仿國成為該產品的出口國,技術領先國由原來的出口國轉變成進口國。但是,這種技術轉移存在一定的時滯性。
發達國家通常是技術的領先國,發展中國家是技術模仿國。發展中國家在技術模仿過程中,努力縮短模仿時滯,消除技術差距;但是,由于在一定的時期內,保持對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工藝的壟斷能夠使技術領先國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所以技術領先國不可能輕易地放棄它在生產技術或工藝上的優勢地位。為此,一方面,技術領先國家采用技術專利和技術許可證等反仿制措施來減緩技術外移速度;另一方面,發達國家會利用其技術優勢,繼續開發具有新功能的類似產品,并通過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安全性能等技術標準來阻礙進口技術模仿國的類似產品。所以,只要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存在技術差距,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實施綠色技術壁壘現象就不會消失。
消費者的需求差異構筑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無形的貿易障礙。一方面,經濟技術發展為人們提供了極為豐富的產品選擇,同時,隨著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發達國家居民在基本需求得到保障后,已經進入較高的需求層次。另一方面,在經濟發展的同時,由于對產品質量安全和環境保護等重視不夠,導致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產品質量事故頻頻發生,人類的健康和生存受到威脅。這些事件的頻頻發生使得產品質量安全和生態環境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消費者自我安全保護意識不斷增強,他們對商品的安全性、衛生等方面的要求越來越嚴格。與發達國家相比,發展中國家的總體經濟技術水平相對落后,造成發展中國家的部分產品質量達不到發達國家的技術標準要求。其結果是,不僅使這些產品在發達國家市場上“無人問津”,還會進一步影響發達國家消費者對發展中國家所有產品質量的信任度,導致消費者“逆向選擇”。
3.綠色壁壘的制度性分析
技術貿易壁壘是貿易保護手段中的一種特殊形式,它的產生與貿易保護政策有著割不斷的聯系;另一方面,綠色壁壘又是貿易保護主義的新發展。按照“普遍性與特殊性統一”的邏輯,我們將貿易保護政策、綠色壁壘與政治制度三者聯系起來加以分析。
一國貿易政策的制定過程實質上是一個公共選擇的過程,但特定的貿易政策不可能公平地滿足和實現所有需求者的利益。至于最后的政策選擇能夠在多大程度上滿足和實現每個利益集團的利益,這要看它們在與政策的供給方(政府)的討價還價談判中究竟有多少可支配力量。按照西方民主的邏輯,一項政策應該體現多數人的利益。就公平和效率而言,實行自由貿易政策能夠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提高本國福利,進而使多數人受益,因此自由貿易政策符合公眾利益;相反,貿易保護政策會造成一國福利損失,不符合公眾利益。但是,問題是雖然公眾人數眾多,但其利益分散,信息又不對稱,公眾很難覺察到貿易保護政策究竟給自己造成了多少福利損失,最終使得他們很難有效地組織起來對政府施加壓力,以維護自身的利益。另一方面,雖然受到保護的利益集團的人數很小,但是他們的利益集中,所以他們易于結成壓力集團,其游說活動對政府的決策產生較大影響。所以,從政府利益的角度,盡管實行貿易保護主義損害了多數人的利益,但是當多數人的利益無法形成一種力量對其決策產生影響,而且政府迎合少數利益集團利益反而能夠贏得更多的選票時,按照“理性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原則,政府會實行貿易保護政策,保護少數人的利益。可見,西方的政治制度激發了政府實施貿易保護政策的意愿。一些發達國家對其農業所實施的高保護政策便是反映上述情況的一個很好例證。雖然發達國家農民的人數在其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較小,但其組織性很強,競選者為了獲得農民的“票箱”,對農業實施高保護政策。
隨著各國關稅水平進一步降低,傳統的非關稅措施被消除或者受到限制,而設置綠色壁壘又符合WTO原則(只要設置方有“合理性”的理由),因此綠色壁壘便自然地成為貿易保護主義的最好庇護所。另一方面,與其他貿易保護手段相比,綠色貿易壁壘更具有其優點。即使設置綠色壁壘導致消費者福利損失,但是由于實施綠色壁壘不但維護了公平競爭原則,保護了本國生產者的利益,而且又保護了消費者安全、健康以及環境等方面的利益,因此它迎合了公眾的價值取向。從政府的角度,對外而言,由于設置綠色壁壘是合法的,因此不必擔心其他國家的反對;對其國內而言,設置綠色壁壘既給公眾留下了“維護消費者的安全和健康,保護環境’等好感,又滿足了這些壓力集團利益,自然也就為政府贏得了盡可能多的選票。這樣,便有了本國與別國、公眾、壓力集團、政府多個博弈方之間追求自身利益博弈的均衡解:設置綠色壁壘。
由于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政治制度缺乏西方式的“民主”,使得有較強組織的經濟利益集團游說活動受到限制,這必然會減弱政府實施貿易保護政策和設置綠色技術壁壘的政治意愿,而政府意愿又是影響設置綠色技術壁壘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四、結束語
我國加入WTO后,因消除關稅與配額限制,我國具有優勢的一些產品本應該能夠擴大出口,但事實上,我國出口貿易已越來越多地面臨主要來自發達國家“綠色貿易壁壘”的挑戰,可以說,我國幾乎所有的出口產品均已經受到“綠色貿易壁壘”的影響。我們非常有必要研究綠色貿易壁壘的形成、特點、深入把握其形成和發展的規律,從我國的實際情況和國家利益出發,研究綠色壁壘對我國對外貿易的影響,采取相應的對策,處理好兩者的關系,是關系到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問題。
參考文獻:
[1]朱啟榮:技術貿易壁壘問題的政治經濟學分析[J].世界經濟研究,2003,(09)
[2]林志鍇:WTO中技術貿易壁壘的經濟學分析[J].經濟前沿,2002,(05)
[3]李小燕:沖破技術貿易壁壘的樊籬[J].企業天地,2003,(08)
[4]杜紅梅:技術貿易壁壘及其應對[J].求索,2005,(01)
[5]高瀏琛:技術壁壘發展動態與對策研究[J].國際市場,2004,(02)
[6]尹利劍:解讀我國企業的技術貿易壁壘[J].企業活力,2005,(05)
[7]陳柳欽:TBT論技術貿易壁壘與我國出口貿易的發展[J].北方經濟,2002,(11)
[8]王瑋祎張曉濤:對當前技術貿易壁壘問題的解析與思考[J].北方經濟,2004,(05)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