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各種假冒偽劣的現象也層出不窮,嚴重影響著經濟的發展。本文從生產和銷售者的利益驅動、消費者貪圖便宜的心理、產品交易市場信息的不對稱幾個方面分析了假冒偽劣商品的產生原因。并且根據相關法律知識來尋找法律對策。
[關鍵詞] 假冒偽劣 成因 法律對策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商品經濟給社會帶來空前繁榮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一些糟粕。市場經濟可以極大地激發人們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充分發揮人們的智能和潛力。生產、銷售假冒偽劣商品,就是在市場經濟環境下,人們所激發出的積極性和創造力被一些私心、私欲惡性膨脹的人違法濫用的典型表現。
一、假冒偽劣的產生原因
1.“貪圖暴利,惟利是圖”這八個字幾乎是所有經濟犯罪動機和心理狀態的表述。但是在生產、銷售偽劣商品中體現得更為明顯。無論是廠商、批發商,還是零售商,其生產經營的目的都在于追求利潤的最大化。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是其途徑之一。從經濟學的角度看,假冒偽劣商品遠遠不能達到所假冒的商品或真實商品的價值,不能按照正常用途進行使用,其成本低廉,但是其出售的價格卻能等同于所假冒的商品或真實商品的價格,利潤空間很大,高出正常商品利潤的幾倍或幾十倍,犯罪分子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置國家法律法規于不顧,甘愿鋌而走險,大量地生產和銷售假冒偽劣產品。
2.假冒偽劣商品大量存在于社會,說明其有一定的市場,消費者的不良意識正是為假冒偽劣提供了廣闊的存在空間,對假冒偽劣的大量出現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改革開放以后,拜金主義對人的價值觀念有著巨大的沖擊,這一方面有助于商品經濟觀念的形成,但另一方面容易導致對金錢的崇拜,致使社會生活被打上金錢萬能的烙印,對物質生活有著過高的追求。但并不是所有的消費者都有能力購買他所追求的商品,所以就存在部分消費者,由于收入水平的制約及盲目崇拜名牌的心理,在消費正品的支付能力受到極大限制的情況下,轉而把眼光投向不影響消費,價格低廉的假品,這樣他們就對假冒偽劣商品有著一定的需求。
3.產品交易市場信息的不對稱,是指交易雙方對于交易的對象或內容所掌握的相關信息不是完全相同的,從而形成交易雙方在信息的擁有量上的不對稱。在這其中,由于消費者的認知能力有限,對于商品的相關信息的了解明顯處于劣勢。而作為交易對象或內容信息占優的賣方,在賺取最大化利益的驅使下,會對信息處于劣勢的買方隱藏甚至提供虛假信息,這就導致買賣雙方信息不對稱。這樣,處于劣勢的買方在面對形形色色的商品時,無法辨其優劣真假,由于根本就分不出正品和假冒產品,其理性選擇就是進行折衷處理,在價格和質量之間進行權衡。而廠家為了獲取更多的利潤,不惜一切降低生產成本。因此,這無疑激勵那些廠家生產大量假冒偽劣產品,形成假冒偽劣商品將優質商品逐出市場的現象,最終導致假冒偽劣充斥市場。
二、假冒偽劣的法律對策
1.制定專門的產品責任法
在我國,關于產品責任的法律規范散見于法律、法規及地方立法之中,在形式上匯集了民法、刑法、行政法為一體,這無疑給法律適用帶來了一定的麻煩。而作為中國產品責任法律核心的《產品質量法》,將國家對企業產品質量進行監督管理的行政規范和企業承擔賠償責任的民事規范歸為同一部法律,并不符合現代立法的分工主義原則,也不利于對消費者的保護。產品責任立法的要點,應是確立產品缺陷致損的民事賠償責任,加重生產者、銷售者的民事責任,加大民事處罰力度。將監督、規范產品質量的行政法規與規定產品責任賠償的民事法規分開,制定專門的產品責任單行法,并著重突出其“民法性”。
2.確立地方各個政府部門的“打假”工作責任制
目前,在治理假冒偽劣的過程中,執法體制不順,交叉執法、推委執法現象不斷,嚴重損害了執法權威。合理界定工商行政管理、質量技術監督、公安等部門“打假”職能分工和配合的職責已經提上日程,必須要逐步消除“打假”的體制性障礙,避免“打假”過程中的地方保護、部門沖突、條塊分割等現象,完善“打假”體制,綜合發揮各部門合力,提高查處效率。
3.簡化產品責任糾紛的訴訟程序
根據《產品質量法》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有關規定,對于產品責任糾紛,當事人可采取協商、調解、申訴、仲裁方式解決,也可以直接向法院起訴。訴諸法院通過法律程序解決產品責任糾紛無疑是最具權威性的解決方式,但就現實狀況來看,盡管產品缺陷致損事故層出不窮,但真正訴諸法律,通過司法途徑解決的并不很多,其原因在于繁瑣的訴訟程序使當事人畏懼。有的缺陷產品本身價值較低,訴諸法律的成本又高,這種情況下消費者往往不愿訴請法律保護。因此,我認為,為確保消費者利益受損后能得到及時、合理的補償,應積極簡化訴訟程序,如設立小額審判法庭,審理那些數額小,案件事實清楚的產品致損案件。
總之,在我國假冒偽劣有著其得以生存的土壤。物質利益的驅動,相關法律法規的不完善,人們法律意識不強,產品交易市場信息的不對稱,都加速了假冒偽劣行為的產生和發展,嚴重阻礙了整個市場經濟體系的完善,破壞了市場競爭秩序,制約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和諧有序發展。我們應當分析假冒偽劣現象背后更深層次的原因,充分發揮法律的作用,尋找適合的法律對策,制止假冒偽劣在中國文明土地上的飛速泛濫。
參考文獻:
[1]《關于我國假冒偽劣商品的經濟分析》 吳旭東,田雷《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02.1
[2]《對假冒偽劣商品的經濟學思考》 葉興波著 《中國經濟問題》1996.2
[3]《整治假冒偽劣產品的法律對策——論產品責任法的完善》 梁曉真著《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006.04
[4]《我國假冒偽劣商品的成因與對策》 王文著 《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3.1
[5]《假冒偽劣產品的成因及對策》 呂福玉著 《自貢師范高等??茖W報》 2002.04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