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我國證券市場的迅猛發展,上市公司的會計信息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盈余管理問題作為影響會計信息質量的因素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表現出較為明顯的中國特色,這是由所處的特殊的制度環境決定的。總的來說,公司治理機制、會計規范制度、證券市場監管制度是影響我國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的主要因素。
[關鍵詞] 盈余管理 會計規范 公司治理結構
隨著我國證券市場的迅猛發展,上市公司的會計信息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盈余管理問題作為影響盈余信息質量的因素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因此我們有必要對下列問題做研究、討論: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現狀及其問題,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影響因素是什么。
一、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現狀分析
近年來,隨著我國證券市場的發展,上市公司管理層實施盈余管理已成為一種普遍的現象,我國證券市場上的盈余管理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表現出較為明顯的中國特色。具體說來有以下4個方面:(1)我國上市公司進行盈余管理的最主要動機是籌資動因,上市公司基于籌資而進行盈余管理的情形主要有三種:一是為取得上市資格而進行盈余管理。二是為達到配股目的而進行盈余管理。三是為了避免被“摘牌”或被“特別處理”而進行盈余管理。(2)我國上市公司的管理者實施盈余管理具有較強的政治動機色彩。高層管理者在任期間不是關心自身的收益,而是關心公司的形象、規模、發展速度等問題,為升遷打開通道。我國上市公司的管理者實施盈余管理使自身收益最大化的動機,在目前體現得不是很充分。(3)關聯交易與非經常損益關聯交易是我國上市公司實施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4)我國企業中的盈余管理類型多為短期利潤最大化,管理者對公司的長期經營目標不感興趣,在短期內一般傾向于多計利潤。
二、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響因素分析
我國上市公司所處的制度環境和發達國家全有很大不同,一方面市場經濟體制剛剛建立,證券市場還不健全,各種法規制度很不完善;另一方面我國大多數上市公司是由國有企業改制而來,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我國上市公司所處的特殊的制度環境使得我國證券市場上盈余管理表現出較為明顯的中國特色。總的來說,它完全是經理人機會主義行為的一種表現。因此可以說,公司治理機制、會計規范制度、證券市場監管制度是影響我國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的主要因素。
1.公司治理機制對盈余管理的影響
經過數年的公司制改造實踐,我國雖然初步建立起了一整套公司治理結構,但不管是外部治理結構還是內部治理結構,這其中存在的問題都相當的明顯。
目前我國上市公司外部治理結構中的各種要素市場發育還不成熟,從而大大弱化了外部治理結構對盈余管理的約束力度。首先是資本市場不健全。我國上市公司主要來自國有企業改制,國家持有股份占了股本總額的絕大部分,但卻無法上市流通。流通股在總股本中比重較小,使得公眾股東對公司缺乏直接有效的控制力,對經理層行為的監控難以真正形成。而且公眾股東即使購入全部流通股也不能形成對企業的控股權,也就是通過二級市場收購接管來獲得公司控制權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無法通過收購接管和控制權爭奪來約束經理層。這樣,權益性資本市場絲毫沒有起到監督經理人行為的功效,而僅僅成為了企業的一個融資場所。另一方面在債務性資本市場上,我國上市公司的負債總額中,半數以上的負債來自于商業銀行的貸款,但我國上市公司董事會和監事會中絕大部分沒有來自商業銀行的代表,使得商業銀行作為公司的主要債權人起不到對公司經理層的監控作用。其次,經理人市場也尚未形成。由于我國多數上市公司中國家股和國有法人股占控股地位,企業經理人幾乎全部由政府部門任命,對其進行的業績考核也由政府主管部門負責,沒有形成具有全社會公平競爭環境的經理人市場。也正由于經理人市場的缺乏,使得經理人員的選拔、任命和考評缺乏客觀依據;經理人市場的缺乏也使得經理人受托責任履行情況缺乏長期激勵和約束機制,經理人員也感受不到來自市場競爭的壓力。
就內部治理結構來說,則主要表現為嚴重的“內部人控制”。首先,國有股權“一股獨大”以及主體缺位嚴重影響國家對會計信息的需求和關注,減弱其參與上市公司監控的動機。小股民基本上是投機性的,他們對管理當局的監控大多不感興趣,因為他們都可以“免費搭車”。股東大會形同虛設,控股股東侵害中小股東利益的現象嚴重。其次,由于股民結構特殊性造成董事會成員主要甚至全部來自作為主發起人的原國有企業,董事會與經理層高度重合,有的企業甚至連董事長和總經理也合二為一,這就造成了二者之間監控關系的失衡,給“內部人控制”大開方便之門。最后,監事會成員大多來自企業內部,不僅監督效果值得懷疑,在股東大會形同虛設的情況下,他們也無法對經理人的不當行為采取有效措施。它不能對經理人實行有效約束,這就給經理人的盈余管理留下了很大的運作空間。
2.會計規范制度對盈余管理的影響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我國會計也經歷了巨大和深刻的改革。從1992年“企業會計準則”發布起,陸續制定和出臺了一系列的會計規范,對上市公司的會計行為起到了較好的約束作用。但是,我國會計規范制度還遠未達到理想標準,企業的盈余管理行為并未得到有效控制,會計信息市場仍存在信任危機。(l)會計準則不完善。從1992年“企業會計準則”發布起,到2006年2月16日財政部頒布的新會計準則體系為止,我國的會計準則體系才較為完善。在此之前,會計準則的制定遠遠落后于現實需要,許多交易和事項尚無相應的準則加以規范,具體會計準則的缺位給會計事項的確認、計量和報告帶來了很大的彈性;已有的會計準則允許過多的會計選擇,給企業管理當局提供了較大的判斷空間,部分會計準則質量不高,重形式輕實質,缺乏可操作性。這一切都客觀上助長了上市公司出于自身利益考慮選擇于己有利的會計處理方法。(2)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執法不力。我國證券市場要求建立以會計信息為核心的信息披露制度,但目前看來,這一目標還沒有實現,大量上市公司在會計信息披露方面存在信息披露不及時、不充分、不可靠等嚴重問題,證券監管機構和其他監管部門未能發揮強有力的監管作用,對一些會計作假行為處罰不力,起不到震懾作用,特別是我國尚未建立起中小股東的民事賠償訴訟機制,使得上市公司的盈余的操縱幾乎不受法律約束,客觀上助長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
3.證券監管制度對盈余管理的影響
雖然我國股票市場經過這幾年的發展,規范化和法制化的程度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對上市公司發行上市、配股、增發、特別處理、暫停上市和終止上市等監管政策也日趨完善,但由于上市公司公開披露的盈余信息仍然是目前這些監管政策的一個硬性考核指標,使得上市公司為了爭取發行上市,或為取得再融資資格、或為逃避監管政策的處罰,在無法通過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盈利水平的情況下,就會設法利用盈余管理來達到目的。因此,我國上市公司有強烈的應對證券市場特殊監管政策的盈余管理動機。事實上,我國股票市場存在的配股現象、微利現象和重虧現象,無一不是上市公司為了逃避市場監管實現于己有利的經濟后果而與證券監管部門博弈斗爭的表現。
三、規范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建議
盈余管理現象是客觀存在的,適度的盈余管理可以增強會計信息的相關性,而我國企業的許多盈余管理完全是一種機會主義行為,它降低了上市公司會計信息的質量,誤導了信息使用者的經濟決策,不利于投資者投資信心的樹立和證券市場的穩定發展,已經超出了可以容忍的限度,應該抑制這些不良的盈余管理行為;但是要完全消除盈余管理也是不可能的,采取相關的治理措施規范盈余管理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因此,加快會計準則等制度建設,對嚴重損害投資者利益的盈余管理行為進行嚴厲處罰,減少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空間;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減少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一些動機;改進證券市場的監管制度,消除盈余管理的制度誘因等等。如此便會增強我國企業的會計盈余數字的可靠性,使我國的證券市場真正起到優化資源配置的作用,走向良性發展的道路。
參考文獻:
[1] Pau 1 M.Healy王學軍等譯:盈余管理研究回顧及對會計準則建設的啟示.會計研究,2000
[2]林鐘高:公司治理結構下的盈余管理.財經科學,2002.4
[3]魏明海:盈余管理基本理論及其研究述評.會計研究,2000.9
[4]顧兆峰:論盈余管理.財經研究,2000.3
[5]王躍堂等:會計專業判斷:基于盈余信息治理的思考.會計研究,2003.7
[6]劉峰等:會計準則能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嗎.會計研究,2004.5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