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財團法人制度是一種消極的財產管理手段,財產的安全性是財團運營中首要考慮的因素,財團法人的信息公開對于財團目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財團法人從事目的事業外的行為是無效的,財團法人終止后剩余財產的歸屬應依法律的規定處理。
[關鍵詞] 財團法人 財團財產 信息公開
財團法人制度是大陸法系民法上的一種重要制度,德國、日本、瑞士等國家民法均明確規定財團法人,但是目前學界對于營利社團法人的探討較多,而對于財團法人制度的專門論述則頗為少見。本文旨在對財團法人的財務與運營做一個法學上的簡單探討,以期能起拋磚引玉之效。
一、作為一種財產管理手段的財團法人制度
通常探討財團法人的制度價值,主要是從捐助人的主觀意志的角度來看的,認為財團法人制度有助于實現捐助人意志的永續。如果換一個角度思路或者會更加清晰——從財產管理的手段這樣一個角度來看,財團法人制度其實就是一種消極的財產管理手段。如果我們把捐助人捐出的財產理解為“本金”,那么財團法人就是通過一筆數額比較巨大的“本金”,將其投資于一些能夠產生穩定收益的事業,由于風險很小甚至是零風險,因此收益率與投資于高風險的營利事業顯然不能相比,但是由于“本金”足夠巨大,導致所產生的收益足以維持實現財團目的所需開支。由于“本金”的投向風險很小甚至沒有風險,因此“本金”可以長期存在,也就可以長期產生收益,也就能夠維持財團目的特別是持續性的目的永續下去。財團法人的財務制度就是確保這一筆財產不被投資于高風險的營利事業,也不被他人侵占。財團法人的一切制度設計都應該圍繞著這一思路來進行。
有的立法例(日本)的態度稍微放松一點,那就是把捐助財產分成幾部分:不可動用的基本財產和可以動用的基本財產,可以動用的基本財產又分為可以投資于營利事業的財產和不可以投資于營利事業的財產。所謂“不可動用”的基本財產主要是針對貨幣的,如果是其他的動產或者是不動產的話是不能變賣、不能處分的,但并不是不能使用、出租。
二、財團財產的安全性
財團財產的安全性對于財團的價值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為了確保財團財產的安全性,必須要采取一些相應的措施。
1.捐贈財產的規模應該與財團的目的相適應,以便可以預見捐助財產用于投資可以獲得的收入能夠滿足實現財團的目的之需。
2.財團的財產應該參照日本法上的做法,規定不能動用的財產以及可以動用的財產以及可以用于營利事業的財產。特別是對于財團設立之初由設立人捐助的財產,其安全性比財團設立后獲得的財產對于財團的存續的意義更大,因此,關于基礎財產的管理運用,必須滿足以下兩個條件:(1)本金確定可以收回;(2)可以獲得適當的收益,但應該以安全、確定可行的方法為之,一般而言,應該以中長期的定期存款、國債、不動產特別是土地等為宜,而不應該投資于市場價值波動太大的股票、黃金等,或者投資于客觀評價困難的藝術品、古董等。
但是,企業財團與一般的財團不一樣,其設立人捐助的財產本身就是以設立人所持有的某一個大企業的股票的形式存在。有一些大企業家設立企業財團的目的就在于保持企業股份的相對集中。之所以不選擇將股份轉讓給自己的子女是擔心子女不善于經營公司或者子女因為其他方面的個人財務困難導致出讓股份,則家族企業的控制權勢必落入他人之手。此時即使財團的財產的主體表現為企業的股權,因而其價值容易變動會導致潛在的風險,仍然是允許的。因為維持財團財產的安全性不可能通過違反財團的目的的方式進行。
對于非以維持企業的股權集中為目的且捐助章程中沒有禁止財團將股份轉讓的企業財團,即使財團的最初財產主要表現為企業股份,那么在兼顧財團的收益的前提下應該逐步加強財產的安全性,即將一定的股份轉讓而以所得資金投資于定期存款、國債及不動產。許多國家關于公益法人的法律都限定公益法人持有某一個企業的股份的最高限額。例如第一章已經介紹的,日本規定的最高比例是21%,而日本大部分企業財團持有企業的股份不超過10%。
3.公益財團法人從事營利事業有兩點要求:(1)營利事業必須是為達成公益事業所必不可少的,是輔助公益事業的;(2)營利事業中仍然應該排除高風險的事業,例如炒賣股票的投機行為。財團基礎資金不是股份而在財團運營過程中投資于股票市場,是絕對不允許的。像我國最近暴露的天津大學作為一個事業單位,竟然由個別校領導決定動用一個億的資金委托他人炒股,最后股份被他人用于質押融資并遭受重大損失,顯然是一種罔顧財產安全性的行為。特別是在我們國家股票市場仍然發展有欠健康、規范的情況下,公益法人貿然進入股市,更應該堅決禁止。法律應該規定一些公益財團絕對不能從事的高風險事業,還應該列舉規定一些需要主管機關許可才能實施的行為。
4.法律應該規定財團應從每年的收入中提取一部分保留下來,以平衡由于通貨膨脹導致的財團財產購買力的下降。為了樂觀的、有把握的獲得收入而非收入的最大化,允許財團法人審慎地變換投資是有益的。
5.財團有條件的話應該實行嚴格的預決算制度,這樣可以使財團的運營更好的量入為出,減少大規模負債的可能性,以免財團債務纏身,導致債務滾雪球似的越來越多。原則上財團法人不應該大量舉債來擴大自己的業務規模。但是,在某些特殊的情況下,可能在某一個預算年度出現一些意外情況導致財團在短期內資金周轉困難,例如國家利率的調整或者對利息征稅等。此時財團為了維持運營可以向金融機構借款。但是,借款的前提是不會危及到整個財團的長期運營。如果借款之前并沒有明確的且實際可行的還款計劃、或者借款本身并非必要或者用途、金額不適當、或者借入對象及利息等借入條件不適當、或者長期反復借貸等,往往很可能危及整個財團的財務安全。這一點應該受到主管機關的嚴格監督。
三、財團法人的信息公開
1.信息公開的意義。財團法人信息公開具有多方面的意義。一方面,財團法人由于其特殊的治理結構,因此相對社團法人更加重視外部的監督。外部的監督除了國家機關的監督之外,還可以有利害關系人的監督,家庭財團所贍養的特定家屬就是其利害關系人;而公益財團的利害關系人應該是社會上不特定的多數人,也就是社會的公眾。向社會公開財團的信息,可以對財團董事、監事的行為形成一種制約或者說監督。
另一方面,向社會公開財團的信息,還可以消除社會公眾對財團的不信任和懷疑,這樣有助于改善財團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并且持續地形成公眾對財團的關注,可以獲得更多的捐贈款,改善財團存在的社會環境。
2.德國聯邦法律和州財團法的規定。德國民法典并沒有規定財團法人必須公開財團的內部信息。雖然公益組織要得到稅收方面的優惠,根據稅法的規定必須向稅務機關提交年度報告,但是這些年度報告不會被公之于眾,國家并不強制免稅團體公開關于其章程、活動、財務、官員或其它任何關于財團事務的信息。具體從事了募捐活動的人發現,向公眾提供一些關于財團的信息往往有助于募捐活動的進行。而那些不通過募捐活動籌措資金的財團更傾向于對自己的信息完全保密。在對民法典中關于財團法人的規定進行修改時,有人建議在民法典中增加規定強制財團法人向社會公眾公開自己的信息的條款;但是,一些持相反意見的財團法人通過在議會的游說活動成功的抵制了這一建議。所以2002年7月15日最終通過的《財團法人現代化法》并沒有規定財團法人必須公開自己的信息。
某些州財團法吸納了慈善機構制度中的兩個重要發展,一是某些州法律要求財團法人根據早就在商業公司普遍存在的制度提交財務報告。二是提高了對財團法人的透明性的要求。雖然財團法人沒有就其活動或財務狀況向公眾提供任何信息的法定義務,但一些州法要求各州必須設立公共財團登記冊,財團的利害關系人可以通過查閱公共財團登記冊以獲得財團的相關信息。
四、財團法人目的外行為的效力
現在依學界一般的觀點,法人目的或者事業范圍是限制法人的行為能力。法人從事目的事業外行為并非絕對無效,目前法律采取較為寬容的態度。無論是代表權限制說還是行為能力限制說都是在謀求對于法人目的外行為的有效性的理論解釋。其出發點主要在于使法人適應市場經濟的不確定性和瞬息多變性,增強適應復雜的市場環境的能力。筆者認為此一理由對于營利的社團法人在特定情況下固然多有益處,對于其他從事營利事業的公益社團法人也可以適用,但不能擴大解釋推廣于所有的法人。因為法人超越目的事業范圍而為經營活動具有合理性的基礎在于市場的復雜多變性,但這不應該成為一種常態而應該是偶然的。即使是企業法人,如果登記的經營范圍是這個,而長期從事其他未經登記的事業,則顯然不應該鼓勵;或者企業法人從來不從事經登記的事業范圍而僅從事目的外行為,更不應該鼓勵。對于公益法人,如果經過核準登記的法人章程并沒有法人從事營利事業的內容,則法人超越目的事業范圍從事營利活動,也不應該鼓勵。再次,對于財團法人,其制度價值本在于提供一種消極的制度以確保財產的保值和穩定增值,因為財產的安全性是達到財團目的的基礎,所以財產的安全性是首要考慮的因素,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才考慮是否從事營利事業以補助公益事業的費用。而對于瞬息萬變的市場,機遇與風險并存,特別是對于“突然出現的商機”,很難在短時間內評估行為的風險,因此對于財團財產的安全性來說是不利的。且財團目的和財團章程是由捐贈人事先確定,即使捐助人事后一般也無權要求修改財團章程。其用意主要在于確保財團財產的管理人能夠完全的執行捐助人的意思或者說確保財團目的的實現。因此,財團法人原則上不應從事目的外行為。如果確有需要,應該通過合法途徑變更財團章程,以尋求行為的合法性而不應該對于目的外行為簡單承認其合法性。我們國家的民事立法似乎采民商合一主義,合同法的一般規定既適用于民事主體也適用于商事主體,因此不加區分地在《合同法》第50條規定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法定代表人、負責人超越權限訂立的合同,除相對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的以外,該代表行為有效,此規定對于企業法人以及附帶從事營利事業的公益社團法人固屬應該,但擴及于一切法人的做法則頗值得研究。
五、財團的終止
財團法人的制度設計雖然是確保捐助人意思的永續,但是對于許多財團來說,或早或晚總會面臨終止的問題。財團終止的原因有可能是由于財務運營出現問題,也可能是目的已經實現或者目的客觀上已經無法實現,或者經過若干年財團原定目的在新的社會環境中已經變得違背公序良俗。
財團終止后的主要問題是剩余財產的歸屬。德國民法典第88條規定:“財團消滅時,財產歸屬于章程指定之人。無關于歸屬權人的規定的,財團的財產歸屬于財團所在地曾經在的州的國庫,或者歸屬于其他依照該州的法律確定的歸屬權人。”日本民法典第72條采同樣的觀點。瑞士民法典則認為如果財團組織不健全或者目的已經實現或者無法實現時,監督機關應該變更財團的組織或者目的,仍然無法解決問題時,應將財團財產劃歸與原宗旨最相一致的另一財團。但不能違反捐助人的意思或者財團證書的明確規定。
意大利民法典規定了公益財團的重整制度,即在財團目的達到、目的實現不能或缺少利益、或者資金不足時,政府主管機關除宣告財團法人終止外,還可以盡可能按照創辦人的意愿對財團進行重組。另外規定了詳細的法人清算的規定。清算完成后法人的剩余財產,依設立文件和章程的規定處理,沒有規定的,政府主管機關可以將財產分配給具有類似目的的團體。
參考文獻:
[1]王名李勇黃浩明:《德國非營利組織法》[M].清華大學出版社,北京,2006
[2]Rolf Moller:“German foundations——the Activities and Essentials”[J],download from www.ICNL.com
[3]溫世揚何平:“法人目的范圍外行為與‘表見代表’規則”[J].載《法學研究》,1999年第5期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