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面對經濟全球化與資源的稀缺性的背景下,社會經濟的發展已經已經不能單單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衡量。本文從生態學的角度探討了發展循環經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并在借鑒國際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適合國情的生態路徑選擇。
[關鍵詞] 循環經濟 生態路徑選擇 可持續發展
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科學技術新成果的廣泛應用,人類擁有的物質財富得到了極大的豐富。但這種傳統經濟模式以消耗自然資源為基礎,與環境沖突的世界范圍內出現。1962年,美國生物學家卡遜出版了《寂靜的春天》一書,標志著人類生態意識的覺醒和“生態學時代”的開始。生態學科的開啟不僅僅是向人類控制自然和管理自然發出的一聲警告,還是與內涵更為豐富的環境保護文化變革、社會經濟發展模式相聯系的一種生存狀態的反思。到了90年代,發達國家以及部分發展中國家在探索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途徑,提出了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于是人們模仿自然生態系統,試圖按照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規律重構經濟系統,催生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循環經濟。
一、循環經濟的內涵及其特征
“循環經濟”一詞是美國經濟學家K·鮑爾丁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循環經濟的提出啟發了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的關于資源與環境的國際經濟研究,拓寬了20世紀80年代的可持續發展研究領域。所謂循環經濟,指以生態學規律為指導,通過制度創新和組織創新,在資源投入、企業生產、產品消費及其廢棄的全過程中,形成互利共生的循環網絡,實現物質能量流的閉合式循環,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利用率和減少污染物質的產生和排放,實現人與自然協調與和諧的新型經濟發展模式。循環經濟是一種新型經濟發展模式,它實質就是保護日益稀缺的自然資源和日趨脆弱的生態環境。也就是說,循環經濟不但要求人們建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經濟新思維,而且要求在從生產到消費的各個領域倡導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新的經濟規范和行為規則,追求自然的生態化、經濟生態化和社會的生態化,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循環經濟的核心就是“3R原則”,即減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環(Recycle)。減量化屬于輸入端方法,旨在減少生產和消費過程的物質量,從源頭節約自然資源,減少排放和自然的開發度,減少對自然資源的壓力和對垃圾處理的壓力;再利用屬于過程性方法,目的是提高產品和服務的利用效率,盡量減少污染物的排放,保護生態環境;再循環屬于輸出端的方法,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變成再生資源。發展循環經濟,不僅要求在企業層面上循環生產,而且應當在宏觀層面上通過國民經濟重新核算、調整發展戰略、重新構建制度組織創新體系,把經濟發展調整到與生態系統相適應,維系地球生態的永續不衰。
二、循環經濟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
2005年我國GDP增長10.2%,經濟列車一路呼嘯高速駛入2006經濟年度。當我們慶幸于高速發展經濟時,下面的三組數據的對比卻值得我們深思:我國的經濟快車能持續多久?①國際上稱為直接關系人類基本生存的四大資源—耕地、淡水、森林和草地,我國人均占有量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3、1/4、1/6和1/3。45種主要礦產資源的人均占有量只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2。②我們消耗自然資源的速度遠快于其再生的速度。每單位GDP我國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國的4.3倍、法國和德國的7.7倍、日本的11.5倍,12種主要原料的物耗比發達國家高出5倍~10倍。③每年我國生產工業固體廢棄物7.8億噸,排放污水800多億噸,生活垃圾超過10億噸,工業廢氣排放11億標準立方米,二氧化硫超過2000萬噸,工業廢水超過400億噸。在全國600多個城市中,大氣環境質量符合國家一級標準的不到1%,62%的城市SO2年平均濃度超過國家二級標準,日平均濃度超過三級標準,水體污染嚴重。由于濫墾濫伐、超載放牧,使我國土地退化、水土流失嚴重,不少地區耕地退化超過40%,草地退化超過50%。
有學者設定污染(從健康角度)、森林退化、水土流失和其他損害的貨幣成本在GNP的8.5%—10%之間,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么,中國經濟實際上增長的GNP正被用于補償自然環境的破壞和人類健康的損害。如果繼續沿用傳統經濟形式下經濟增長模式,那么必然會延緩甚至阻礙我國的現代化步伐。胡錦濤總書記指出:“要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將循環經濟的發展理念貫穿到區域經濟發展、城鄉建設和產品生產中,使資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最大限度地減少廢棄物排放,逐步使生態步入良性循環。”循環經濟作為一種符合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全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其先進性、科學性賦予它旺盛的生命力,可以使經濟與資源、環境保護協調發展這一目標得以實現。由此可見,發展循環經濟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
三、發展循環經濟的國際經驗借鑒
20世紀70年代,循環經濟的思想以末端治理為主,發達國家的循環經濟已經從20世紀80年代的微觀企業試點到20世紀90年代區域經濟的新型工廠—科技工業園區,進入了第三階段—21世紀宏觀經濟立法階段,進而實現生產的全過程管理。目前,發達國家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主要有三種模式:一是企業內部的循環發展。成功地將3R原則發展成為與化學工業實際相結合的3R 制造法,以達到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的目標的美國杜邦化學公司模式。二是把不同的發電廠、煉油廠、制藥廠和石膏制板廠聯結起來,形成共享資源和代謝生態鏈關系的產業共生組合,使一個企業產生的廢棄物在自身循環利用的同時,通過貿易方式成為另一企業的能源和原料的丹麥卡倫堡生態工業園模式。三是從社會整體循環的角度大力發展舊物調劑和資源回收產業,在全社會范圍內形成“自然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經濟環路的德國雙軌制回收系統(DSD)模式。
總結以上三種模式的發展的共同點:政府的主導,全民參與。①建立高效的管理監督機構。在日本、德國等國家,政府對產生廢棄物的企業和個人征收廢棄物處理費用,集中起來設立專項基金,補貼給處理廢棄物的企業。②立法。德國是歐洲國家中循環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國家之一,它的循環經濟系統正變得越來越成熟,德國的《廢棄物處理法》最早制定于1972年。在主要領域的一系列實踐后,1996年德國提出了新的《循環經濟與廢棄物管理法》,把廢棄物處理提高到發展循環經濟的思想高度并建立了系統配套的法律體系。③建立參與的長效機制。企業和消費者主動承擔回收廢棄物的責任。在日本,消費者必須為廢棄家電的回收利用承擔部分費用費用標準為空調3500日元、電視機2700日元、冰箱4600日元、洗衣機2400日元。在汽車行業,日本廠家要每輛車承擔20000日元的回收處理費。
四、我國發展循環經濟的現狀及生態路徑選擇
針對我國人口眾多,資源相對貧乏,生態環境脆弱以及經濟需要快速發展的現實需求的基本國情,我國在實施循環經濟上取得了一定的經驗,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重視對工礦企業廢物的綜合利用,從末端治理思想出發,通過回收利用達到節約資源、治理污染的目的。進入90年代,通過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提出了源頭治理的思想,污染控制逐步由單純的末端治理向源頭削減和全過程控制轉移,以循環經濟為指導的清潔生產得到發展。從1999開始,國家環保總局就將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生態工業園區作為提高區域環境質量、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實現區域經濟和環境雙贏的重要舉措。在近10年企業層面清潔生產推廣的基礎上,我國循環經濟的實施起步于生態工業示范園區的建設,目前,已建和擬建的有貴港國家生態工業(制糖)示范園區、南海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等6個國家級生態工業園,遼寧省循環經濟建設試點和貴陽市循環經濟生態城市建設正有序地進行。此外,天津市、山東省、江蘇省等也正在開展不同規模和類型生態工業園區的建設。
發展循環經濟的生態路徑選擇的建議:
第一,加強政府行政推動力度。設立相應的管理監督機構,加強對廢棄物回收利用的監督和管理,通過加標生態標志,實現許可證貿易等加快企業建立循環經濟生產體統;各級政府要把發展循環經濟納入地方國民經濟發展計劃中,各級政府應把發展循環經濟的成效列為評價和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據。
第二,加大制度供給。①制定并實施有關循環經濟的法律制度規章,使得對職能部門有法可依,對企業生產改造、資本運作有所規范。②制定并實施鼓勵的財政稅收政策。對實施循環經濟的單位給予獎勵和支持;通過實施相應財政稅收政策,幫助企業企業建立循環經濟生產體統;大力支持和鼓勵循環經濟技術體系的創新。③制定并實施相應的傾斜措施。對于各級政府部門的專項資金適當的向實施循環經濟的企業提供傾斜,同時對于土地、水電等資源也予以優先考慮。④引導民間資本向環保產業投入。
第三,建立全民共建的長效機制。發展循環經濟是一項系統工程,它涵蓋工業、農業和消費等各類社會活動,需要政府、法人主體、公民全力參與和共同的努力。要將發展循環經濟理念貫穿到經濟、教育等工作中去,使循環經濟發展由政府推動轉變為企業、政府和公眾的共建的自覺行為。
參考文獻:
[1]羅伯特·艾爾斯:轉折點—增長范式的終結.上海譯文出版社2001版,P93~94、P240
[2]馮之浚:循環經濟的范式研究.中國軟科學,2006(8)
[3]朱迪·麗絲:自然資源—分配、經濟學與政策.商務印書館2002版,P8
[4]曉青等:循環經濟的興起及其對傳統經濟學的挑戰.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2006(5)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