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在指出中小企業塑造企業文化的誤區之后,從四個方面分析了存在這些誤區的原因,以此為基礎,提出從營造創新環境文化、整合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文化、建立獨具特色的價值觀和培育優秀經營理念四個方面塑造企業文化的思路。
[關鍵詞] 企業文化誤區 原因分析 企業文化塑造思路
一、中小企業塑造企業文化的誤區
1.注重企業文化形式,忽略文化內涵
注重企業文化的形式而忽略內涵的現象并不是個別的,而是在許多中小企業中所普遍存在的。他們認為:企業文化本來就是表面的和虛的東西,主要目的就是讓員工更聽話。讓外部對自己的企業感覺更正規,更具實力感。這種認識決定了相關中小企業在構建自己的企業文化的時候,會著重偏向口號、標志、員工服飾、行為舉止等看得見的有形的東西上,從而忽視了企業文化內涵的建設。
2.缺乏主體參與意識,一刀切作風嚴重
有些企業認為企業文化就是領導者所倡導的,由專家策劃、指導、設計的文化;員工只是被動的接受者,不是企業文化建設的主體。沒有把企業領導者的戰略思考、主導作用與廣大員工參與的基礎作用、主體作用結合起來。中小企業大多是民營企業、家族企業,他們的企業文化實際上都是在沒有廣泛征求群眾意見的基礎上由領導者個人確定的。對于這種文化,員工只有被動接受,沒有機會參與制定。在日常的行為中他們不可能完全按照企業文化所確定的行為準則行事,使企業文化失去其應有的作用。
3.缺乏個性化,文化層級偏低
目前我國不少中小企業實行“拿來主義”,模仿或克隆國內外其他企業樣板,這使許多中小企業的文化帶有雷同性和相似性,沒有突出本企業鮮明的文化個性,沒有與眾不同的特色。中小企業文化層級的高低是由企業文化的類型決定的,從我國近些年的情況看,中小企業文化主要分為家族情感型、制度約束型、理念引導型和境界追求型四種。我國絕大多數中小企業的企業文化屬于第一、二種類型,第三種類型較少,第四種類型則更少。
4.企業文化缺乏遠見,信譽危機嚴重
中小企業的企業文化帶有很嚴重的家庭化、個人化、感性化特色,不少企業主一切行為的中心目標只有一個——為自己及家族聚斂財富,他們少有社會責任感、民族責任感。企業家急功近利,經營行為短期化,誠信缺失行為盛行。在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史上,靠勤勞、智慧、誠信起家和發家的確實不少,但不容否認,也有相當多的中小企業從一開始就采取融資欺詐、廣告欺騙、商標侵權、合同虛訂、產品偽造等方式來欺世盜名,甚至有的借用特殊關系或特定權利等非法手段謀取暴利,發財致富。
二、中小企業塑造企業文化誤區的原因分析
1.管理假設不清晰
企業管理的核心是對人的管理,任何管理思想的產生都是基于對人性假設的推斷。從企業現狀來看,我們在經濟上普遍實行以工資獎金為主要形式的薪酬制度,顯然是把職工當成了“經濟人”; 在激勵手段上,倡導拼搏貢獻,強調思想政治工作,顯然又把職工當成了“政治人”; 在人際溝通上,企業講究感情投資,以和為貴,寬容待人,顯然又把職工當成了“倫理人”; 在現代企業中,人性的假設究竟哪一方面占主導地位還缺少研究,人性假設的多重性和衡量員工素質的多種標準,客觀上給企業文化建設增加了難度。
2.缺乏行之有效的監督機制
在我國社會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中,由于監督機制不健全,有些人靠投機取巧、坑蒙拐騙等不正當的手段實現了暴富,這使不少人產生一夜暴富的夢想,因此,難以樹立正確的經營理念。我國的大多中小企業經營者在整體上沒有擺脫世俗文化的影響,賺錢仍是其中大多數人的首要或者惟一的目標,尤其在企業起步階段或資本的原始積累階段,人的誠實善良的本性迷失在資本的貪婪之中。在這種思維主導下建立的企業文化必然存在不健康的因素。
3.缺乏科學的運行管理機制
企業文化是企業發展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建立一整套科學的領導體制和運作機制加以保證。中小企業文化建設如何運作,如何協調,誰來牽頭,由誰主管都無明確定論,大多數企業是由政工部門操作,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等部門都對企業文化重視不夠,參與不夠,久而久之,人們就習慣于把企業文化看成是政工部門的事,只有政工部門來關心,來操作,盡管政工部門抓企業文化有一定優勢,但我認為由政工部門主抓此項工作局限性十分明顯,特別是在同企業的發展戰略、經營理念結合上和滲透到生產經營中有一定的難度,政工部門的綜合協調和指揮能力是有限的。
4.員工主體地位有差距
職工是企業的“主人”, 我們經常教育職工要樹立“主人翁”責任感,但這種表述更多是局限于政治意義的層面上。從理論上講職工是企業文化建設的主體,然而現實中職工在企業生產經營中的地位是模糊的,“主人”的地位是虛置的,他們對企業的經營方向、決策目標、運作機制關心不夠,對自己享有的權利,應盡的義務,應負的責任也關心不夠。員工始終處于被支配的地位,自然也就在企業文化建設上表現出冷漠和被動。在這種情境下的企業文化建設,就會缺乏深厚的群眾基礎。
三、塑造中小企業企業文化的思路
1.營造創新環境文化
創新環境文化是創新人才、創新思維、創新方法的土壤,企業創新環境的不斷改善及對具有創新能力的員工、部門、班組賦予更獨立、更自由的創新環境,是企業創新成功和企業創新發展的關鍵。營造創新的環境文化必須對環境進行分析,環境分析的內容包括“天、地、彼、己”和“顧客”(目標市場),其目的是“知天知地,知己知彼”和“知顧客”。“天”是指外部一般環境,主要包括政治環境、社會文化環境、經濟環境、技術環境和自然環境,其具體分析方法是“PEST”分析法。“地”是指企業競爭所處的行業環境,主要包括行業的競爭結構、行業內戰略群等;“彼”指企業競爭對手,主要采用波特的“五種競爭力量模型”進行分析。“己”指企業自身條件,通常采用“SWOT”矩陣分析法。
2.整合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文化
MIT(麻省理工學院)的沙因(Edgar Schein)認為,文化是一群人在解決適應環境和內部團結的問題時成體系的一系列基本預設。這些預設在實踐中卓有成效,所以被認為是正確的,被當作解決問題時正確的感知、思考和感覺的方式教給新成員。他還有一個著名的說明文化的三個層次的睡蓮模型(Water lily model)——水面上的花和葉是文化的外顯形式,包括組織的架構和各種制度、程序;中間是睡蓮的枝和梗,是各種公開倡導的價值觀,包括使命、目的、行為規范等;最下面是睡蓮的根,是各種被視為當然的、下意識的信念、觀念和知覺。花、葉、枝、梗和根等多種要素經過整合,形成了作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企業文化。在這樣的企業文化背景下,員工的個人行為和企業價值觀得以統一,企業行為融合到員工的潛意識中,員工的行為已經是自覺或無意識的。企業文化有效地融合員工價值觀和企業價值觀,做到了員工的“知行合一”。
3.建立獨具特色的價值觀
建立獨具特色的企業價值觀,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1)全面調研,提煉中小企業價值觀。充分挖掘中小企業家和員工的精神資源,使企業家和員工的優秀價值理念能成為企業的共同財富,實現企業家和員工的理念與企業價值觀的完美結合。(2)廣泛宣傳,弘揚中小企業價值觀。中小企業價值觀的宣傳要發揮先進模范人物、慶典、禮儀活動等企業價值觀載體的作用。企業的先進模范人物以自己的行動充分、具體、恰當地體現出當前企業價值觀在倡導什么,反對什么。開展富有內涵的企業慶典、禮儀活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宣傳、滲透某一種中小企業需要倡導的經營理念與價值觀念。(3)規范管理,實踐中小企業價值觀。實行規范管理, 必須將中小企業價值觀的塑造與企業內部制度的塑造相結合,必須將中小企業家的優良作風制度化為企業長遠的價值觀。為了使這種價值觀念和創業精神能被企業一代員工自覺倡導,就必須內化為一種企業制度。
4.培育優秀經營理念
創業初期的企業主要靠的是膽識和激情,當企業步入正軌以后,企業家則必須不斷的更新自己的經營觀念。(1)要充分認識到知識經濟時代的管理特征,堅持“人本管理”。我國中小企業創業之初,大都是粗放型企業,重視機器,不重視人,這在現代社會是無法立足的。以人為本中的“人”不僅僅是員工,而是員工、顧客、社會公眾,我們應該把三者結合起來,從整體上考慮三者的利益。(2)中小企業在文化提升過程中,要注重誠信的原則。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同時也是以信用為基礎的契約經濟。要樹立誠信精神,必須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建立重契約、重法治的誠信體系。(3)以“精、專、特”取代“小而全”。企業生產經營的不同產品,因產品市場之間的差別,其消費人群、生產技術、資源的可獲得性以及市場的發展前景都會有很大不同。中小企業如果搞“小而全”的多種經營,無論是在經營管理還是在資金運用等方面,都會因“小而全”多元化的發展而使局面更加復雜。以“精、專、特”取代“小而全”,進行專業化經營、精品經營、特色經營、優勢經營,堅持走專業化的發展道路才是中小企業正確的選擇。
參考文獻:
[1]張一青:民營企業價值觀塑造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J].理論前沿,2005,(20)
[2]林佑剛:企業文化是什么[J].企業管理,2004,(3)
[3]秦夢華:中小企業文化建設的現狀及構建方略研究[J].現代管理科學,2003,(11)
[4]吳敬璉:發展中小企業是中國的大戰略[J].改革,1999,(2)
[5]楊勝遠:企業核心競爭力培育新模型.[EB/OL].新浪網, 2006-05-17
[6]張音:淺析企業文化建設的誤區及其矯正.[EB/OL].甘肅電力政工網, 2003-12-10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