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在對國內外盈余管理概念綜述的基礎上,界定了盈余管理的內涵,對盈余管理的主體、客體、目的和手段進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并區分了在實務中容易與盈余管理相混淆的幾個概念。
[關鍵詞] 盈余管理 內涵 盈余操縱 盈余做假
盈余管理是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發展起來的,可以說還非常的年輕。在這短暫的20多年中,國外學者從實證的角度對盈余管理做了大量的多方位的研究,特別是關于盈余管理的動機、盈余管理的手段,以及盈余管理對資源配置的影響等方面,可謂碩果累累。但迄今為止,學術界尚未就具有普遍性意義的關鍵性問題取得一致性的結論,尤其是關于盈余管理的內涵界定問題上。首先,將盈余管理與盈余操縱、盈余做假等術語互相混淆;其次,提及盈余管理,便將其列入欺詐行為之列。勢必加劇會計信息質量的監管難度。本文將對以上具有普遍爭議的兩個問題提出一些拙見。
一、國內外關于盈余管理概念綜述
保羅·M·希利和詹姆斯·M ·瓦倫(Paul M . Healy James M . Wahlen,1999)在回顧了1999年之前的學術研究成果之后,從會計準則制定者的角度出發,提出了盈余管理的定義:盈余管理發生在管理當局運用職業判斷編制財務報告和通過規劃(structure)交易以變更財務報告時,旨在誤導那些以公司的經濟業績為基礎的利益關系人的決策或者影響那些以會計報告數字為基礎的契約的后果。雪珀(Katherine Shipper,1989)未從準則制定者的角度出發,而將盈余管理的定義建立在會計數字是一種有用的信息基礎之上,認為盈余管理實際上是企業管理人員通過有目的地控制對外財務報告過程,以獲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以上幾位學者關于盈余管理的這種定義方式不謀而合,均是從管理層對盈余管理的目的或動機出發,認為盈余管理是管理層為了給企業或自己謀取私利而實施的一種欺詐行為。但是,筆者認為,這種以管理層的動機或目的對盈余管理進行定義的方式欠妥,因為人的動機和意圖是屬于內心且無法準確觀察到的主觀意識,并且,信息的不對稱使得人們永遠無法為這種定義下的盈余管理進行變量的界定和直接測量。
Levitt(2001),Goel Thakor(2003)認為管理就是使有關盈余的報告反映管理層期望的盈余水平而非企業真實業績表現的做法,所有的盈余管理活動都是欺詐性行為。這種從報表是否反映了真實的盈余信息的角度來定義盈余管理是沒有意義的。由于信息不對稱的客觀存在,企業管理者占據著信息優勢,財務報告的“真實性”(representational faithfulness)只是一個相對概念,期待財務報告與企業真實的經營狀況百分之百的相符永遠只是一個奢望。另外,沃茲和齊默爾曼(Watts Zimmerman,1990)從管理者是否用個人的判斷和觀點介入財務報表的制作出發,認為盈余管理就是管理層有限度或無約束的使用個人的一些判斷和觀點,對會計數據進行策略性的調整。從這種定義中也無法判斷盈余管理是一種欺詐行為。原則導向的會計準則制定模式下,會計準則(或制度)賦予企業會計政策選擇的權利,企業管理者可以通過職業判斷在會計準則允許的范圍內調整賬面盈余。而且,在“原則基礎的會計準則制定模式將占據未來世界各國制定會計準則的主流(陸建橋,2002)”的趨勢下,將賦予企業管理者更廣泛的會計政策選擇權,隨之將出現更加復雜、隱蔽的盈余管理手段,呈現在企業利益相關者面前的財務報表與企業“真實”業績的不相符程度勢必加深。
布朗(Brown,1999)認為,盈余管理是企業在會計準則允許的范圍內有意識地把賬面盈余拉向所期望水平的一個過程。但是,并未對“有意識”的判斷標準是什么做出說明。陳建岐也認為(2000),盈余管理是指當企業有選擇會計政策的自由時,選擇使其自身效用最大化或使企業價值的市場價值最大化的一種行為。威廉姆·K·斯考特(William K. Scott)認為盈余管理就是在GAAP允許的范圍內,通過對會計政策的選擇使經營者自身利益或(和)企業市場價值達到最大化的行為。這三個定義均存在著一個重大的片面性缺陷:盈余管理不但可以通過會計手段進行,還可以通過實際交易活動來實現。
Dechow Skinner(2000)把企業有關盈余的做法分為三種:(1)欺詐的會計行為。(2)盈余管理。(3)合法地使用會計選擇。后兩種做法均為在會計準則允許的范圍內運用個人的判斷和觀點來調整盈余,兩者的區別在于管理者的目的不同,若管理層的目的是欺騙財務報表使用者,則為盈余管理,否則就是“合法地使用會計選擇的行為”。這種定義使人感到迷惑:盈余管理既然沒有違反會計準則,何來欺騙之說?同時,這種定義掉進了第一種定義方式的“漩渦”。(寧亞平,2004)
二、盈余管理的內涵界定
通過分析不難看出,以上這些盈余管理定義分別具有不同層次的片面性。筆者認為盈余管理內涵應當至少包含以下四個要素:第一,盈余管理的主體;第二,盈余管理的客體;第三,盈余管理的目的(動機);第四,盈余管理的手段(方法)。盈余管理是指高層管理當局在會計準則和公司法允許的范圍內,通過會計政策選擇等會計手段或者通過重組經營活動和交易來操縱盈余以增加企業價值或至少不減少企業價值的行為或現象。
1.盈余管理的主體:高層管理當局
盈余管理的主體應當是企業的高層管理當局,而不包括中層以下的管理者。因為“盡管首席執行官希望在選擇確定公司收益的會計處理方法時,應有廣泛的自由,但首席執行官可能不愿給與分部經理類似的自由。”(夏恩·桑德,〈Shyam Sunder〉2000)高層管理當局所獲得的最終收益是企業一定期間盈余的函數,而“公司凈收益對個別中層經理來說是一個效用低微的激勵方式”,“分布的經理可能按投資、利潤和成本中心來評價,這取決于他們利用資源契約的程度”( 夏恩·桑德,〈Shyam Sunder〉2000)。并且,企業會計人員也不是盈余管理的主體。當然,管理當局可能會借助一些“財務專家”來進行實際操作。如美國SEC指出,管理當局會花大價錢聘請“財務工程師”(financial engineer),在會計準則范圍內構造取得誤導性會計結果的交易。
2.盈余管理的客體:會計盈余(企業凈利潤)
會計盈余(企業凈利潤)由經營性現金流量和應計利潤總額兩部分構成,其中具有較強可操控性的是應計利潤部分(陸建橋,1999)。應計利潤可以分為經營性應計利潤和非經營性應計利潤(Wilson,1987),經營性應計利潤與營運資本的變動有關,是在企業經營活動中產生,非經營性應計利潤則通常是在企業的資產交易或其他與當期經營無關的活動中產生。與此相對應,企業可以通過以下兩條途徑實現盈余管理:一是在日常的經營活動中操縱產品的收入和成本;二是通過一次性的非經營活動來操縱最終的凈利潤。
3.盈余管理的目的:實現利益相關者的雙贏
企業是“一系列契約的聯結”(nexus of contracts),即作為一個有效的契約組織,企業是各種要素投入者(利益相關者)為了各自的目的聯合起來而締結成一種具有法人資格和地位的契約關系網絡。利益相關這種包括企業管理人員、股東、債權債務人、供應商、員工、政府和中介機構等團體。Trueman Titman(1988)認為,盈余波動的大小說明了企業倒閉的可能性的大小。很多實證研究成果表明,具有平滑盈余企業股票的價格普遍比盈余波動大的企業股票的價格高。(Magrath Weld,2002;Myers Skinner,1999;Barth et al,1999)所以說,盈余管理一定程度上使得股東權益最大化。Dye(1988)指出,鼓動需要盈余管理。在債權人方面,因為盈余管理是企業最大限度的滿足債務條款,所以債權人的投資獲利也被最大化。Watts Zimmerman(1986)認為,從效率契約(efficient contracting)的理論來看,即使經營者通過盈余管理提高了自己的薪酬,盈余管理仍是有效率的,因為它可以同時使得企業契約的相關方都獲利。(寧亞平,2005)
4.盈余管理的手段:披露管理和真實盈余管理
從盈余管理的實現手段來看,它可以區分為兩類:披露管理和真實盈余管理(雪珀,〈Schipper〉1989)。前者是通過會計手段(主要是會計政策)而實現的,后者則是通過有意安排真是交易而實現的。實質上,盈余管理反映的是會計規則本身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利益相關者的認可。
三、界定盈余管理內涵時應當注意的問題
1.盈余管理區別于盈余操縱
盈余操縱(earnings manipulation)是指管理層使用會計手段(如在會計選擇中使用個人的判斷和觀點)獲通過采取實際行動努力將企業的賬面盈余達到所期望的水平。盈余操縱包括盈余管理和盈余做假兩個方面內容,二者構成了盈余操縱的全部,并且兩者是互斥的關系。盈余做假是指管理層違背會計準則和公司法進行盈余操縱;或采取損害公司價值的實際行動操縱盈余。盈余管理和盈余做假的惟一區別在于兩者在盈余操縱中使用的方法不同。他們都是調整企業賬面盈余盡量達到管理層所需的水平,但是盈余管理使用的手段是以合法和不損害公司價值為前提的。
2.盈余管理區別于盈余欺詐
盈余欺詐是企業通過無中生有的手段(例如偽造、變造記錄或憑證、隱瞞或刪除交易或事項,記錄虛假的交易或事項、賄賂審計員等)以達到虛構收入、虛增利潤、轉移不良資產等目的,由此造成的財務報表時針已超出會計法的允許范圍;而盈余管理則是企業靈活運用會計準則所賦予的會計選擇權利(例如“保守會計”或“激進會計”的方法)對賬面盈余進行調整,是不再會計法禁止行為之列的。(寧亞平,2005)
四、結論
某種程度上講,盈余管理是企業在鉆會計準則和公司法的空子或“打擦邊球”。但是在沒有違法的情況下使自己的利益最大是無可厚非的。在會計準則制定的整個博弈過程中,制定部門事實上早已估計到企業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并留給企業會計政策選擇的權利。因此,盈余管理是客觀存在的,而“證監會永遠反對任何形式的盈余操縱(Dechow Skinner,2000)”是片面的。所以本文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了盈余管理的內涵,以期為提高今后盈余管理的實證研究結果的可信度提供一些參考,為監管部門加強其對盈余操縱的管理提供一些借鑒,并希望能夠對會計準則的制定部門提供一些啟示。
參考文獻:
[1]Jones, J. ,1991, “Earnings Management during Import Relief Investigation.”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Auturmn, 193-228
[2]寧亞平:盈余管理本質探析[J],會計研究,2005.6,65-68
[3]鄧春華:基于博弈分析的盈余管理問題研究[J].會計研究,2003.5,37-42
[4]Paul M . Healy James M . Wahlen 撰,王學軍、肖華譯,曲曉輝校,盈余管理研究回顧及其對會計準則建設的啟示[J].會計研究,2000.11,52-60
[5]吳聯生:盈余管理與會計域秩序[J].會計研究,2005.5,37-41
[6]陸建橋:中國虧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實證研究[J].會計研究,1999.9,25-35
[7]魏明海:盈余管理基本理論及其研究述評[J].會計研究,2000.9,37-42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