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分析、評述了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相關文獻,選取1981年到2004年全國和遼寧省的進出口總額、進口額、出口額和國內生產總值等指標,建立計量模型,對外貿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計量分析,并將遼寧省的分析結果與全國的分析結果相比較。研究表明在全國范圍內出口貿易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較大,而在遼寧省卻是進口貿易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大于出口貿易。
[關鍵詞] 遼寧省 對外貿易 經濟增長 彈性系數
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各國之間聯系的加強,對外貿易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發突出,各地區都有必要研究自身特點,制定合理的外貿政策。
一、相關文獻評述
1.關于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關系的一般研究
關于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目前仍然是一個備受爭議的問題。
一般觀點認為,對外貿易對于經濟增長的影響呈現正向效用。根據世界銀行對包括東亞地區在內的41個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調查研究表明,實行強烈外向型國家的GDP年平均增長率,1963~1973年為9.5%,1973年~1985年為7.7%,而實行強烈內向型國家的GDP年平均增長率則分別為4.1%和2.5%。各種統計分析也都表明,發展中國家的對外貿易增長和該國GDP增長密切相關。
就我國而言,此方面的大量研究也存在相當的爭議。經濟學家從各個不同的角度,運用模型,統計方法等進行實證分析,得出的結論基本上是對外貿易的增長并不像想象的那樣對經濟增長起到促進作用。
2.關于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的作用研究
改革開放20多年來,伴隨著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我國對外貿易也大幅增加。從1978年到2005年,外貿進出口總額從355億元增加到113769.6億元。對外貿在國民經濟增長過程中的作用,理論界業已統一的觀點是:對外貿易對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董秘剛,2000)。當經濟處于需求約束條件時,經濟增長取決于總需求的擴大(林毅夫,李永軍,2003),如果不考慮其他因素變化,出口增加,總需求擴大,通過外貿乘數最終導致經濟增長,而進口增加則減少了本國總需求,增加了外國需求,從而延緩經濟增長,所以此時凈出口與經濟增長正相關;當經濟處于供給約束條件即社會無資源閑置和供給過剩的情況下,總需求的增加不會引起經濟增長,而只會引起價格水平的大幅度上漲,經濟增長取決于供給的改善,此時進口國內短缺的投資品和消費品可抑制物價上漲,同時進口資本品會產生類似于支出乘數的乘數效應,擴大國內供給,引起經濟增長;而在短缺經濟條件下,一國出口并不是因為本國供給能力過剩所以尋求國外需求,而是出口創匯以增強進口能力,從而擴大國內供給,以促進經濟增長。因此,如果不考慮其他因素變化,進口增加供給,引起經濟增長;出口減少供給,延緩經濟增長。貿易逆差就是供給增加,導致經濟增長;貿易順差就是本國供給的減少,延緩經濟增長。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一國進出口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非常密切。
二、計量模型的建立與實證分析
1.樣本數據的選取及計量模型的建立
本文通過宏觀經濟總量指標(全國或遼寧省國內生產總值)反映經濟增長,EX表示全國或遼寧省出口貿易額,IM表示全國或遼寧省進口貿易額。樣本數據取1981年到2004年的年度數據,共24組。為消除數據中存在的異方差,分別對三個變量取對數,即lnGDP,lnEX和lnIM。
考慮到回歸結果若不顯著可能會是因為方程選擇不恰當,特作備選回歸模型以對上述方程做出修正,建立的OLS模型為
2.外貿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
將遼寧省經濟增長與進出口相關的24組數據代入方程(1),得到遼寧省經濟增長與出口、進口之間的關系如下:
將全國經濟增長與進出口相關的24組數據代入方程(1),并未得到合適的回歸結果。考慮到可能是方程設定的問題,改用方程(2)進行回歸,結果如下
通過回歸分析,發現遼寧省GDP增長與出口和與進口相關系數分別為0.9363和0.9673,回歸結果的擬和優度達到了0.969311,得出的結果具有明顯的經濟意義:經濟增長分別與進口、出口之間存在著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且進口、出口對總產出的彈性系數都為正,呈現同方向變動關系,變量lnEX前的系數為0.338717,變量lnIM前的系數為0.511304,說明長期內出口、進口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顯著,且進口的產出彈性很大。而全國回歸的情況卻大相徑庭,出口對經濟增長起到很強的促進作用,而進口對經濟增長并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總體而言,遼寧省進口對經濟增長的彈性較大,出口彈性不是很顯著。
三、結論
1.遼寧省進口對經濟增長促進作用顯著
從以上的模型分析說明,長期內出口、進口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顯著且進口的產出彈性相對較大,這說明遼寧省經濟經歷二十多年的發展已基本上走出了供給約束。雖然對全國而言當前擴大出口是促進經濟增長的有效途徑,但對于遼寧省來說要在擴大出口的同時盡可能保持進口的同步增長,要盡量保持進出口平衡,因為遼寧省現階段增長還不是完全意義上出口導向型,進口的產出彈性相對較大,長期內進口貿易的增長對遼寧省經濟增長具有較大的促進作用,這似乎有悖于我們一貫認同的“出口作用大,進口作用小”的觀點,而且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一直強調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然而為什么會出現進口的產出彈性相對較大的結論呢?
經濟增長可以從長期因素(供給因素)和短期因素(需求因素)兩個角度進行分析。經濟增長的長期影響因素綜合起來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要素投入的增加,如資本和勞動供給的增加;一類是全要素生產率(TFP)的提高,如產業結構的優化、規模經濟、技術與知識進展等。相關研究表明在影響長期經濟增長的兩大因素中,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是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原因。因此,全要素生產率的高低反映了一國經濟增長的方式—經濟增長集約化的程度對一國經濟增長具有的重要意義,而這些因素都與進口和利用外資有著密切的關系。
2.遼寧省出口結構有待優化
以上的計算結果表明遼寧省出口貿易對經濟增長也有正的促進作用,但其作用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大。究其原因,首先是現階段遼寧省出口貿易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仍然停留在出口的粗放型、數量型的擴張,而通過出口量的擴張來改善對外貿易條件的空間是有限的。因此,這種以數量擴張彌補由于出口價格下降而帶來損失的“粗放型”出口增長方式長期以來對遼寧省出口增長的發展是極其不利的,甚至影響到產業結構和資源的配置。其次,遼寧省的外延式促進道路在新的國內國際環境下并不適合。由于遼寧省普遍存在工業制成品中,高新技術產品和高附加值產品比重低,低附加值的初級產品和加工產品比重較高的情況,省內各地區都想發揮自身勞動力的優勢,爭著上雷同的產業,自相競爭;在國際上,由于這些產品的供給彈性較大而需求彈性較小的特點,一旦國際經濟出現波動,國際市場需求減少,將致使貿易條件進一步惡化。所以從長遠的角度看,為了發揮出口貿易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應該推進遼寧省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提高技術進步的增長貢獻,加強附加值高的產品的出口,使貿易出口盡快實現從“粗放型”向以質量和技術為主的“集約型”出口方式轉變,努力提高遼寧省出口產品的國內帶動力和國際競爭力,這也是與我國近年來提出的“科技興貿”政策相適應的。
參考文獻:
[1]彭建娟:東北老工業基地區域科技能力特征淺議[J].東北亞論壇,2006,15(1):53—56
[2]湯吉軍:再談振興老東北工業基地新思路[J].東北亞論壇,2006,15(1):57—62
[3]惠曉峰:東北三省金融發展與產業結構升級的關系的實證研究與比較[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2006,8 (6):87—91
[4]竺仙如:國際貿易地理(第四版)[M].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2003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