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國有企業作為國有經濟的實現主體,其董事會的決策行為對國有經濟的量和質有重大影響。本文就國有控股企業的董事會決策行為內涵、產生的行為風險做了分析,并針對行為風險論證了一些解決方案。
[關鍵詞] 國有控股企業 董事會 決策行為
一、有控股企業董事會的決策行為內涵分析
1.公有制作為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的主體,其主要形式是國有經濟。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完善的今天,國有經濟主要是以企業的形式體現出來,這樣可以實現國有經濟價值的增大和國民財富的增加。在企業的資本組成中,國有經濟占大部分的企業成為國有控股企業。
2.企業的出資人稱為股東,其出資后由于能力、專業等原因,自己并不經營企業,而是通過代理的形式把企業交給董事會經營,自己從企業的稅后利潤中獲得報酬。國家作為國有經濟的所有者,是國有控股企業的最大股東,它也是通過董事會作為自己的代理來經營企業的。
3.國有控股企業的董事會的經營決策行為就是對公司的經營進行戰略性決策和對管理人員進行有效的監督,從而保證國有經濟的增值及國有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的增強。十六屆三中全會指出:國有經濟在企業中不僅要發揮量的優勢,更要發揮質的優勢。如果質的優勢得以發揮,量少一些也沒有關系。因此,國有控股企業的董事會進行經營決策時要為國有經濟起到保值增值的作用,不僅要為國有經濟保證量的增加,還要為國有經濟保證質的增大,使其更富有競爭力。
二、國有控股企業董事會的決策行為風險分析
國有控股企業的董事會作為國有經濟的代表,其決策行為對國有經濟的增量增質具有關鍵的作用。為此,應該保證國有控股企業董事會的決策行為的正確性,避免決策風險。國有控股企業董事會的決策行為主要有以下風險:
1.能力風險。董事作為國有控股企業經營決策行為的主體,其能力對經營績效至關重要。良好的董事能力能使國有控股企業取得好的績效,使國有經濟增值增質,至少保值增質或增值保質而不是兩者都減少。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國有經濟要抓住發展的機遇,發展自己,增加企業的價值及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任何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想法做法對國有經濟都是不利的。
國有控股企業選擇董事代理時,不可能完全熟悉董事的能力。選擇董事后,針對其董事會的決策,有行為主體能力不足的風險。
2.道德風險。董事的政治素質對國有控股企業的董事會決策行為也有重大影響。政治素質高、道德良好的董事,是國有控股企業正常發展的必要因素之一;政治素質低、道德敗壞的董事,會阻礙國有控股企業的發展,其能力越大,阻礙力越大,甚至經營的國有控股企業破產。河南省交通集團、云南省紅塔山集團、內蒙古伊利集團等董事會高層領導貪污腐敗、挪用公款,導致這些企業破產重組,就是道德敗壞的典型例子。
國有控股企業考核董事代理時,既要注重其能力,更要考核其政治道德素質。由于政治道德素質的好壞是在其決策行為下體現出來的,因此道德風險也是國有控股企業董事會的一種決策行為風險。
3.偏好風險。任何決策都是有風險的,但風險的大小是不同的。決策者在選擇決策方案時,個人的心理偏好、決策目的、自己理想、生活環境等都左右著決策者的決策方案的選擇。比如:用1元錢購買彩票,100%的能獲得2元,1%的可能獲得200元,基本上決策者都會選擇后一種。再如:用1萬元錢購買彩票,100%的能獲得2萬元,1%的可能獲得200萬元,則決策者會分為兩種:一種是手里錢不多,這1萬還有很大用途,如孩子上學、還購房貸款等,則會選擇第一種。另一種是手里有幾百萬,這1萬放在家里是零花錢,則會選擇后一種。
國有控股企業的董事會作為國有經濟的代理,其決策行為往往具有喜好風險性,這是因為投資的資本不是自己的,且數量大,一旦低概率的回報值得以實現,可以給自己帶來名譽及地位的升遷;即使失敗給國家造成巨大的損失,最多免去自己的現有職位,而自己無其他損失。這對國有控股企業的董事而言,是小風險高回報的決策,自然會選擇低概率高風險的決策方案,即決策時偏好風險。
案例一:
2003年,陳久霖任中航油總裁,私自擴大企業經營范圍,從事石油衍生品期權交易,造成中航油5.54億美元的巨額虧損。
案例二:
1998年河北省X縣農行為引到美國XX投資公司幾億美金的投資,獲取政績,行長不顧自己的業務范圍,私開信用證,導致十幾億人民幣的損失。
三、國有控股企業董事會的決策行為風險應對策略分析
1.能力風險規避。我們把國有控股企業董事會的董事能力分為:經營戰略能力、人際關系能力、戰略執行能力。由于能力是無形的,其規避方式是有形化。我們首先不考慮董事的能力,而是考慮國有控股企業的能力要求。這猶如不先考慮駕照,而是考慮開什么車:小轎車就選C駕照的;公共汽車就選A駕照的;貨車就選B駕照的。
我們把能力要求具體化為一些指標,通過這些指標選擇有能力的、勝任的董事代理。經營戰略能力指標有:預測能力、專業知識、管理知識、變革能力、危機意識、跨文化能力、全球化戰略理念等;人際關系能力指標有:信任、信譽、公平、正義、溝通技巧、威望等;執行能力指標有:組織能力、分析環境能力、激勵能力、協調能力、理解戰略能力等。然后把這些指標分值化,用加權方法比較董事的能力,選擇最優的。如下圖:
2.道德風險規避。董事作為決策行為的主體,具有主觀能動性,其行為受自己的生活環境、教育程度、心理期望等因素影響。對于這種風險的規避,我們既要對他們進行素質教育,又要給予其公平合理的行為激勵。關鍵在于健全董事會代理機制,使其行為有制度可循,有責任可擔,同時,定期進行董事會的審計工作,并加強監事會的作用。
3.偏好風險規避。我國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導致了一些國有控股企業的所有者缺位,形成企業的內部人控制,董事代理的職位依舊與行政級別掛鉤,這些都加劇了董事代理的風險偏好。而我國國有經濟的主體地位及保值增質的要求,使得國有控股企業的董事會在進行行為決策時,應參照下述風險偏好控制模型:
a代表預期風險概率,
C代表決策行為,數量化后,可以進行比較且選擇
E代表預期期望值,
M代表企業流動資金,
R代表銀行利率。
國有控股企業的經營最低要求是保值保質,為此M用企業流動資金,而不是所有資產,當M為0時,可以通過銀行資產抵押貸款,取得流動資金使企業繼續發展而不是資不抵債破產。M/R指企業把流動資金放入銀行一定時期的所得。E代表投資方案的預期期望值。如果E不大于M/R,企業應該把錢存入銀行而不是投資,當E大于M/R時,進行投資選擇。此時a越大,C越小,反之C越大。我們自然選擇風險小的行為方案,這樣就保證了國有控股企業的風險偏好低而不是高。
四、結論與建議
國有控股企業董事會的職能是經營國有企業,保證其增值增質,為實現這一目的,其決策行為要正確、合理、高效,盡量避免風險。為此,國有控股企業的董事會的決策行為要注意以下幾點:
1.選擇董事代理時,應該注重能力優先,因為良好的制度,不能使道德敗壞的人做壞事,而不健全的企業制度,好人也難做好事。
2.董事會進行決策時,應該以上述偏好控制模型為基準。不同的行業,也可以有所不同。因國有經濟的主導產業要發展,支柱產業、瓶頸產業、衰退產業也要發展。不能因為衰退產業難盈利而不經營,這樣易會導致產業結構不合理,國民經濟畸形發展,最終難以實現可持續性戰略。流動資金中適度的損失能換來技術的改進、企業產業結構的合理,也是可行的。
3.董事代理的管理要制度化。既要用獎金、股份、良好的工作環境等制度激勵董事代理的能力,也要用程序化操作、違規處罰制度等規避其道德敗壞的違規操作。
4.建立政企分開的董事代理制度。國有控股企業的董事不應該有行政級別,且要明確其職務與責任。這樣國有控股企業的國有經濟所有者能定期正確、合理、客觀的考核其董事的績效。無人考核的董事績效多是因為所有者缺位造成的。其結果是國有資產流失、企業盲目投資多元化、股價下跌等,國有經濟量和質都是減退的。
參考文獻:
[1]李維安武立東編著:公司治理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年
[2]蘇勇著:管理倫理學,東方出版中心,1998年
[3]畢意文孫永玲 著:平衡計分卡中國戰略實踐,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年
[4]張維迎: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