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市場自身的缺陷、政府規制的失效及二者良性互動機制的缺位,是造成目前社會種種不合諧現象的深層原因。社會中間層主體是實現“政府——市場”良性互動的重要途徑。但關鍵是規范社會中間層主體良好運行的法律缺失,而準確界定相關立法的經濟法理念則是制度完善的前提。
[關鍵詞] 市場失靈 政府失靈 經濟法 社會中間層主體
社會和諧和穩定的首要問題是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問題。我國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但多年計劃經濟弊端影響猶在。政府職責定位不清,職能越位、缺位,結果導致市場秩序混亂、經濟結構失調。因此,市場與政府在促進經濟發展中的界限時有錯位,市場與政的良性互動遠未形成。
一、市場機制的缺陷與政府規制的失效
政府直接管制與市場機制,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實現資源配置兩種方式,都有各自的適用條件,也都有各自的局限性。
1.市場機制的缺陷。市場經濟的顯著特征是分散的經濟決策者,在市場中自由競爭,根據市場價格自主決定資源的配置。但競爭的優勝劣汰卻會使市場主體之間力量對比發生變化,壟斷與限制競爭就隨之產生。
單個的市場主體在對自身利益無限追求的同時,極易對他人、社會利益造成影響,而這種影響并不能通過價格機制得到合理的反映,即產生所謂的外部效應。當社會邊際成本大于私人邊際成本時,將產生外部不經濟,即負的外部效應,供給就會過多;相反,如果社會邊際成本小于私人邊際成本,則為外部經濟,即正的外部效應,供給就會不足。當存在外部效應時,就不能達到資源的最優配置。國家應該運用強制措施進行干預,將外部影響內在化,盡量減少外部不經濟。
2.政府規制的失效。傳統經濟學認為,“市場失靈”正好為政府作用預留了空間。但是政府信息的不完全性,以及在對經濟管制過程中的“權力尋租”“管制俘獲”等現象的存在,將會產生所謂的“政府失靈”。
政府對經濟的干預的正當性。實際上,政府管制被看作是政府對一種公共需要的反應,暗含這樣一個前提:市場是脆弱的,如果放任自流,就會導致不公正或低效率,而政府管制是對社會的公正和效率需求所作出的無代價、有效和仁慈的反應。但此后的“政府管制的俘虜理論”認為,政府管制與其說是為了社會公共利益的目的,毋寧說是特殊的利益集團尋租的結果。管制提高的是產業利潤而不是社會福利,也就存在政府失靈的可能。
二、政府與市場均衡博弈
1.政府與市場的“雙重失靈”。市場經濟復雜程度的加劇,產生了市場運行和政府規制都難以發揮作用的領域或者都難以解決的問題,即雙重失靈。自然壟斷行業的規制,由嚴格監管,到放松準入、過度的惡性競爭都不是政府和企業期望的理想狀態。為了克服就需要在市場與政府之間尋求一個平衡點,實現兩種力量均衡博弈。
從法律上要看到他們之間深層次的矛盾與關聯,構建二者的協調互動機制。傳統的法律部門囿于自身的有限空間,均無法兼顧國家與市場兩者的協調與共同發展。
2.社會中間層主體對“雙重失靈”的克服。這里的社會中間層主體,是指借與國家和企業等市場主體之間的輔助管理主體。由其代理行業內企業統一實施某些行為,更符合經濟效益原則;政府受到限制的行為,社會中間層主體,更有合適的理由完成。作為社會中間層主體的行業協會,可以代表成員企業的合法權益,向社會和政府表達成員企業的意愿,反映行業的利益要求;可以從整個行業視角出發,維護企業的共同的利益。
3.現有社會中間層主體的缺陷。就中國行業協會而言,其特殊的產生路徑(一般可以分為三種基本路徑:企業自主推動的行業協會;政府主導推動的行業協會;政府與企業合力推動的行業協會)不同于西方市場經濟國家企業自愿結合成立的情形。大多數行業協會行政色彩濃厚,為企業服務的意識和能力較差,淪為“二政府”或“部分行業管制職能的轉移和延伸”;獨立性差,其活動受政府部門干預過多。突出表現為職能上的缺位,越位。
社會中間層主體的職能缺位、錯位,真正的原因是法律規制的欠缺。因此,完善相關立法成為當務之急。
三、政府與市場良性互動關系的法律構建
構建良性互動的“政府——市場”關系,需要準確界定、充分發揮社會中間層主體的職能,建立、完善相應的具體法律制度,而前提必須是厘定相關立法的經濟法理念。法律理念,是統領法律制度的精髓,是完善立法的核心。
1.社會中間層主體相關立法的欠缺。強調社會中間層主體作用,并不意味著政府完全放棄市場規制。政府作為社會公共利益的代表和市場經濟秩序的監管者,規范和監督社會中間層主體的運行,防止行業壟斷。而要保證規制的有效性、適度性,就必須在法律的框架內進行。
但目前我國尚無專門統一的行業協會立法,現行關于行業協會的立法比較零亂、分散,主要體現為法規與規章,以及一些省市出臺的關于行業協會管理的法規。這些法律規范,立法層次低、權威性不足?!稐l例》將行業協會與學術性社會團體等混同管理,不具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因此,要克服法律制度瓶頸的制約,完善相關立法已刻不容緩。
2.厘定社會中間層主體立法的經濟法理念。進一步需要明確的是,社會中間層主體是哪一部門法的主體。首先,社會中間層主體,由其參加的社會關系兼有橫向性和縱向性特征。這正是經濟法調整對象典型特征。其次,社會中間層主體的涌現,是為了克服“政府失靈”與“市場失靈”,塑造政府與市場的良性互動機制,這也正是經濟法的產生的經濟學背景。最后,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的區分,導致“市場——國家”的對立,反映在法律上“私法——公法”的二元結構,即“權利——權力”的關系。利益關系的融合,“市場-社會中間層主體(行業協會)-政府”的三元經濟結構的成立,市場國家關系的協調,與之相適應的是 “私法-社會法-公法”的三元法律結構。
參考文獻:
[1]查爾斯·沃爾夫:政府與市場一權衡兩種不同的選擇[M].中國發展出版社,1994.31
[2]單飛躍:經濟法理念與范疇的解析[M].中國檢察出版社,2002:214
[3]徐家良:雙重賦權:中國行業協會的基本特征[J].天津行政學院學報,2003(1)34-35
[4]王全興:經濟法基礎理論專題研究[M].中國檢察出版社,2002:533
[5]鄭少華:社會經濟法散論[J].法商研究,2001(4):75.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