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鄉村旅游是旅游行業中的奇葩,是人類回歸自然的必然趨勢,在三農建設中鄉村旅游將發揮重要作用。通過對上海郊區鄉村旅游發展取得的成績、存在的問題及目標等現狀分析,提出上海新郊區鄉村旅游的發展對策。
[關鍵詞] 鄉村旅游 現狀 對策 上海
國家旅游局將2006年的旅游主題定為鄉村旅游,上海及時制定了《上海市鄉村旅游集聚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綱要(2006年~2008年)》。鄉村旅游將成為建設新農村的重要抓手,將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為了使鄉村旅游得以健康發展和推進,有必要對其歷史內涵、功能、形式、目標進行研討,對鄉村旅游的客流進行必要的預測和分析,使其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發揮更大作用。
一、鄉村旅游的內涵
目前,國內學術界對鄉村旅游概念的界定還存在著分歧,多位研究者對此進行了詮釋,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含義,如鄉村旅游目的地說,鄉村風光和鄉村活動內容說以及鄉村旅游與農業關系說等。同時,理論界對鄉村旅游的提法也不盡相同,如農業旅游、觀光農業、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
對鄉村旅游概念的理解不一致,必然導致對鄉村旅游的范圍認識不清,進而導致對鄉村旅游產業的整體結構、定位和布局認識模糊,影響鄉村旅游業的功能。鑒此,筆者在本文中采用廣義的鄉村旅游概念,從資源的角度提出“三農旅游”,認識鄉村旅游主要包括農業旅游、農村旅游和農民文化旅游等三個方面。農業旅游是一種以農業生產現場及過程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活動;農村旅游是以特有的鄉村人居環境和鄉村風光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活動;農民文化旅游則以傳統鄉村民俗(民族)文化為主要吸引物。
二、上海發展鄉村旅游在服務新郊區建設中的功能
發展鄉村旅游是上海建設社會主義新郊區的重要動力,具有經濟、社會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功能,將發揮出旅游業固有的聯動效應,帶動郊區全方位的發展。
1.經濟功能
鄉村旅游首先是一種經濟行為,具有促進鄉村經濟發展的功能。目前,全國廣大農村仍有2億左右的剩余勞動力,并且每年還要新增600萬。部分農村地區產業基礎薄弱,結構單一,勞動力的消化能力低。而剩余勞動力的文化程度低和勞動技能缺乏的現實決定了該人群就業競爭力弱。針對該情況,鄉村旅游業的發展恰好可以利用旅游業勞動密集型的產業特點,吸收大量的剩余勞動力。世界旅游組織指出,旅游業每增加一個就業人員,能為社會創造6個~8個就業機會,乘數效應極大。因此,鄉村旅游能為農民創造就業機會,增加農民收入。據統計,2005年上海郊區30多個有一定規模,對外開放的鄉村旅游景區接待游客200多萬人次,直接收入4.5億元,帶動就業近萬人。
此外,鄉村旅游可以深度開發農業資源,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可以擴大農副產品的銷售市場,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可以實現第一產業—農業和第三產業—旅游業的結合,使兩者之間達到優勢互補。
2.社會功能
鄉村旅游除了能帶動農村經濟發展,必然具備強大的社會功能。該功能表現出多層次、全方位的特點。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1)通過旅游基礎設施的配套建設,可以改善農村生活設施條件,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2)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美化農村人居環境;(3)增強城鄉間的交流互動,提高農民現代社會意識;(4)通過培訓和接待服務,使農民擯棄不良習慣,形成文明的鄉風,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5)激發農民的民主、法制和政治意識,推進農村政治文明進程。總之,鄉村旅游的社會功能的核心表現在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加快農村社會建設,真正實現“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
3.文化功能
鄉村旅游的文化功能具有雙向性的特點,不僅可以保護和發展一地傳統文化,還能促進不同文化的交流,實現文化的多元化。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1)“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當傳統鄉村民俗(民族)文化作為旅游吸引物時有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保護一地文脈;(2)通過游客的旅游行為,普及農業知識、農業歷史和農民文化;(3)通過所謂的外來旅游者的“文化入侵”,使鄉村文化可以吸收現代文明的精髓,在發展中生存。
總之,發展鄉村旅游,對農村來說,有利于吸引城市人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為城鄉一體化創造了有利條件;對農業來說,有利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拓寬農業生產的內涵和外延,發揮農業在生態保障、觀光休閑、文化傳承方面的特殊功能,加快構建與國際接軌的現代農業體系;對農民來說,可以拓寬視野,更新觀念,擴大就業,增加收入。
三、國內鄉村旅游發展概況
國內,20世紀80年代自發涌現出第一批旅游點,大都成為當地先富裕起來的典型。20世紀90年代國家旅游局開展“旅游開發扶貧工程”,到1996年就取得了脫貧人口超過300萬人的驕人業績。例如,云南的西雙版納、湖南湘西、四川阿壩、廣西的桂林等一大批地區的農村,靠發展旅游業實現了大面積的脫貧致富。進入21世紀后,國家旅游局倡導以農業生產過程、農村風貌、農民勞動生活為主要吸引物的農業旅游并開展了創建“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的活動,并在2005年命名“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359家。
目前,鄉村旅游形成了三種主要類型:農村依托型、農田依托型和農園依托型。鄉村旅游發展比較成功的地方均為經濟發達的大城市郊區,比如廣州、北京、成都等,其中尤其以成都和北京為典型代表。
農家樂是成都郊區旅游的主要模式。它以“吃農家飯、品農家菜、住農家院、干農家活、娛農家樂、購農家品”為主要特色,吸收了直接從業人員3.6萬人,間接從業人員18萬人,年收入達到10億元。其主要類型包括農家園林、觀光果園型、景區旅舍型、花園客棧型、養殖科普型、農事體驗型和川西民居型等。
北京郊區的鄉村旅游是以民俗為主要模式。它以地域文化、建筑文化、民族文化、養生文化、休閑文化、果品文化、餐飲文化等為特色。2004年北京已有11個區縣50多個鄉村的331個村開展鄉村旅游接待工作,直接從業人員4萬人,游客人次達893.9萬,收入7.57億元。
四、上海新郊區鄉村旅游的發展現狀
由于上海市整體發展的特殊性,農村的概念在上海已經不存在,在上海建設社會注主義新農村的概念已經演變成建設社會主義新郊區。因此鄉村旅游的概念在上海地區實際上指的是郊區鄉村旅游。
1.取得成績
上海郊區旅游起步于20世紀90年代初,進入本世紀得到了高速發展。筆者在上海市農委調研時了解到,目前上海市共有4個農業景區被國家旅游總局授予國家級農業旅游示范點,已經建成40個農業旅游景區,在建項目30多個,規劃項目30個,開通了6條直達各地農業旅游景點專線。2005年,涉及純農業旅游人次達到500多萬,僅純農業旅游總收入就高達10多億元人民幣。
2.存在問題
關于鄉村旅游中存在的問題,國內許多專家進行了評論,提出了鄉村旅游基礎設施不全、條件不便、管理水平差等問題。上海郊區鄉村旅游總體上還處于起步階段,還存在著諸多問題,筆者認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1)發展不平衡。表現為各郊區(縣)之間的不平衡和區內發展不平衡。比如,崇明縣已經有兩個國家級農業旅游示范點,而有的作為傳統的農業區和旅游資源較豐富的區卻發展緩慢;(2)缺乏個性和深度開發。在2005年度市農委、市旅委專項資金重點扶持的11個在建擴大建設項目中,有7個是農業觀光旅游項目,2個果園項目,2個農家樂項目,旅游活動表現出高度的同質化,主題單一,內涵不豐富,缺乏個性和深度開發,停留在旅游活動的初級階段;(3)布點分散,缺乏統一規劃,景點與景點之間不連線、不成片、臨近的景點又出現功能重復的現象,造成彼此競爭關系;(4)鄉村旅游管理人才缺乏,從業人員業務較差。在已經對外營業的鄉村旅游景點,很少有專業的管理人才,從業人員絕大部分為本地農民,他們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崗前培訓,導致知識結構、服務意識和技能均達不到要求,影響了鄉村旅游產品的質量。
3.發展目標
到2008年,上海市將重點建成一批組團式農業旅游服務集聚區,爭取每個區縣建成一個規?;r業旅游服務集聚區,全郊區形成2萬張床位的住宿能力。到那時,上海郊區接待游客超過2000萬人次,旅游直接收入和帶動消費100億元左右,其中建成的現代鄉村旅游服務集聚區接待游客500萬人次左右,旅游直接收入和帶動消費達到25億元左右。全郊區農業旅游每年新增加農民就業崗位1.5萬個以上,形成“全市有重點”、“區縣有特色”的農業旅游發展格局,成為上海市旅游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到2010年,形成上海郊區鄉村旅游的“一區一特”和“一鎮一品”的產業發展格局。
五、上海新郊區鄉村旅游的發展對策
要在2008年達到2000萬人次的接待水平,對旅游客流必須作一調研并分析,為此對上海市區市民進行隨機抽樣調查,預測旅游者的心理要求,以便在未來建設中,全方位高品位的適應旅游者需求,提升產品吸引力與競爭力,真正實現城鄉對接。
1.注重鄉村旅游者的心理需求
通常鄉村旅游者的心理需求有7種類型,即回歸自然型、緩解壓力型、取經學習型、民俗觀賞型、收獲品嘗型、運動養生型和緬懷歲月型等。根據上海特大城市特點和郊區的旅游資源現狀,很顯然回歸自然型和緩解壓力型將占有無可爭議的主導地位。究其原因,郊區充滿詩情畫意又自由自在的情景是都市人熱情期盼的,長期的都市生活會產生生活空間壓抑感,工作的緊張感,人與人之間的冷漠感,郊區旅游并不是為了達到高消費享樂,而是一種遠離城市的空間置換,使旅游者有全身放松的快樂感,在三年行動計劃中,計劃形成觀光休閑、度假休閑兩大產品體系是符合客觀的。
2.構造東、南、西、北四大特色鄉村旅游版塊
郊區各區縣都在大力發展旅游業,并各有特色。在三年行動計劃中確立戰略布局四大區域,即杭州灣北岸地區、嘉青松地區、崇明生態島、近郊地區、并明確了各自特點和功能。目前要重點建設的應該是生態景點和特色農莊(農家樂),并強調旅游項目的參與性和體驗性,突出各個項目的個性,深度挖掘鄉村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提升產品的質量。
3.加大鄉村旅游宣傳和營銷力度
要將鄉村旅游納入到上海旅游業整體的對外宣傳和營銷體系中,利用各種媒體如網絡、各種節事活動如上海旅游節、各種展覽如旅游資源博覽會等,針對國外、國內、長三角和上海市四個不同客源市場,實現分層次的宣傳和營銷體系,努力提高上海鄉村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4.積極開展培訓,培養鄉村旅游專業人才
針對鄉村旅游工作崗位的特點,積極開展培訓,培養鄉村旅游專業人才。具體可以有以下途徑:一是在農林、旅游等院校中,加入相關的課程,甚至設立鄉村旅游管理方向,系統培養專門人才;二是對鄉村原地的農民進行服務技能、禮儀等方面的培訓,提升鄉村旅游項目的服務水平和意識;三是可以從本市旅游行業或鄉村旅游發展較好的外省市引進管理人員。
5.主動對接世博會,服務世博會
首先充分注意2010年上海世博會對發展鄉村旅游的積極意義。要利用世博會的品牌效應,提升鄉村旅游的影響力,要成為世博會巨大旅游客源的延伸消費旅游產品,將游客吸引到鄉村。其次要注意世博會的特點和世博會旅游者需求的特點,主動對接世博會,提高服務水平,改善服務質量,調整服務項目,為世博會的舉行做出貢獻。
六、結束語
發展郊區鄉村旅游,是推動上海新郊區建設的一個重要舉措和重要動力。在政府、企業、公眾等方面的重視與關心下,上海郊區鄉村旅游的發展前途將非常光明,對郊區農村建設、農業結構調整、農民收入的提高都帶來新的機遇。
參考文獻:
[1]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市鄉村旅游集聚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綱要(2006—2008年)》滬府辦發[2006]LY號,2004年5月
[2]中國共產黨上海市第八屆委員會.《中國共產黨上海市第八屆委員會第九次全體會議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郊區新農村建設的決議》,2006年7月
[3]陳靜:旅游業在新農村建設中大有作為—孫綱委員暢談農業旅游[N].中國旅游報,2006,3,10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