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人是企業中最寶貴的資源之一,企業間的競爭,實際是人才的競爭。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一個企業的興旺或衰落,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企業用人決策。那么,企業是任人唯賢還是任人唯親?企業決策者如何在“賢”與“親”之間進行選擇平衡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
[關鍵詞] 任人唯賢 任人唯親 信息不對稱 道德風險
用人決策是企業最重要的決策之一,決策正確與否事關企業的興衰,任人唯賢與任人唯親是我們所熟知的兩種用人方法。從成語詞典對任人唯賢、任人唯親的解釋看,正確的用人決策應該是任人唯賢,這是不存在疑義的。然而,由于信息不對稱問題的大量存在,一般說來,“賢”和“親”都不能夠精確地測度,絕對的任人唯賢是做不到的。
從古到今,任人唯賢一直是我們所提倡的,歷史上有許多統治者由于任人唯賢而興國的例證。在企業的用人決策中,任人唯賢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基本保證之一,大量地使用賢才會使企業獲得更多的收益,獲得更好的績效,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長期立于不敗。所以,企業應該是任人唯賢。然而,任人唯賢的前提是知“賢”,只有知“賢”,才能任“賢”。企業的決策者怎么知道一個人是不是賢才呢?賢才是不容易識得的,由于信息不對稱問題的存在,觀察個人的能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另外,由于“賢”的不可精確測度性,我們也幾乎不能通過測試來認定應聘者的真實能力,目前的一些測試往往與企業實際需要的能力相關度很小或不大。比如,在企業的招聘中,由于信息不對稱問題,單單憑一些學歷背景或個人簡歷,沒有哪一個企業的用人決策者會確定地認為應聘者是自己真正所需要的賢才,學歷可能是偽造的,簡歷就更可能是假的了,即便學歷和簡歷是真實的,決策者又憑什么認定這個人一定是適合本企業的賢才呢,更不用說,有時申請人自己也未必知道究竟能干什么,是否適合在這個崗位的工作。這可能就是大部分企業很少從企業外部招聘某一個崗位正職的緣由之一。另外,說自己“賢”是沒有成本約束的,哪怕最無能的人都可以說自己是“賢能”。比如,企業要招聘一位經理,來應聘的每一個應聘者都可能會說:“雇傭我吧,我是最有才能、最適合你們企業的”。在還未建立成熟的經理人市場環境里,經理人的信譽機制還不完備,企業雇或不雇對他都沒有太大的損失,就是即便在雇傭后企業發現他只是個庸才而解雇他,對他來說,得到的似乎并不比失去的少,因為沒有信譽機制,別的企業并不知道他是因為能力不濟而被解雇的,他可能會到下一個企業說:“雇傭我吧,我有經營企業的經驗,跳槽只是因為能力得不到施展”。他的薪水可能因為有經營企業的經驗而上升。
所以,企業用人決策中的任人唯賢是有條件的,在沒有充分信息證明一個人的能力時,企業的決策者很難做到真正的任人唯賢,沒有充分信息,企業很可能既要面臨由于事前非對稱信息導致得逆向選擇問題,又要面臨由于事后非對稱信息而導致的道德風險問題。要想選到真正的賢才,企業只能使用一些具有信息量的可觀察變量來推斷員工的能力,而這些可觀察變量來源于對該員工全面了解。
顯然,知道一個親近之人的信息量要充分得多,任人唯親有助于解決用人上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然而,從古到今我們總是把任人唯親與用人腐敗相聯系。其實真正與用人腐敗相聯系的任人唯親成立必須具備兩個條件?!坝H”者一定是不具備勝任能力的;另一個條件是用人決策者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如果上述兩個條件同時成立,就是我們所不齒的貶義的任人唯親。當親且不俱德才的人充斥企業尤其是領導崗位時,企業的績效不僅會受到影響,有時甚至會使企業走向衰敗。當上面那兩個條件不同時具備時,任人唯親并不一定與用人腐敗相聯系。當用人決策者出于自己的私利提拔自己的親信,而不是最有才能和最適合該崗位的人,那么,企業中親信越多,他所獲得貨幣收益和非貨幣收益(比如親信的逢年過節送的禮品)會越多。在這種情況下,“任人唯親”,“舉賢不避親”就可能變成地地道道的腐敗行為。如果被雇傭者雖與決策者關系親密,但他是具備勝任能力的,這樣的決策是能夠為企業帶來更多績效的,親密的關系只能會使被雇傭者更加服從領導、服從組織安排。如果決策者追求的不是個人利益最大化,而是整體企業利益最大化,那么企業會因此而受益。事實上任人唯親在企業中普遍存在,尤其是在民營企業中,在我國最成功的民營企業大多是家族式企業。對于民營企業來說,任人唯親是企業發展中必然的用人決策,尤其是企業發展初期,任人唯親幾乎是惟一的用人決策選擇:一則,賢人不會到這樣企業,這樣的擇業風險太大;二則,企業的所有者又沒有充分理由相信外人,因為無論何等的賢人都不會像自己那樣用心經營企業。
那么,企業是否就應該更多的任人唯親呢?事實上并不盡然,盡管任人唯親有利于解決選人時的逆向選擇問題和用人后的道德風險問題,但并不利于選拔最有才能的人。因為親近的人未必是最有能力的人,而最有能力的人未必能得到信賴。
那么,企業應該怎樣在任人唯親與任人唯賢之間選擇呢?在非充分信息條件下,企業絕對的任人唯賢和絕對的任人唯親都是不可取的。實際上,企業大部分員工都是介于絕對親而不賢和絕對賢而不親之間。在一個極端,一個工作崗位能力至關重要且非常易于監督或監督成本很少,那么任人唯賢是可取的,因為由于便于監督,道德風險便不易發生;在另一個極端,能力完全不重要而極其不易監督或監督成本過高,那么任人唯親可能是最優的,因為親人關系類似一種長期合約關系,長期合約比短期合約更有效地約束人的行為,并且欺騙親人的成本要比欺騙其他人的成本高得多,自然欺騙的積極性要小得多,道德風險也不易發生。實際企業中大部分工作崗位處于這兩個極端之間,企業只有根據實際在任人唯賢與任人唯親之間權衡取舍,讓賢者能夠盡其材,讓親者能夠盡其力,才能提高企業的績效。
參考文獻:
[1]張維迎:《產權 激勵與公司治理》[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年
[2]呂峰:《商學院》[J].2006年
[3]保羅·薩繆爾森:《經濟學》[M].華夏出版社,1999年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